前言

1937年,贺子珍为了治疗身上的伤,给毛主席留下一封信,远走苏联,在异国他乡,开始了新的生活。她曾计划两年时间便回到国内,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系列的变故,让她深受打击。她仅十个月大的孩子廖瓦不幸夭折了,对于一个母亲来讲,这是何等的折磨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得知贺子珍的现状,知道她心中难过,为了排遣她的痛苦和寂寞,决定将他们的女儿李敏送往苏联,陪伴母亲。贺子珍离开时,李敏还只是一个婴孩,如今已经成为四岁的小姑娘。毛主席将李敏送到延安机场,飞机从延安出发,抵达新疆,然后转机苏联。

贺子珍对女儿的到来感到震惊,但更多的是欣喜,回到家,贺子珍逗李敏开心,问她“你是谁?来干什么呀?”李敏如实回答:“我是娇娇,来找妈妈。”贺子珍满足地亲着女儿的额头,他们在一起纵情肆意地玩耍,打闹,异常开心。

对于贺子珍来讲,李敏的到来,就像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心境,照亮了她的生活,贺子珍对李敏的疼爱自然不必多说,虽然女儿并不能帮自己分担什么,但是在一颦一笑间,贺子珍感到由衷高兴。但是在苏联期间,李敏因为和男孩子在一起玩耍,却遭到了贺子珍的责备,让李敏觉得妈妈不爱她了。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异国的艰苦生活

贺子珍刚来苏联的时候,就看望了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兄弟,彼时,他们在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初见面时虽然生疏,但在贺子珍的精心照顾下,两兄弟很快便与她熟悉了,每到课余闲暇时间,他们也会到贺子珍居住的地方,并且亲切地称呼贺子珍一声“贺妈妈”。

这时,李敏来到莫斯科的消息传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耳朵里,毛岸青忍不住要去看望小妹妹,毛岸英满口答应,相约周末休息的时候前往。于是,三个孩子见面了,他们之间没有一丝丝的陌生感,很快便无话不谈。

李敏刚到苏联,没有其他孩子陪她一起玩,突然多了两个哥哥,心中自然高兴得不得了。贺子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系了围裙,给孩子们做了土豆汤和烤面包,一家四口人围在一起,虽然食物简单异常,但是在大家心中,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了。

每到周末,毛岸英和毛岸青都会来看望妹妹,在相处中,他们也处处让着妹妹,国际儿童院发了什么好吃的,自己从来舍不得吃,都会拿去给李敏吃。这是贺子珍在苏联度过的最愉快的时光,自从结婚后,她的身边,从没有过这么多的孩子,相聚在一起,玩纸牌,讲笑话,充满了欢声笑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41年6月,静悄悄的东方大学,突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斯特勒德国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了袭击,由于苏联疏于防备,短时间内,66个机场遭到轰炸,1200架飞机遭到打击,一些重要城市的交通枢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战争的消息让所有人震惊万分,随即,全国上下进入了战争的状态。以后的日子,不时有德国的飞机来莫斯科轰炸,贺子珍见过蒋介石的飞机,但如蝗虫般密密麻麻的德国轰炸机,她还是第一次见到。战火打破的往日的平静,半夜里,防空警报时常响起,贺子珍连外衣都来不及穿便躲进防空洞,直到空袭结束后才回到住所。

德军合围莫斯科之前,东方大学停办了,第一、第二国际儿童院合并了,贺子珍所在的东方部教也并入了儿童院,她也来到这里工作。就在儿童院撤离之前,莫斯科上空时常飞来德军的轰炸机,炮火的声音震耳欲聋,莫斯科满目疮痍,人们精神紧张,无法安宁。

一次,炸弹在贺子珍居住地附近爆炸了,与李敏在一起玩耍的西班牙小朋友住的房子塌了,从此以后,李敏再没有见过这个小弟弟。李敏忍不住问妈妈:“小弟弟怎么不见了?”贺子珍说:“他可能已经不在了。”为此,李敏伤心了好多天。

就在大轰炸之中,贺子珍带着三个孩子随同国际儿童院来到了伊万诺夫市。伊万诺夫市距离莫斯科三百多公里,这里天寒地冻,气温多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常年冰雪不化,虽然穿着厚厚的皮大衣、戴着大皮帽,可是依旧难以抵御严寒。

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苏共提出“一切为了前线、支援前线”的口号,因此,贺子珍之前每月70卢布的津贴和生活供给全都停了,只配给300克又粗又硬的黑面包,这点食物只够一个人吃一餐,贺子珍和三个孩子忍受着饥饿,艰难度日。

