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丑丑

01

台风“灿都”来势汹汹,天气预报预警会连续暴雨四天。

9月10日周五晚上,儿子说喉咙痛、头痛、鼻塞,打算早点睡。

得知明天我和爸爸早上8点就要出门,进房间前,儿子说:“我7点起床。”

周六,我6点起床,用砂锅熬了一锅粥。

儿子7点起床,说不想吃饭,喉咙痛咽不下东西。拿着书包进了书房。

我和先生木木,早就定好今天要去余杭青山村参加一个教育沙龙,风雨无阻。

此时,我有点犹豫,要不要留下来照顾儿子。

木木说,你放心吧,儿子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你不在家,他会更能干。

8点,我把药放在餐桌上,隔着书房的门和儿子道别。

天色很暗,乌云翻滚,风雨欲来。

儿子羽哥13岁,初一。台风天,我们把生病的他单独留在家里,去余杭青山村赴一场约。

余杭青山村

02

一阵倾盆大雨,狂风之后,又是突然的宁静。暗灰色的天地连成一片,高架一直延伸至天际,一辆辆疾驰的小车,像一只只被追赶的甲壳虫,在天地之间快速移动。

五十分钟后,看到路边立着几个大字“未来乡村实验区”。按导航往左拐,柏油马路突然变窄,蜿蜒湿润,浓荫夹道,幽深隐蔽。

前方是一个村庄,看起来和普通的村庄很不一样,干净而宁静。目之所及,一片苍翠。房屋紧密,却又各自独立,疏朗有序。

导航提示,我们已到达目的地,余杭青山村。

停好车,给儿子打电话。电话里,儿子的声音有气无力:“好的,你们到了我就放心了。”

我说:“你照顾好自己,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爸爸妈妈要开会,不方便接电话。散会后,我会给你打电话。”

挂了电话,时间尚早,我和木木在村里闲逛。

骤雨初歇,雨后的村庄,清新俊朗。

一棵两百年树龄的朴树静静地立在路边,枝叶茂盛,却不张扬。树干上长满了岁月的青苔,甚至还有几株寄居的野草,生机勃勃地站在树干之上,甚是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条窄窄的柏油公路穿村而过,石头礼堂、砖瓦别墅、几丛修竹,抬头便见黛色群山环绕。

一辆拖拉机满载着一车清脆的嫩竹,突突突从眼前开过,这是我们进村后听到的唯一喧嚣。

一个三十多岁的农妇,气定神闲地开着叉车从自家院子里出来,上了马路。

她坐在高高的叉车上面,我必须要抬起头才能看清她。她很瘦,穿一件粉红色条纹衬衫,染成板栗色的头发挽成髻,戴一顶白色的遮阳帽。

几分钟后,她开着载满货物的叉车回来了,体积庞大,就像开了一辆坦克。我们不由得往后退了一步。

她动作娴熟轻盈,轻巧地就避开了我们。

紧接着,我们穿过一个弄堂,经过一户人家的门口,一只慵懒趴在院子里的黄狗突然站起来,冲我们吠了两声又躺倒在地。

听说,青山村有七八十户外来的新村民。

新村民来自世界各地,各怀绝技,在这里生活、工作,孩子们在村里的小路上奔跑,田野里奔跑……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离杭州市中心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竟然有这么时尚又前卫的乡村。

村里有咖啡吧、民宿、设计所、图书馆……这些原本只生长在城市里的事物,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生长、绽放。

路边,一幢两层的老建筑,上书四个大字“东坞礼堂”。

大门左侧的墙上,红色油漆刷的标语,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发黑。

“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计划”两个字被一块新的白色灰浆覆盖。也许因为刷灰浆的时候过于匆忙,“计”字的大半部分没被遮住,红得很显眼。

门口,立着一块小小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两行字。

第一行:什么是孩子最好的出路?第二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选择教育沙龙。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沙龙地点。现在,它有一个新的名字——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东坞礼堂原本荒废已久,破败濒临倒塌。

