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连岁值饥荒,十载良人旅朔方——林娙 《白门感述》

如今距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三年大饥荒已经过去60年,虽然我们仍然会面临地震、洪涝、干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但如今的中国是享誉国际的粮食大国。我国不仅有持续稳定的生产粮食作物的能力,而且拥有丰富的粮食存量,随时能够应对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短缺问题。所以,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我们至少不用考虑温饱问题。对老一辈的人来说,饿到吃草根树皮甚至吃土的年代简直是噩梦,好在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农业专家们扎根田间地里,研究出了产量高易成活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无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人往往能够依靠科技发展水平来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饥荒灾害的发生,但古代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越是技术水平不发达的年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就越依赖。因为没有能力改变自然就只能顺应自然,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古人的死伤会非常惨重。没有粮食吃,田里能吃的作物都被挖完的时候人们会去挖草根树皮来吃。这时有人疑惑,古代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饿得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抓河里的鱼来吃呢?

古代闹饥荒,通常是由于两种原因引起的,第一种是干旱,有些年份数月甚至是半年不下雨,人们饮水都困难,田里的庄稼无水灌溉也只能枯死。无粮无水的年代,饥荒就会很严重。但凡河里有一点水,田里的庄稼也不至于枯死,因为可以引水灌溉。但若是因干旱导致田里的庄稼枯死、颗粒无收,那河和湖也多半枯了,河湖里都没水,鱼虾又怎能生存呢?存活在水里的鱼虾,要么通过河里的淤泥钻到其他地方去了,要么就干死在了河湖里。所以干旱引起饥荒的年代,人们也不可能去河里抓鱼虾来吃,因为根本没有。

古代闹饥荒的第二种原因就是降雨量过大,遇上江河汛期导致洪涝灾害,农作物被长时间泡在水里,而水又无法及时排出,粮食作物的根和嫩芽都很容易被泡坏,同样会导致颗粒无收而引起饥荒发生。洪涝引起的饥荒,其实比干旱引起饥荒的情况稍微理想一点,因为鱼虾还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都是可以在水里存活的。只是在洪涝灾害的影响下,人类的居住安全受到了威胁。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预防被洪水冲走,古人盖的房屋大都是用茅草或黄土搭建,极易被洪水冲垮,因此人们常常需要四处逃窜往高处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的生存情况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极其密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人们基本是靠着天在生活。他们视洪水如猛兽,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往往无能为力,甚至相信是神的惩罚。即便是遭遇饥荒,大多数古代人也没有能力在洪水里面找鱼、虾来吃。铤而走险在洪水中找鱼、虾来解决饥荒问题的人比较少,而且鱼、虾也会被洪水冲走,比较容易抓到的鱼、虾一般早就被人抓光了。在饥荒年代,为了一口吃食,人们或许甘愿冒险,但也竞争激烈,因为所有人都饿着肚子,大自然的食物很快就被会被瓜分干净。

归根究底,古人虽有依靠大自然生存的强大智慧,但科技水平限制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对洪涝干旱引起的饥荒,他们没有能力去制造寻找更多生存物质的工具。除了渔民以外,大部分靠着田里庄稼过活的古代人,家里都没有渔网、鱼叉等专业捕鱼工具,即便他们面对的是鱼虾资源十分丰富的江河湖海,大部分人也没有能力去水里抓鱼虾来吃。而且饿久了的人也没有力气下水去抓鱼,毕竟没有工具徒手抓鱼也是一项极耗能力的体力活。

中国古代发生过许多因为饥荒而产生的悲剧,饥荒开始发生的时候,人们会省着家里的存粮吃,不敢煮米饭,只敢用一小把米来煮粥。时间长了,田里能吃的作物和家里的存粮都被吃光,挨饿的人越来越多。野生动物们也会因为找不到吃食而迁徙到别的地方,田间地头、山上都找不到可以吃的活物。草根树皮都啃完后,饿急了的人们甚至会通过吃土来充饥,土是没有营养的,也无法消化,很多人因为吃土得了病或者被活活撑死。

世代生活的家园实在没有吃的,人们就会想办法到别的地方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填饱肚子。史书上常常记载,饥荒时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流窜就是这个原因,然而饥荒的范围往往波及甚广,即便四处流窜,一家几口活活饿死的也不在少数。路上饿殍遍野、满目疮痍,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饿极了的人会“易子而食”,意思就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将自己的和别人的孩子作为食物交换着吃,简短的四个字书写的却是人间极致的惨剧。还有一些老人会选择牺牲自己,他们自知体弱多病经不住饿,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成为孩子们的负担。于是会故意不吃不喝,在临饿死前交代家人,可待其死后将肉割下来煮了吃。

在家里和老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老人会非常珍惜食物,他们不忍心浪费一粒米一口菜。饭粒掉在桌子上,他们常常会捡起来放进嘴里,隔了夜的饭菜热了又热,就是不肯倒掉。在我们看来,他们这样的行为难以理解也不卫生,脏东西和剩菜剩饭吃进嘴里对身体没有好处,那是因为现在的我们没有感受过饥荒带来的身心折磨。如果我们能够详细了解一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三年大饥荒,我们或许能够理解老人对每一口食物的珍惜和尊重。

结语

只有真正明白食物来之不易的人,才打心底里明白浪费可耻的道理。2020年灾难频发,这也为很久没有感受过生存危机的国人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受到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有多么幸福。同时我们也应该想象一下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措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野外生存的能力。如不幸遇到没有食物来源的情况,应该如何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来创造食物呢?现代人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真正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很少,若真的到了危急关头需要去河里抓鱼虾来吃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利用工具迅速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也发现,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习惯了便利的交通,便捷的超市菜市,以及唾手可得的外卖。一旦遇到疫情,各个家庭连出门都困难,就更不用说享受城市的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存问题遇到了不少挑战。反观那些居住在乡村里的人,一方面远离人群,减少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自家有菜园和家禽,再不济还能利用家里的鱼叉渔网去河里抓鱼虾来吃。疫情对长期居住在乡村里的人来说或许没有那么可怕,能感受到的生存危机并非来源于食物,主要还是来源于电视上日益增长的被感染人数。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应该学习一些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本领,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和灾害哪一个会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