贺子珍仿佛回到了艰苦的长征年代,只是这时,她的心理压力要比那时大得多,现在挨饿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可怜的孩子,于是贺子珍决定用劳动挣钱。妇女的任务是打毛衣,每月打一件毛衣,每周打三双袜子,虽然打毛衣是贺子珍的强项,但是要按时完工,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

贺子珍常常在灯下加班加点,晚上李敏一觉醒来,妈妈还在工作。由于得不到充足的睡眠,贺子珍的身体疲惫不堪,但是她毫无怨言,她对别人说:“虽然这些活很累,但这样至少能让孩子们吃个半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明的当地人,懂得利用开垦荒地种菜,贺子珍便依样葫芦,在儿童院后面开荒种地了。以前在国内时,她和战友们一起种过地,是大部队一起搞,现在单枪匹马,她并不知道作物生长的过程,只是将土地一点一点地刨开,堆成两个菜畦,第一年,贺子珍全部种上了胡萝卜。

贺子珍不懂间苗、除草,施肥也不够量,因此在收获时,长出来的胡萝卜就像大拇指一般,形状虽小,但口味不差,在战争年代,白糖属于奢侈品,又脆又甜的胡萝卜便成为绝佳的替代品。

贺子珍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少饿肚子,也正是这个原因,李敏等人比其他孩子少遭受了一些饥荒之苦。随着战火愈演愈烈,毛岸英萌生了学习军事的想法,经过审批,他去了苏联的一个士官学校,不久,毛岸青也去别的地方读书了,只留下贺子珍和李敏相依为命。

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离开,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家人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异乡的孤独,侵蚀在贺子珍的心里。

李敏和男孩子一起玩耍,遭到贺子珍的责备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里,没有战友和亲人,孤寂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使得贺子珍无处宣泄,因此脾气越来越差。

一天,伊万诺夫市下了一场暴雪,雪足足有两尺多厚。第二天,天气放晴了,李敏和几个年纪相仿的朋友在雪地里玩耍,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十分开心。他们之中,大多是女孩子,也有一两个男孩子。

玩得尽兴,李敏开心地回到家中,给贺子珍讲起了玩耍的经过,滔滔不绝,非常有兴致。起初,贺子珍也在认真聆听,可当李敏讲到玩耍的人中还有两个小哥哥时,贺子珍立刻停下来手中的毛线活儿,看着女儿大声说道:“什么?你竟然和男孩子玩儿?”

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子玩耍,本不是什么大事情,为什么贺子珍会动怒?李敏害怕了,看着妈妈的眼睛似乎要放出火来,她像犯了错一样蜷缩着身子。贺子珍继续说:“以后不许你和这些孩子玩,一个女孩子和男孩子混在一起,成何体统?”

李敏立即解释,玩耍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只有两个是男孩子,可是谁能料到,李敏的这一番解释,让贺子珍更加生气了,贺子珍告诉李敏,即便只有两个男孩子,也不免他们会使坏。

李敏不服气,说道:“他们没有使坏,我们在门前玩,邻居的阿姨也在那里,在晾床单!”李敏本想,只要把邻居的阿姨说出来,就能让妈妈知道是她多心了,但是这一番话,只会更加激怒贺子珍。贺子珍走到李敏面前,啪啪地在李敏的屁股上打了两巴掌。

这是贺子珍第一次打李敏,李敏委屈地哭了,她幼小的内心突然觉得:妈妈不爱我了!李敏的哭声引来邻居的围观,在大家的劝说下,贺子珍依旧余怒未消。但是众人走后,贺子珍却抱着李敏也哭了起来。

原来,贺子珍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就在前不久,附近发生了一件凌辱少女的事件,贺子珍牵挂女儿,担心女儿的安全,也在情理之中,也许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么严重,可是万一厄运降临在李敏身上,贺子珍如何原谅自己?如何对得起千里迢迢把女儿送来的毛主席呢?这样的心情,年幼的李敏自然无法理解。

这件事情之后,贺子珍对李敏的管教更严了,她给李敏立下了规矩,放学以后必须回家,不能在外面有任何逗留。从此,李敏就像是被关进囚笼里的小鸟一样,每天写完作业,就趴在窗户边上,看着同龄的小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的这种管教方法,李敏想不通,觉得很受委屈,每当委屈的感觉涌上心头,她便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且自上次挨过一次打,李敏后来又挨过几次打,久而久之,在她幼小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丝恐惧,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次,李敏拿了邻居家小姑娘的红皮球玩耍,小姑娘的奶奶找来了,贺子珍连忙将皮球还回去,李敏觉得自己犯了错,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可是,贺子珍却没有拿棍子,而是对她讲起了道理:“娇娇,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如果想玩,就需要征求别人的同意,并且玩了之后,一定要送回去。”

只因为这一次贺子珍没有打李敏,便让李敏产生了疑惑,之后,李敏不禁问道:“妈妈,您又对我好了,啊!您原来是我的亲妈妈呀!”这一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了贺子珍的心里,她现在才恍然明白,之前自己不冷静的行为,给女儿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

贺子珍抱住了李敏,说道:“娇娇,妈妈以后再也不打你了!”