设计师张雷带着团队,来到青山村,让它起死回生,变成了如今的“融设计图书馆”,一座生长在青山绿水乡村里的创意图书馆。

传统和现代、时尚和古朴相结合,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走进去,偌大的空间敞亮通透,原始的梁柱弯弯曲曲却遒劲有力、屋顶挖了三个洞,安装了三块巨大的亮瓦,把阳光和自然的光线引进来。

空间摆满了书籍、织了一半的土布、竹编、纸浆做的椅子、藤的灯罩、各种原创手工制作……这是从自然的清风、阳光、旷野、森林、溪流、大地和青草里生长出来的一个奇妙空间。

此时,我终于明白,蒋莉老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把这场沙龙的地点放在一个乡下的小村庄。

10点整,活动开始,六十多位来宾,有专家、青山新老村民家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张雷团队里,那对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夫妇,也带着孩子来参加这场讨论。

这场沙龙的组织者蒋莉老师浙江新思维研究院院长、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登场,一袭灰色的优雅长旗袍,干练的短发,平和的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老师不仅能读懂孩子,还能清晰洞察父母的痛点,三言两语,便把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抛出:什么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然后,分组讨论。

我是第三组,一共7人,有爸爸,也有妈妈,孩子最小的只有十几个月大,最大的,已经上高中了。

大家的焦虑和困惑都很统一: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都期待,能在今天的沙龙里找到答案。

我儿子13岁,刚上初一。小学阶段没有给他上过培训班,带他到处玩。初一开学,我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初一的课程学过一遍了,我开始不淡定了。正琢磨着,是不是应该给他上个培训班,双减政策就出台了。

我旁边的妈妈刚辞职,老大小学三年级,老二幼儿园。

她说,自己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名牌大学毕业,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好的工作,芯片设计工程师。地位和收入都不错,但是自己过得很不快乐,也不喜欢这份工作。

她不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成长路径,人生轨迹。

她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并不清楚应该要的是什么。作为学霸母亲,刚辞职打算好好陪伴孩子拼搏,双减来了,一下就迷茫了,不知道该如何发力了。

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的孩子刚15个月大,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拥有对人生的掌控力。但是,如何才能拥有这种掌控力,这条路在哪里,她很迷茫。

我们这个组除了家长,还有两位女老师,一位年轻一点的是初三重点班数学老师。

她的观点是,如果国家没有更多系统的教育减负政策跟进,双减只会让家长更焦虑,让阶层更加固化。

中考之后,一半学生没有机会升普高。我们向德国学习,早早分流孩子的职业去向。但她做过调查,在中国,蓝领技工收入最高也就八千。大家都想当一个坐办公室,工作轻松,收入更高的白领。

她认为:这样的形式之下,双减政策,只会让父母更焦虑,“内卷”更卷。

还有一位女老师,已经退休好几年了。

她说自己做了几十年老师,得出的经验和结论是:不可能有快乐学习这回事。学习就是苦的,也必须是苦的。你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得先努力拿到那张通往自由的门票——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

她直言:我当了几十年老师,我知道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我都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但是遇到那些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同学,我心里就是喜欢不起来。

她的发言,让我有点震惊。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学习就是苦的,那人生得多苦多绝望啊。

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烦恼和焦虑。上午两个小时的讨论,父母们并没有讨论出心中想要的答案: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下午还有教育专家发言。会有一根金手指,为家长们指明方向吗?

我充满期待。

04

下午,蒋老师邀请来的三位嘉宾,一一上台分享。他们是: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原杭州教科所所长施光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琴美

原杭州教科所所长施光明

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

坐在下面的我,听得一震一震的。

特别是聆听徐琴美老师的发言,儿子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错误的对待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巴不得马上坐上时光机穿越回儿子刚出生的时候。

如果早点听到徐老师的分享,也许我这个妈妈会少犯点错吧。儿子会成长得更快乐,更自在一点吧。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琴美

徐老师的每个问题、每句话,对我都是灵魂拷问: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孩子?

你的孩子是怎么样的?你的孩子今天为什么不想做作业?你了解吗?

