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事无常。

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大病和意外,大家都深信不疑。

而提到用保险来转移风险,很多人却是反感的,比如我一个做金融的朋友。

“在中国,最不保险的事情,就是保险!”

朋友和我说。

“首先,固定的保额会贬值,随着时间推移,只会越来越不值钱,到后面保险就没啥用了。”

这话一点没错。

假设买了50万重疾险,再按照3%的通货膨胀率去计算未来的真实价值,则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万保额,

10年后,值38万;

20年后,值28万;

30年后,值21万;

40年后,值16万;

50年后,值11万...

越到后面,越不管用。

“再者呢,保险公司拒赔的实在太多了!”

这话也不错。

不如实告知、等待期出险、不符合理赔标准、涉及免责条款...

这些都可能成为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

“总结下来,保险在后期没多大用,买了也不一定能赔。

还不如来买我们的理财,每年4%的复利增长,也可以抵消通货膨胀,绝对比保险划算,

我看你也别干保险了...”

果然是干金融干销售的,说的头头是道,我都差点被感化了。

但我静下心来一想,他的话看似没毛病,实际上漏洞百出。

我给他算了笔帐。

方案一:买重疾

按照他的年龄,30岁,买50万保额的嘉和保2021,纯重疾,每年要交4610块钱,要交30年。

方案二:买理财

复利4.0%,每年存4610,存30年。

两种方案,得了大病能拿到的钱如下图:

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能拿到的钱。

买重疾(橙线),无论啥时候得大病,都能拿到50万元。

而买理财(蓝线),随着时间推移,钱会越来越多。

到76岁的时候(过了46年了),理财已经超过了重疾险,达到了503632元。

如果到他90岁时,买理财就能拿到87万,远超过重疾险。

那叫一个爽啊!

他开始洋洋自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我问他:

你知道啥时候会得病吗?

假如31岁就得了大病,重疾险可以赔50万,但理财才刚刚存进去4610元,有用吗?

只买理财,存在很大的漏洞:只顾后,却没有瞻前。

而我们需要的是:稳稳的幸福。

这一点,只有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才能做到,无可替代。

朋友有点吃瘪,不服气地又说了句:

“你说的不对,保险还可能拒赔呢!可能一毛钱都拿不到!”

保险确实可能拒赔,但是结合大量的拒赔案例和诉讼案例,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无非是那几个。

只要事前看好产品的健康告知和条款,不说百分百,至少能避免90%的拒赔。

“可是我根本看不懂保险条款!”

“所以才需要我这样的专业人士啊~”

我顺势夸了自己一句。

于是,他终于和我达成了共识:保险,确实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买。

但是呢,他仍然担心保额贬值的问题。

“为什么不试试理财+保险,像你们的投资管理一样做个对冲组合呢?”

我突然灵机一动,并规划了以下的组合。

重疾险+理财的组合

1)重疾险,50万保额,年交4610元,交30年。

2)理财,4%复利增长,每年13000元,存30年。

在3%的通货膨胀下,两种金融工具的单一价值和合计价值如下图:

重疾险(蓝线)保额不断贬值,理财(橙线)价值不断上升。

两者之和(黄线)却一直稳稳的维持在50万附近,有效的避免了通货膨胀的侵蚀。

当然“对冲”,是有代价的。

为了维持50万的实际价值(105岁50万的账面价值是493万,可见通货膨胀的影响之深),我们每年需要再额外投入13000元。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就在那里,它也不该成为我们拒绝保险的理由。

想对冲通货膨胀,保值资产,就得做投资管理,而不是不买保险。

“行吧,有空给我讲讲你们的保险,我顺便给你讲讲我们的理财。”

“什么有空,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