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芊和

在成都,有这样一个家庭:

一对夫妻辞掉待遇优厚的工作,

带着3岁的女儿,

来到了海拔3800米的高原支教。

他们没房没车,

却给了女儿最好的精神富养。

事情要从21年前说起:

01

一次特殊的旅游

胡忠和妻子谢晓君,

原本都是成都一家重点中学的老师。

两人工作稳定、待遇优厚,

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家庭。

2000年,女儿胡文吉出生。

如果不出预料,

在这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中,

女儿会在父母的陪伴中度过快乐的童年,

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完成自己的学业。

然而,一次特殊的旅行,

却改变了这个家庭原本的轨迹。

2000年国庆节,趁着给女儿断奶的机会,

胡忠对妻子说:“我们去甘孜旅游吧。”

这是女儿出生时,胡忠给谢晓君的一个承诺,

为了“慰劳”她生下小宝宝的辛苦,带她去旅行。

从成都出发前,谢晓君翻看旅行册,

美丽的塔公草原,

一片片格桑花让她心生向往。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

丈夫此行的目的并不只是旅游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个月前一个偶然的机会,

胡忠在报纸上看到康定一所孤儿学校急需教师,

通过电话沟通,

胡忠了解到,

那是一所刚创办3年,

带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

招收甘孜州13个县的孤儿和特困生,

教职工大多是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志愿者。

胡忠心里悄悄萌发了支教的念头。

借着旅行的机会,

他带着妻子来到了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

在学校短短两天时间,

夫妻两人却都被深深触动了。

为了欢迎胡忠的到来,

孩子们把学校从里到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们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

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表演。

“孩子们认为,

只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

我就会留下来。”

这种对老师强烈的渴望,

让胡忠既感动又心酸。

旅行结束,在回成都的车上,胡忠对妻子说:

“我想来当一名支教志愿者。”

出乎意料的是,谢晓君当即表示了赞同。

2001年夏天,

胡忠正式辞去教职,再次踏上这片高原。

从此,他的命运和西康福利学校的100多个孩子,

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02

一个无悔的选择

胡忠选择支教时,

女儿还只是个不满一岁的婴儿。

为了体谅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艰辛,

他曾对妻子承诺:

“以后只要你喊一声,我就回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之后的两年里,

谢晓君一个人上班、带孩子、操持家务,

却从未喊过丈夫回来。

相反,只要有假期,

她都会拎上大包小包,

带着胡忠爱吃的东西,

和高原孩子需要的东西,

奔向塔公草原。

跟那里的孩子接触多了,

谢晓君从心里爱上了这群和天空一样纯净的孩子,

她产生了一个无比强烈的愿望:

我也要来!