儿童是一个朴素的心理学家。他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他在你面前说你最好,在奶奶面前说奶奶最好。

家里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他提出自己过分的要求。爷爷在场的时候他不肯吃饭,因为爸爸会说你今天不吃饭要饿肚子,爷爷却说没关系。

他知道他生存的缝隙在哪里。

在座的各位,在孩子面前你不要高高在上,你一定要自卑一点。因为你太多方面不如他:你的记忆力不如他,你的学习潜力不如他,你的好奇心不如他,你的乐观精神不如他。

不要自以为是。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蹲下来向孩子学习。

儿童是朴素的哲学家。我们家住6楼,从爷爷家回来我背着3岁的儿子准备上楼梯,儿子问我,嗯我刚才眼睛闭上的时候,我们家房子还在不在?

你会想这样的问题吗?你肯定不会这样想。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学习?

婴儿有一年的时间躺在那里,咿咿呀呀的好像什么都不会说,什么都不会做,但一年以后他学会了人类如此复杂的语言。你们学英语学了多少年啊?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立体几何、平面几何、高等数学很了不起。人工智能马上可以把所有这些问题都解决,因为它们背后是有规则的知识,机器可以很快帮你解决。

那些没有规则的,说不清楚的,模糊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这些知识才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我们有时候把它称之为哲学。

我们人类最了不起的是:经过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看起来非常不重要但是你无法学习的那种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我生来就是眼睛瞎的,请在座哪位特级教师教会我什么是颜色,什么是红色?你永远教不会我。

这是一种内隐的知识,内隐的学习,潜力巨大。可总是被家长、教育工作者忽略,非常可悲。

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学习。不只是到学校学习叫学习,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

你们有没发现,家里两个人在说话,孩子自己在玩,但是两人说的话他全听进去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复杂的学习”。

简单的学习就是学校里的那种学习。说得清楚的学习,都是简单的学习;说不清楚的学习,才是复杂的学习。很多人把学习看得太狭隘了。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老师,我们家孩子已经学会3000个字了。

我说,我给你们家孩子一个月弄进3万个字,有意义吗?

进入孩子脑子的全是垃圾。塞那么多垃圾干什么?就算他会考试,那些东西也只是垃圾。不能在关键时候用到它,它们也不能成为孩子内在的那部分。

你们去看西方教育者为什么那么谨慎、那么小心地教孩子。德国法律严格规定,孩子在三年之内不能教,为什么?就怕孩子的脑子被你格式化成386电脑了。你把他弄成386,后面巨大的潜力发挥不出来。

我们很无知,我们不知道孩子有巨大的潜力,不知道这样教是伤害他。给他灌输那么多东西,实际上是你在满足自己的欲望。

第三个问题,你真的了解自己家的孩子吗?

他为什么今天这么不开心?为什么生气?

他喜欢的是什么?他讨厌的是什么?他最喜欢你的是什么?他最讨厌你的是什么?爸爸妈妈怎么样的时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家里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他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他永远无法忘记的好事情是什么?坏事情是什么?

我们中国的家长,很多都是直升机家长。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就俯冲下来解决,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或者是割草机家长。孩子还没想到困难,家长老早跑到前面,把问题割掉了,孩子前面是空空荡荡的。

以为这样是在帮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孩子没有克服困难的机会,家长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很多家长说,我们孩子回来,学校的事情都不跟我讲。我说,很简单,因为他讲完了没有好结果。

我听过无数家长、老师讲的跟孩子之间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不会沟通。

你会和孩子聊天吗?孩子跟你说,今天在学校被人欺负了,你会怎么说?会聊天的家长聊完以后孩子开心了,不苦恼了。他下次还愿意跟你聊。

孩子如果不跟你聊天了,慢慢的会变得越来越压抑。他没有地方倾诉负面情绪,表达委屈和伤心。

我们得给他创造一个好环境。最简单的就是:我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是认真地听。

05

在徐琴美老师问完三个问题后,父母们心中,对于“孩子的出路在哪里”已经有了各自的答案。

最后,在那一堆密密麻麻的表达“出路”的词汇里,家长们一个一个地删掉觉得不那么重要的。最后只剩下了五个词——“找到自我”、“自主、自信、自驱力”、“幸福”、“身心健康”、“家庭教育”。

