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庆龄与毛主席是同龄人,他们伟大的一生都是与革命事业融合在一起的,也是与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他们经历的不同,但漫长而又艰辛的革命历程却让他们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下了崇高而又伟大的革命情谊······

相识于国民革命,坚守于救民救国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共两党的精英欢聚一堂,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毛主席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就国共合作提出了很多意见。

作为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虽然没有出席大会,但她在会前帮助丈夫孙中山一起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出了包括毛主席等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名单。

就这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毛主席和宋庆龄都把对方引为战友,从不同的起点,第一次走到了国民革命的统一战线中。

然而国共合作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逝世。就在孙中山先生尸骨未寒之际,便有人开始大加阻挠和反对国共合作。

为了捍卫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宋庆龄专程赶到了广州,与毛主席等共产党人一起参加了国民党二大。

作为正式的代表,宋庆龄第一次登上了国民党全国大会的讲坛,大声疾呼大家要加强团结,不要受人挑拨。

在这次会议上,宋庆龄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主席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他们在大会上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维护了国共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腥风血雨笼罩着上海,白色恐怖到处风声鹤唳。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震惊,宋庆龄更是无比愤慨,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等一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

随着形势的越来越险恶,宋庆龄始终都在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原则,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痛斥了他们违背孙中山遗志的行为,为工农群众大声疾呼。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之后,为了寻求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宋庆龄不远万里,访问苏联。毛主席则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到了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

宋庆龄和毛主席的想法是相同的,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战线,处在不同的岗位,但他们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坚持着革命斗争。

在大革命的斗争洗礼之中,宋庆龄对共产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

远在异国他乡的宋庆龄称赞毛主席等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表明了一个不可征服民族的高度决心,并明确表示:假如我回国的话,将参加工农斗争,战胜血腥的反动派。

“九一八”事变之后,已经回国的宋庆龄多次要求国民党停止对中央苏区进攻,转而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参加会议时,宋庆龄也高度评价了中央苏区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希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都处在比较危急的时刻。在这紧要的关头,宋庆龄勇敢地向全中国和世界发出了保护中央苏区,制止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的正义呐喊。

这种支持对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之后,毛主席特意致电宋庆龄,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毛主席等人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宋庆龄极其喜悦,与国际友人一起为长征的胜利干杯。

1936年初,宋庆龄深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民族大义面前,她决定以大局为重,毅然决定出面为国共双方斡旋。

为此,宋庆龄特意秘派董健吾到陕北向毛主席和周恩来转交密信,传达国民党要与中国共产党谈判的意图。

毛主席和周恩来立即就回信了,表示愿意同国民党开始具体的谈判,并提出了与国民党谈判的五项条件。

除了回信之外,毛主席还托董健吾给宋庆龄带了一些中央苏区的东西,留作纪念。

回到信之后的宋庆龄立即将这重要的消息转达给了国民党当局。就这样,在宋庆龄的努力下,国共两党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九月,毛主席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

武汉一别,忽近十年,从报端及外来同志口中得知先生革命救国的言论行动,引起我们无限的敬爱······

这不仅是毛主席对宋庆龄长期坚持反对国民党反动集团,主张抗日救国行为的高度评价,也是毛主席与宋庆龄分别十年来真正相知后的结论。

读着毛主席的亲笔信,宋庆龄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及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这也让她不顾自己身体虚弱,坚持为国共合作而奔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事变发生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宋庆龄也提出了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条件下释放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方针不谋而合。

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宋庆龄则按照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嘱托,继续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努力。

“七七”事变后,在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通电全国: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接着宋庆龄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之中。尤其是当蒋介石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的关键时刻,宋庆龄以及她所领导的“保盟”伸出了援助之手。

他们不仅向海内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抗日主张,募集捐款,医药和物资,支援根据地抗战。

同时,宋庆龄还发文指出:我们的组织一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以她特殊的身份和影响力,募集物资及药品,为国内团结抗战,同分裂分子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总之,宋庆龄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拉开了帷幕。期间,毛主席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拜访了宋庆龄。

自从当年武汉分别,毛主席和宋庆龄已经分开了18年。

在这十八年间,宋庆龄和毛主席都在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而努力着,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斗着······

如今,在重庆相逢,两人自然是非常开心的。由于国共和谈事宜繁忙,毛主席没来得及和宋庆龄深谈,就得匆匆离去。

临别前,毛主席特意邀请宋庆龄继续为国共合作出力,宋庆龄很愉快地答应了。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宋庆龄对解放军进行了大力支持,送来了大量的物资和药品。

对于宋庆龄的鼎力相助,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1946年年底,周恩来特意转达了毛主席等延安朋友对宋庆龄的惦念,感谢她为解放区人民所做的工作,称赞她为全国人民的骄傲。

在革命胜利之际,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还是如同以往,从来没有忘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宋庆龄······

受邀北上,提出三个条件

1949年初,毛主席和周恩来联名从西柏坡给宋庆龄发了一封电报,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电文内容为:

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了电文,宋庆龄很是激动,也非常兴奋。她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即将胜利而欢喜,也为毛主席等人对自己的尊重所感动。