李敏怎会知道,贺子珍对她的责备,并非不爱,而是关心。在寒冷的异国他乡,李敏无疑是贺子珍唯一的精神支柱,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贺子珍心里想着的、牵挂着的,全部都是自己的孩子!

从太平间夺回女儿

寒冬帮了苏军一个大忙,由于德军长期作战,冬装一时间供应不上,战斗力锐减,双方也因此进入了对峙阶段。为打破僵局,苏共动员所有人都参与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中来,贺子珍也不例外,因此,国际儿童院的孩子规定全部在学校住宿。

可是住校后的李敏,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再加上体质差,得了重感冒,贺子珍得知后,连忙跑去探望,可是儿童院有规定,非节假日,家长是不能探望的。贺子珍心里焦急异常,她的孩子廖瓦便是患了感冒,由于缺医少药而转为肺炎去世的,她担心厄运会再一次降临在李敏身上。

贺子珍求着院方,可是院方就是不让她进,院长严厉地说:“这时儿童院的规定,不能因为你的孩子病了,就允许你破坏规定!”贺子珍无奈,只能含泪而去。

李敏的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的,不仅感冒转为肺炎,甚至还有可能并发脑炎。一天,院方通知贺子珍去探视女儿,贺子珍本以为李敏的病情出现转机,可是去了之后才知道,李敏已经被推往太平间副室,医生说:“已经无法医治了!”

贺子珍苦苦哀求医生,医生摊了摊手,表示没有办法。贺子珍不顾医务人员的阻拦,发了疯地跑到太平间副室,看到昏迷不醒的女儿正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危在旦夕。贺子珍发现李敏还有呼吸,便大声喊叫起来:“她还活着!你们不能把她送进太平间!”医生却说:“没救了!我们救不活!”

贺子珍将李敏抱起,“孩子我带走,一切后果由我负责,出了事和你们没有关系!”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斩钉截铁,似乎谁都不可以违拗。随后,便用大衣和围巾裹着李敏回家了。

回到家后,贺子珍将李敏放在床上,盖好被子,点燃木柴取暖,用衣服换来牛奶和糖水,一勺一勺地喂李敏喝,但是李敏依然昏迷不醒。第二天,或许是贺子珍真挚的母爱感动了上帝,李敏终于醒了,她艰难地睁开眼,说道:“妈妈,我渴。”

贺子珍欣喜若狂,抱着李敏说道:“我的娇娇醒了,我的娇娇舍不得我 !”

李敏醒了,从死亡的边缘回来了,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贺子珍和李敏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伊万诺夫很冷,零下摄氏度的天气,让大人都瑟瑟发抖,更何况是一个重病中的孩子呢?屋子里本来是有暖气的,可是战争让暖气形同虚设,昨天发的木柴,贺子珍已经用尽了,当务之急,是取得燃料取暖。

一向艰苦朴素的贺子珍,从没有向组织伸手要过东西,但是此刻为了女儿,她不得已跑到了国际儿童院,希望院方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给一些煤和柴。

贺子珍乞求道:“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女儿病了,刚脱离危险,我希望你们能照顾一下,特殊处理,多给点煤和柴。”但是院方一口回绝,原因是已经没有了多余的煤和柴。

贺子珍依然想着办法,突然灵光乍现,用尽积蓄,买了一个电炉,但是这只电炉并没有给李敏带来多少温暖;后来,她又买了一个瓦数大的电灯泡,灯泡虽然热度低,总能带来些许温暖,可是后来被国际儿童院的人发现了,不仅收走了电灯泡,还与贺子珍发生了争执,扬言要将贺子珍关进“疯人院”。

好在李敏在贺子珍的悉心照顾下一天天好了起来,渡过了这次难关。贺子珍给了李敏生命,在这寒冷的异国他乡,再次挽救了她的生命!

小结

贺子珍在苏联的十年,遭受了许多苦难,但是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她对女儿的那份爱,都不曾动摇和改变,这份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体现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