蒋莉老师把PPT翻到最后一面,只有一行字:“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我。

这是她在本次沙龙开始之前写下的一句话,没想到和家长们最终讨论的结果不谋而合。

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拥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个体。成为他自己。

“双减”,是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教育首先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06

下午三点半,我和木木走出依然热闹的融设计图书馆。天色很暗,大雨又将来临。

驶出青山村,给儿子打电话,说我们已经返程,问他身体好些没有。

他说头晕,在书房的垫子上躺了一天,看漫画书。中午,自己热了稀饭,还有冰箱里的剩菜,因为太饿,一锅稀饭已经消灭光了。他让我们不要担心,嘱咐我们路上慢慢开车。

他还未出生,我就买了很多育儿书,精心地想要照着书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

四岁就送他去学迪斯尼英语,学钢琴、画画……总想拽着他跑。

无奈的是,他并不按照我的设想发展。这让我很头疼。

现在想来,他的反抗,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我根本不懂他。

还好,他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从不计较。他说,你的唠叨,是你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我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

儿子一直坚定地喜欢大自然和乡野。所以,我们带着他到乡下抓蚱蜢、小溪里抓螃蟹、大雪天去登山……度过了很多美好的亲子时光。

这些时光攒下的美好,让他在13岁的时候,还愿意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愿意坐下来,坦诚地和我们沟通。

儿子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出差,我要开会,倾盆大雨,撑了伞把儿子送上地铁,他背着书包独自从近江坐地铁到三墩的姑姑家。姑姑在地铁出口接他。

六年级的时候,我和木木去外地办事,放学他一个人回家,自己吃晚饭。

爸爸很淡定,我也假装很淡定。但其实整个晚上,我的心里七上八下,一直等儿子的电话。心里无数个念头冒出来:他有没好好吃饭?他一个人在家害怕吗?他会按时睡觉吗?他在干嘛……

这些念头很折磨人。等到九点都没来电话,终于熬不住,拿起电话拨过去。

电话里,儿子睡意朦胧:“我八点半就睡了,你的电话把我吵醒了。”

临睡前,还是忍不住担心明天儿子睡过头迟到,定了6:50的闹钟。

第二天,闹钟响了。我想,儿子一定没起床,起床他一定会给我打电话。

赶紧打电话过去。心里想着:儿子被我的电话叫醒,迅速起床。幸好妈妈的电话来得及时。

没想到,电话里,儿子嘴里含着食物,很平淡地问我:你找我干嘛?我已经快吃好早饭,打算出门上学了。

一颗心落下来,却又有点怅然若失。

原来,孩子独立的过程,也是妈妈再次剪短脐带的过程。父母放手,孩子才会成长。

07

回杭州的路上,穿越了五分钟的雷雨,又恢复平静。

路上,和木木讨论。和青山村,和这场沙龙的相遇,是缘分,也是选择。

如果我选择待在家里,对儿子并没有帮助。而我,却注定会错过今天这场美好的相遇。

我不会知道,在离杭州这么近的地方,藏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村庄。更不会看到那些新奇的风景。

这一天遇见的人和事,体验和收获,我永远无法从某一本书里获得。

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要获得成长,我需要更加放手。

我不会再根据我的喜好和标准,去试图引导和安排他的人生。把人生还给他,让他自己去寻找方向,去体验和经历。自己去跋山涉水。

到家已经五点多,儿子刚刚吃好晚饭。餐桌上的药已经不见了。

问儿子身体怎么样。他说喉咙好多了,就是鼻窦炎发了,头还疼。他午餐晚餐一餐也没落下,药也吃了。下楼小区里溜达了一圈,快递都取回来了。

就是作业一个字没写,明天再写。

我竟然真的不焦虑了。

而我在问这些的时候,先生木木犹如置身事外,坐在客厅一言不发。

看来,我还需要管得更少一点。

-END-

亲爱的读者,觉得文章好看,欢迎关注丑故事,看更多精彩的生命成长故事。

本文为丑故事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