2003年,谢晓君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甘孜州支教工作,

来到胡忠所在的西康福利学校,

和她一起来的,

还有他们年仅3岁的女儿。

谢晓君本科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弹得一手好钢琴,

可是在塔公草原,没有钢琴,

学校也不需要音乐老师。

为了适应这里的教学,

谢晓君放弃了自己的专业,

在支教的三年时间,

她自学了生物、数学课程,

还担任过学校的生活老师和图书管理员。

三年支教工作很快结束,

2006年秋季开学,

谢晓君回到了石室联中。

然而不久之后,

她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诧的决定,

那就是留在塔公,把工作关系彻底调过来。

2007年春季,谢晓君到康定县教育局报到,

成为了康定县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公办教师。

从此,胡忠一家三口彻底告别了繁华的都市生活,

扎根在了海拔3800米的高原。

可是,在这有着湛蓝天空和皑皑雪山的草原上,

不仅有着令人心醉的美景,

也有着让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环境。

严重的高原反应,匮乏的物质条件,

冬季严寒的气候,四处漏风的教室,

在这个有时连一口热水都很难喝到的地方,

胡忠和谢晓君却甘之若饴,

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快乐中。

2012年,他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

胡忠和谢晓君当选了“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可面对记者的采访,

谢晓君却不止一次认真地强调,

她不是在奉献,她只是做了一个选择,

一个让自己和他人都快乐的选择。

这个选择帮助她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03

一场心灵的洗礼

在谢晓君任教的木雅祖庆学校,

有一个叫曲桑拉的女孩儿,

在几百个藏族学生中显得有些特别。

虽然像其他孩子一样衣着朴素,

脸上挂着两坨明显的高原红,

但是一口流利的汉语却暴露了她的身份,

她就是胡忠和谢晓君的女儿胡文吉。

当胡忠和谢晓君的事迹被大家热议时,

有很多人对他们把女儿带到高原的做法并不赞同。

面对大家的质疑,谢晓君解释说:

“我们让女儿放弃了很多物质享受,

但她得到了在大城市里得不到的东西,

这对她以后的人生路太有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父母的选择,

胡文吉从人人羡慕的城市女孩,

变成了贫困高原上的学生,

可父母却在精神上给了她最宝贵的教育:

  • 教给她善良的品质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

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敬一丹问谢晓君:

“女儿看见你的时候怎么称呼你?”

谢晓君说:

“放假她叫我妈妈,开学以后她叫我谢老师。”

敬一丹问胡文吉:

“是妈妈要求你这样的吗?”

胡文吉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那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因为如果我叫妈妈,那些孤儿就会很伤心,

因为他们没有父母。”

短暂的沉默后,观众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被这个小姑娘的心灵深深感动了。

不得不说,虽然夫妻俩照顾女儿的时间有限,

可胡文吉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最珍贵的品质:

善良。

正是这样善良的父母,

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女儿,

在她心里撒下了爱的种子。

  • 教给她责任和担当

在西康福利学校,

胡忠始终把那些孤儿当做自己的孩子。

面对不认真学习的孩子,

胡忠声泪俱下地教育他们。

他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

“如果这个门进来一个强盗,

他拿着刀要捅你们的时候,

第一个为你们挡刀的绝对是我。”

在父母的影响下,

胡文吉也长成了一个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心的人。

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

她都不会忘记给同学们带礼物;

只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她一定会早早上床给爸妈暖被窝;

回到成都家里,

她还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

父母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在无形中教育着女儿,

让她明白做人最重要的道理。

  • 教给她热爱的力量

2012年,胡忠到北京参加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

身上穿着的是一件借来的外套,

那是他支教的第11年,

而他的身份依然是一名志愿者,

每月只有300块钱工资。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很多人都好奇: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20年如一日的清贫?

胡忠说:

“我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意义,

超越了对所有物质条件的渴望。

当自己内心有了一种工作的快乐,

对孩子的付出,

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满足,

这胜过世界上一切的物质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自由,

喜欢自己做的事是幸福。

胡忠和谢晓君都是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人,

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

用自己的选择给女儿做出了榜样,

让她知道,

只有舍弃那些不重要的物质享受,

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04

一生执着的追寻

在看胡忠和谢晓君的故事时,

有一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海里:

为人父母,我们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努力给他们丰富的物质生活,

尽力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些当然无可厚非,

但我在胡文吉身上却看到了更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帮孩子建立起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曾经有段时间,

在教育界流行着一种心理疾病,叫「空心病」

这是一种由价值观缺失导致的精神障碍,

让很多优秀的孩子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他们对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严重者甚至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

在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缺乏精神上的教育。

有多少年轻人叫嚣着“躺平”和“佛系”,

最终迷失在“丧文化”里。

而胡忠和谢晓君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向女儿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胡忠说:

让女儿从小看到爸爸妈妈在做什么,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她就会学习我们,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

人生最大的幸福,

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奋斗。

因为那种充实和满足,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所说: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

是他们让世界仍然相信,精神无敌!

参考资料:

四川日报2011.9.9《你在高原播种希望的格桑花》

四川日报2012.2.4《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 End ——

作者:芊和,热情的生活家,冷静的思考者。体验人生,记录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