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女相声演员,但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少出现在相声历史上,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为艺人,她们和男演员一样为相声艺术作出了贡献;同时,身为女性,又饱尝了那个黑暗社会的辛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声界演员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基本消失于解放后六十年代。在这段过程中,以“七七事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出现女性

前期的演员有:来小如、于小福、于佑福、大苹果、二苹果、小明星、小亮星、耿四福、耿雅林、刘玉凤、李玉凤、王玉凤、荷花女、小波梨、陶玉兰、赵雅玲、回婉华、小海棠、金茉英、富丽华、刘丽萍、胡伯英等。

后期演员有魏文华、才伯华、姜伯华、张子如、张文侠、尹秋文、张淑媛、连小侠、花银环、潘侠男、丁彩霞、刘艳颊、赵美玲、高秀英、韩秀英等。

旧社会黑暗无道,相声演员卖艺多为生活所迫,女性演员也不例外。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她们

于佑福

一是出身相声世家,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对相声有浓厚的兴趣,也很熟悉,于是经过拜师,步入相声界。这类人在女性相声演员中占很大比例,于小福、于佑福、大苹果、二苹果都是这样开始说相声的。一般登台上场很早,功底扎实。

二是有一些女性和男性相声演员结为夫妇,婚后渐渐随丈夫说相声,从而入了相声界:例如李玉凤、耿雅林、张子如、张文侠等人。

三是并不从事相声演出,但也属于梨园界或曲艺界,与相声演员关系密切,后改行成为相声演员。如尹秋文原来是唱京剧的,刘玉凤原唱时调,赵美玲原唱评剧,李玉凤、于小福原唱大鼓。

相声女演员的来源大致如此,专门出来拜师学相声的女孩子几乎没有。相声在那个时代地位极低,连演员自己也承认是“不说人话”的,女儿听相声的都很少,更何况专门学相声。以上提到的女演员都是规矩人家的女儿,走上这条道实在是万不得已。

女演员自从入了相声界后,各方面都要和男演员一样,她们也要拜师,撂地,也要去白沙撒字,也要学圆粘儿楮门子,当时在天津连兴这样的大茶社,女演员也要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口,对口,群活,还包括笑话、双簧、快板等,同时捧逗皆佳。但在演出过程中,有几处与男演员不一样:有的段子女演员不说,如《牛头轿》、《羊上树》、《门头沟》等;演员表演必须是男女搭配,没有两个都是女的;另外女演员在一般情况下不去杵门子(要钱),主要是怕惹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社会风气的腐败,在女演员演出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股支流,就是“坐钟”演员的出现,就是一些年青貌美的女性,打扮的花枝招展,自己不演出,只是坐在迎门桌上,借以招徕观众。在天津南市就有傻五、花银环、连秀枝、特别二号等人小有名头。实际上,这些人不仅算不上真正的相声演员,而且给相声界和女性相声演员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女性相声演员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多次波折。从女性相声演员出现到“七七事变”,这一时期由定型逐渐走向繁荣,演员数量增多,功底过硬,段子增加;事变之后,女性演员受阻,一方面由于日军入侵社会动荡不安,生活更加没有保障,另一方面相声界以张寿臣为代表的一些人,提议取消女性演员。由于他在相声界威望甚高,无形之中也给女性演员造成巨大压力。到了日本强化治安阶段,女性演员已很少,转入低潮,之后虽有一些女性演员仍在演出,但情况大不如前,直到解放。解放初期,由于艺人地位的提高,女性相声演员数量又有所恢复,并一步步走向繁荣,但是随着各种运动的展开,女演员不得不彻底告别相声舞台。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几位女相声演员,但影响都不大。

女性相声演员离开舞台后,大致有三个去向:

一是改行,从事其他相关曲种演出,如魏文华,从六十年代后改唱北京琴书。

二是从政或教学,如于佑福在团里搞行政工作,刘玉凤在团里教学。

三是退休,彻底离开相声舞台,如今大都已故去。

关于女演员能否发展的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决定了妇女根本不适合表演;二是认为妇女,特别是解放后的女同志完全可以和男同志一样说相声。目前,认为女性不适合说相声的说法占据明显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