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掼粥掼到娘家厝门口……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勺都是孝”福州人对这首用方言演唱的歌曲《掼粥掼到厝门口》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是福州人特有的孝顺节,福州人大都会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送给亲朋好友。“福州拗九节习俗” 2020年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记者采访了“福州拗九节习俗”项目负责人、民俗专家方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在三坊七巷景区上演的情景剧,向市民游客演绎拗九节习俗。)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黄禹鑫

方向红说:“拗九节是世代福州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民间习俗,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从古至今没淡出过人们的生活。‘拗九’也称‘后九’、‘窈九’,三者互为福州方言谐音。”她认为,拗九节的由来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目莲救母”说,二是“送穷(除穷)”说。

(旧时福州女子掼粥)

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该书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清施鸿保《闽杂记·窈九》云:福州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人家皆以诸果煮粥相馈,俗谓目连(应是莲字简写)僧救母之遗,故亦称“孝子粥”。已故文史专家、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郑丽生在《福州风土诗》中也提到拗九粥与目莲救母故事有关。

“送穷(除穷)”说源自《续通志》和清朝林祖焘的诗“相传拗九饴芳辰,各煮粥糜杂枣榛,推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迎钱神”。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陈嘉辉

方向红介绍,旧时福州(十邑),每逢农历正月廿九这天,百姓家家户户必煮粥祭祖,已嫁的女子,必“掼粥”回家探望父母、尊长者或馈赠亲友。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一天年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要“过九”,并佐以“太平面(蛋)”、猪脚等,以求平安、吉祥。旧时,还有迎“拗九王”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碗甜甜的拗九粥)

拗九粥是拗九节中的主角,它以糯米、红糖、花生、红枣、桂圆、荸荠、莲子等为原料,混合煮成。煮好之后,盛于相应的容器内,再撒上炒好的黑芝麻,虽色泽黝黑,但吃起来却香甜可口。

旧时装拗九粥的容器,多用体积较大的“海碗”或小钵,讲究者还会在粥面上用花生或红枣等排成“福”或“寿”等字样,以示拜寿和祝福。福州人“掼九”的礼盒颇为讲究,一般是作竹制并刷过生漆的精美掼盒。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吱吱啊

拗九节扎根民间,具有百姓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仪式感强等特征,它集感恩孝道、和谐友善、祈福平安、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等理念于一体,表达人们对伦理道德、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005年福州举办首届拗九节)

方向红回忆,在热心市民的建议下,2005年福州举办首届拗九节,福州市委文明办联合福州市老龄委等部门围绕拗九节,在全市开展了以“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此后通过“一碗粥,一片情”“一碗粥,温暖一座城”等活动将传统拗九节从家庭模式引向社会,从一家之粥,延伸为满城粥香,反映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尊老敬老、关爱弱者、和谐友善、邻里和睦的新风尚。

(2018年,鼓二小师生为军门社区老人送上拗九粥)

如今大量关于拗九节的研究文章,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涌现。在三坊七巷的福建民俗博物馆(二梅书屋)内设有拗九节民俗展厅,拗九节已成为福州人乃至外地游客了解福州民俗文化的一扇窗口。

END

加入为福州非遗代言的志愿者群体

预售许可证号:(2021)榕房许字第250号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 文 张旭阳 图

部分用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