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化学创新药,汇聚60+speaker,千人盛会邀您相聚啤酒之城青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改良型新药达到跟创新药并驾齐驱的地步,近10年美国505(b)(2)申请获批产品数量不断攀升,同一时期的505(b)(2)产品平均峰值销售额在9000万美元至2.7亿美元之间,总体平均销售额在2亿美元左右,已成为美国新药市场主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可观的销售额,成功的505(b)(2)产品市场份额也足够吸引眼球,占整体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国外改良型新药上市稳定后改良型新药占整体份额超过70%

随着2020年CDE给大家留的“端午节作业”《化学药品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改良型新药这个事儿,从定义到办法,就变得清晰了。但领先的企业和团队没有等政策清晰,而是提前布局,行动在黎明前,影响和推动政策变化。这是我们喜欢的企业,先人半步,快人半步。

我们最早在2017年就开始研究改良型新药行业和投资机会,认为这是个接下来有机会、值得深挖的好赛道。接下来跟大家讨论几个问题:

1.啥是改良型新药?

CDE官方定义:改良型新药是在已知活性成分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

实现临床优势的路径很多,改结构、改剂型、新适应症,可以看出,最重要不是有什么技术平台,而是有好的立项方向,能够挖掘出 真实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多数制剂技术已经研究20年以上,国内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所以某技术平台只是实现临床优势的路径和改良型新药公司的小抓手。

提到改良型新药,还得提几个大家经常看起来认真讨论,但其实混淆的词:

改良型新药 = 2类新药 < 505(b)(2) ≠ 高端仿制药 ≠ 高端制剂(口服缓控释片、复杂注射剂如脂质体、微球等)

美国FDA,505(b)(2)和505(b)(1)都是新药申报的路径,不同在于前者 使用了别人未授权的数据, 这就是大家平常提的站在巨人(别人)的肩膀上,但FDA也按照505(b)(2)路径批了不少过往没有成药的产品,所以,核心不是你的产品是否是老药,而是有没有应用别人的数据,当然在国内外实操上,更多的还是老药的改良或者差异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不同颜色仅是为了区分定义,没有比例含义。

(君联资本内部整理)

2.国内外趋势?

且作为生物医药市场创新的领跑者,美国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改良型新药公司。比如ALZA,其开发的芬太尼透皮贴,峰值销售额达22亿美元,是全球唯一销量超过20亿美元的透皮贴产品;市场份额居首位30年的拜新同以及可以获得FDA十几个新药NDA的技术平台公司数不胜数。

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美国医药政策的支持、温和的竞争环境及不断发展的制剂技术。其多样化的技术平台及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发的商业模式值得中国的研发型企业借鉴。尤其是仿制药巨头梯瓦通过仿创结合的方式实现改良型新药的全面布局,为国内药企提供了在该领域可借鉴的、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案例。

国内,改良型新药行业也引起业内的重视和认知,一些极具潜力的改良型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与美国类似,我国2类新药企业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一定规模创新药企业涉足2类新药领域,以江苏恒瑞、石药欧意、绿叶、科伦、尚进药业、奥科达等为代表。另一类为改良型新药物制剂平台公司,比如帝奇、奥全、亚虹、玻思韬、新济药业、科信必成等。

当普通仿制药的价值越来越低,而原创新药又非力所能及时,注册分类的2类改良型新药就成为国内诸多医药公司的开发策略之一,它可以参考已上市新药数据、已发表文献,作为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依据进行新药申报,常被比喻为“站在巨人肩膀的攀登之旅”。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国内的改良型新药是否如传闻中那样可以在“巨人的肩膀上”站稳?

与国际相比,中国的2类新药属于起步阶段,良莠不齐的品种仍充斥市场,“为改而改”,恶性竞争。殊不知, “良”才是改良型新药的灵魂,尤其是监管部门在批准新药时,更加重视“良”的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与原始产品相比具有的临床优势。这种“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扩展新的治疗领域、稳固药品临床地位以及延长生命周期。

但真正的2类新药的立项和成功开发并不容易,存在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例如

  • 鉴美国的505(b)(2)路径的成功经验如何迁移到国内企业身上?

  • 如何寻觅和洞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 什么是明显临床优势?和谁比?如何做到?

  • 是否解决了临床关键问题?这个关键问题能否转化成市场的需求?

  • 如何利用乃至创造最佳的技术手段实现药物的改良,并且满足审评的需要?

  • 如何有效借用原研药品信息?数据库来源有哪些?

  • 改良型药物开发的技术挑战在哪里?

开发有临床价值的改良型新药并非易事,需要立项智慧,技术实力以及不亚于1类新药的创新思维。因为对应的改良型新药在开发时本身就对剂型、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过科学且全面的遴选,针对已上市化合物做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它要求企业对药物研发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新型材料、药物递送系统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实力,这对很多药企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3.改良型新药的机会在哪?

我们以范畴大于改良型新药的美国505(b)(2),2013-2018年获批产品来看,神经相关疾病是505(b)(2)重要赛道和优势领域,而其中,有23个疼痛相关的产品。

为什么?推测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神经疾病领域多数疾病发病机制依然不清晰,难出现革命性的新机制药物,改良变的相对有优势;第二,神经疾病领域对于长期使用的顺应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在这两方面改良,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唯有不断创新,研发具有高附加值、高质量的药品,真正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改良型新药站稳“巨人肩膀”的底气,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出路。

END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药精通Bio观点和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和决策建议。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欢迎投稿,投稿邮箱:marketing@all-shun.com

10月8-9日,与您相约啤酒之城-青岛:开启化学创新药与改良型新药研发CMC论坛,让国庆假期与知识海洋无缝连接。点击报名

戳原文报名IDC2021化学创新药与改良型新药研发CMC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