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街道见证着城市的历史与变迁。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武康路」、南京的「高淳老街」......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城市发展长河中的见证者。

在赣州,也有着这么一条街,始建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末民初,从千年深处走来,人文之韵、商业之盛,一街尽藏,细细研究,其前世今生也能算是赣州百年近代发展史。

它,就是阳明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明路位于赣州中心城区北部,东至标准钟,与解放路、和平路相会,西与建国路垂直相接,南侧通金鱼池、东北路、至圣路,北侧通坛子巷,长约400米、宽约20米。

01

因巷子窄小被称为针子巷

家住章贡路的77岁老人赵合一研究赣州老地名多年了,据他介绍,根据一些零散的史料记载,阳明路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可以看出,在宋至明这段时间内,它只是城中默默无闻的一条街道。直到明末才慢慢开始成为赣州城中的商业地段,在清末民初最为繁华。

历朝历代对阳明路的称呼都不相同,并且街道从前是由不同巷道融合而成的。清同治版《赣县志》中记载:明时阳明路曾被称为瓦市街。清代称其为府学前、牌楼街(又称牌头街)。这在1933年的《赣州市政公报》中可以得以佐证:清末民初分别称为针子巷、府学前、牌楼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明路沿街保留着连片的骑楼

02

明时街道文风盛行

虽然对于明代的阳明路并没有完整的记载,但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窥见其当年的样子。据赵合一介绍,大约在明嘉靖年间,这条街道上开始新修了许多文化牌楼,牌楼上都镌刻了历史和当代文化名人的诗赋和题字。

“这与当时赣州城内文风极盛有一定的关系。据说当时许多国内的知名学者、诗人、名人纷沓而来,为赣州城的名胜古迹题跋赋诗,赣州的府学也渐渐多了起来。当时的阳明路上正好坐落着一所著名的赣州府学(即今章贡公安分局),带动了整条街的文化气息。”赵合一说。

人们推测,文化气息颇盛是明代阳明路被称作瓦市街的主要原因,就如同南昌的瓦子角,这类处在市中心地段的瓦市瓦角,均是文人的风雅去处。

瓦市本来就有“勾栏瓦市”的意思,指的是梨园场所。加之坐落着高等学府,阳明路在明代应该是条唱戏说书的文艺街。史料上也记载着,该街道云集了书局书砚用品店、印刷坊和不少戏院以及许许多多风味小吃馆。

03

清末成赣州最繁华街道

清末民初是阳明路最为繁华的时期,街道上集文化、绸布、百货、五金、成衣、中药等多行业店铺于一体,这一繁荣延续了百余年,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有三家老字号是不得不提的,也是当年赣州城家喻户晓的。

第一家就是裕源福百货商店,初时在街道西段(今钟表店),卖些百货、布匹,兼生产洋袜,后成为百货商店。第二家是南新绸布商场,开设于街道中段,商品种类丰富,价格公正合理,服务热情周到,日营业额高达500元大洋。 最后一家则是金茂伯商店,依靠其祖传的锻造铁针、锥子手艺,主要销售自产的小五金商品,鼎盛时期,店门口出现过里三层、外三层的壮景。 挤不进店内的顾客,只好用稻草串上铜钱挂在伞把上,递给柜台内的店员求购,店员解下铜钱,按款数将等值的铁针或锥子绑在伞把上递回给顾客。

04

沿街保留连片骑楼

90年代的阳明路,中东段属商业区,有日用百货、五金交电、瓷器、文化用品、服装等商店;西段为行政区,有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原赣州市人民政府驻北侧。虽然在战争时期经受过炮火的轰炸,但沿街仍然保留着连片的骑楼建筑,十分罕见。

▲30年代的骑楼

这些骑楼是当年广东部队驻扎赣州时建造的,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建筑整体呈岭南风格,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即以砖柱为竖向承重,以木梁为横向连接,以竹蔑抹灰作隔断墙体,屋面多为木瓦结构的坡顶。

据赣州市公房管理处钟华洪介绍,这些骑楼都是用于商铺。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一楼临街的步行走廊,可挡避风雨侵袭和烈日照射,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凉爽舒适的环境。

这些骑楼的保存十分不易,1942年曾经受过日军飞机的轰炸,当时的阳明路、解放路、华兴街一带全被夷为一片焦土瓦砾。幸运的是,大火刚好烧至南新绸布商店就止住了,其西侧的店铺全部幸免于难。

▲被日寇炸毁的阳明路骑楼

如今,阳明路的骑楼街正在进行改造,改造后的阳明路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明路

来源:章贡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