但是北上,她依然有她自己的考虑,她不仅亲笔写了回信:我非常抱歉,由于有炎症及血压高,正在诊治中,不克即时成行。

还在写给廖梦醒信中,继续感谢毛主席及中国共产党对她的关注,再次对不能及时北上表示非常遗憾。

之后,宋庆龄还特意请何香凝到达解放区后,代她再次表达歉意。

虽然这次宋庆龄未能及时北上,但她的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篇章之际,历经风雨的宋庆龄发自肺腑地说:“我的精神是永远跟随着你们的事业。”

为了给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多留下资金和物资,宋庆龄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中国福利会,协助上海地下党同国民党转移国家资产的阴谋作了斗争。

之后,她又争取到了面粉、大米、奶粉等大量的物资,为将来上海解放初期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伴随着宋庆龄的努力,革命的形势也在快速发展,势不可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宋庆龄是真心为人民的胜利而欢喜鼓舞: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因为它代表人民,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1949年6月,新政协的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召开。

鉴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将正式召开,新中国即将成立,党中央决定派邓颖超等人专程前往上海迎接宋庆龄北上,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为此,毛主席特意给宋庆龄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不仅如此,周恩来也特意给宋庆龄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1949年6月下旬,邓颖超等人携带毛主席和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亲笔信,赶到了上海。

虽然北平对于宋庆龄来说是一个伤心之地,但她还是被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亲笔信所感动。

新中国在召唤,战友们也在期盼,宋庆龄欣然北上。

她对邓颖超说:“我的个人情感事小,建国大计事大,我决定接受毛主席和周恩来先生的邀请,去北平。”

临行前,宋庆龄请邓颖超转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希望能答应她提出的三个条件:

第一,不要举办欢迎会,一切从简,不要过于铺张;
第二,希望能去拜访张治中将军,感谢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第三,希望能在保密之下启程北上,而且不要有人到车站迎接。

欢迎会从简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毛主席也认为宋庆龄自己的意愿比较重要。而张治中将军本就与孙中山先生认识,而且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宋庆龄想去看他,也是应该的。

因此,对于前两个条件,毛主席自然是同意的。但第三个条件,让毛主席觉得有些为难。

毕竟宋庆龄德高望重,更是身份特殊。如果没有人前去迎接,是不是对她不尊重呢?但如果自己大张旗鼓地去迎接,显然又违背了宋庆龄的意愿······

好在周恩来给毛主席出了一个主意:拟好迎接人员的名单,送给宋庆龄看,具体哪些人去迎接由宋庆龄自己决定。

这样一来,既没有违背宋庆龄的意愿,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她的尊重和重视。

就这样,宋庆龄在邓颖超等人的陪同下出发了,向着北边的方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保持诚挚友谊

除此之外,为了迎接宋庆龄北上,毛主席等人还做了很多周密的安排。早在邓颖超前往上海之时,就指示了上海市委要做好宋庆龄北上的护送工作。之后,又专门指示上海市委要准备头等卧车并附上餐车,供宋庆龄北上之用。周恩来还亲自到了为宋庆龄准备的住所察看······

在宋庆龄到达北京的当天,毛主席、周恩来、朱德、何香凝等人都提前在火车站台等候。

当火车进站停下,宋庆龄在邓颖超和廖梦醒的陪同下走出了车厢,站台上立刻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为宋庆龄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毛主席立刻上前,紧紧地握住了宋庆龄的手。

自从四年前重庆匆匆一别,毛主席和宋庆龄终于在古都又聚首了······

虽然刚开始自己提出不要到车站迎接,也只是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但是如此隆重,也是让宋庆龄觉得心潮澎湃。

当晚,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设宴为宋庆龄接风洗尘。在宴席上,毛主席再次肯定了之前宋庆龄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信任和盛情,都让宋庆龄感动不已。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宋庆龄当选为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今天,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中国的人民在前进,在革命的动力中前进······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之后,大会选举毛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宋庆龄及朱德等人为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北京阳光灿烂,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天,毛主席以他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那一刻,宋庆龄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心中思绪万千,激动不已。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他为之奋斗的理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后来,她在谈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心情时,曾这样说:

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典礼,但在我的内心,却有一种分难以抑制的欢欣,回忆像潮水般在我心里涌起来,我想起了很多同志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今日的光荣······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务,与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友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毛主席对宋庆龄非常尊重,有时候称她为国母、先生,有时候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1957年,毛主席与宋庆龄一同访问苏联。在出访期间,毛主席对宋庆龄一直都很尊重。在回国的时候,毛主席还坚持让宋庆龄坐在头等舱,自己去二等舱。

1961年,毛主席去上海视察的时候,还亲自到宋庆龄家中看望。

同样的,宋庆龄也非常关心毛主席,她每次从上海回到北京,都要亲自问候,并给毛主席准备礼品,在每年元旦还要给毛主席准备贺年卡片。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宋庆龄非常悲痛,不顾年事已高,仍多次吊唁毛主席,并参加了追悼会,献上了花圈。

1978年,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两年之后,宋庆龄写下了《追念毛主席》一文:

回忆起来,毛主席是一位目光远大,举世无双的领袖和导师,他是伟大事业的引路人······

如今,虽然毛主席和宋庆龄已经先后逝去,但他们在革命岁月中结下的伟大友谊,将会被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