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照栋】

从南部热带雨林到云贵高原大峡谷,从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四川凉山攀天梯,怒江峡谷溜钢索……

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香港TVB的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不仅拿下了豆瓣评分9.5的佳绩,更是在香港观众群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被祖国大好河山和国家扶贫事业所震撼。众多网民留言感谢纪录片制作团队,“谢谢你们让香港人看到国家如何脱贫攻坚,为人民谋福祉!”

来源:TVB

据TVB官网介绍,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于8月21日在TVB翡翠台首播,一共12集,每集半小时,每周六晚上10点半播出,目前已播出四集。

纪录片制作组在全中国挑选了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案例,分析每个地点采用的不同扶贫方式,例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细数各地在脱贫过程中面对的困难,经过无数人的血汗及努力,终于取得成就。节目通过今昔对比,回顾以往生活条件恶劣的同时,呈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穷之路》的第一站来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悬崖村”。这个村的脱贫是全国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个经典案例。阿土列尔村整个村庄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悬崖上面。由于山体过于陡峭,村民上山下山的只有一个办法,在几乎90度垂直的悬崖上爬天梯。

悬崖村居住着一百多户彝族村民,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放牧经过此处,发现这里山灵水秀,土地肥沃,于是决定在此福地定居。在乱世之中,悬崖村绝对称得上是世外桃源;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在其他村落都通上公路大力发展的时候,悬崖村却被地形所阻碍,闭塞落后,成为远近知名的贫困村。

现在已经是网红“悬崖飞人”的村民某色拉博介绍道,自己在十七八岁之前,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小时候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拉博8岁才开始上学,每天得在陡峭危险的悬崖山路上步行上学,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5年前来悬崖村担任驻村书记的帕查有格说道,自己对这个村子的第一印象就是闭塞、落后。他说,当时的村民几乎没有收入,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一般的是自己种自己吃。偶尔有富余,村民会辛辛苦苦地把粮食背下山去卖,但卖不到好价钱。商贩会狠狠压价,甚至压到正常价格的一半,因为他们知道,村民好不容易把粮食背下山,是不可能再背回去的。

帕查有格担任书记后,白天到处走访调研,晚上召集人商量对策,悬崖村的情况有了好转。

2016年,悬崖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家一块来养羊;之后,悬崖村又引进青花椒,种上脐橙,村民的收入来源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年8月份,悬崖村迎来一项大工程,昭觉县和凉山州政府拨款一百多万,资助该村修建上山下山的钢梯。在书记帕查有格的带领下,全村壮丁齐出动,运送了120多吨钢管上山,排除万难,终于建好了2556级钢梯。

之后,政府开始完善山上的基础设施。2016年,悬崖村通上了自来水,全村铺上电缆,连通了4G网络,以前闭塞在悬崖之上的村民终于与世界接轨,许多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年轻人玩起了短视频,成了网络红人。

相较于以前藤绳做的简陋天梯,新修建的钢梯无疑方便安全的多。但这治标不治本,悬崖村本身极差的地形条件,才是村民们的贫困之根。

但这一切在2020年的5月全部改变了,悬崖村全村搬迁,他们背着行李,踩着建好的钢梯,搬进了山下县城宽敞明亮的新家。

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政府在全凉山州靠近县城,或者交通便利的平原位置,修建了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2000多个贫困村,近35万村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还不敢相信这个房子是我们的。”某色拉博在自己100多平的新家里开心地说道,他介绍道,政府还赠送了桌子、沙发、电视、床等家具。

《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左一)和拉博一家合照 图源:陈贝儿脸书

搬到新房子固然开心,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离开了土地的村民的收入来源在哪儿?

《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带着观众走入昭觉县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个农业园区由政府牵头,国内企业投资兴建,占地五千多亩,主要目的就是安顿好搬迁来的农民,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立3年多来,这家产业园区为附近近千户搬迁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农民的收入较山上成倍提高,他们生产的粮食蔬菜被销往深圳香港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像四川大凉山这样易地搬迁加上政府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案例,在全国比比皆是。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都成立了特色产业扶贫计划,像涪昭农业产业园区这样的现代农业基地,全国有近30万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凉山的“无穷之路”,是易地搬迁和特色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第3、4集的《无穷之路》则聚焦于云南怒江峡谷的交通扶贫和教育扶贫。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以前怒江境没有公路、大桥和铁路,生活于此的居民能走的只有山石嶙峋、险象环生的原始山路和人马驿道。村民要把货物从山上运到山下售卖,光运费就能占到他们收入的一半。

没有桥,走陆路又得绕很远,而居民看病、买生活必需品都得过江来买,于是怒江先民发明了溜索,一种便捷却很危险的交通工具。

怒江当地著名的“溜索医生”邓前堆表示,自己在当地当乡村医生30多年来,溜索掉下去没命的已经有10多人了。而邓前堆本人大半辈子都通过溜索在怒江两岸往返,行医救人,多次因为滑溜索受伤,膝盖上撞伤的伤疤至今仍在。

即便受伤,邓前堆也要咬牙忍痛去给病人看病,因为他不去就没人去了。多年来,当地共来过7个乡村医生,但大多上任不久就申请调职离开,现在只剩下两个。

而邓前堆坚持留下来当乡村医生,是因为当初对救过他命的师傅的承诺。师傅把邓前堆送到乡医院进修,把他培训成一名乡村医生;邓前堆则承诺留在村子里,照看好村里的病人。

这个承诺,邓前堆一守就是30多年,大半辈子在索道上滑行往返,治病救人。

“溜索医生”邓前堆 资料图

好在这一切都已成为了历史。

2016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全省进行“溜索改桥”大工程,数年间投资超过20亿,建了199条过江大桥,取代境内全部过江溜索。与此同时,云南省还修建了大量与桥相连的公路,贯通全省。

自此,困扰怒江两岸100多万居民的“渡江之难”就此解决,再也不会有人枉死怒江。而邓前堆也可以安坐诊室,等待病人可以过桥看病,不用再来回奔波。

不过,溜索并未就此退出怒江两岸的历史,相反,它还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参与到了当地的扶贫工作中。

怒江州福贡县马吉米村,村民在山上种草果增加收入,但运输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上山下山都是山路,人工搬运不仅低效而且十分辛苦,遇上雨天路滑更是十分危险。雇人搬运又不划算,光运费就能占去村民收入的一半。

好在云南当地的一家企业认领了这个扶贫项目,帮助村民解决了此事。该公司的驻村工作队想到一个主意,将以前过江渡人的溜索改为当地草果生产运输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工程自去年开始,企业出钱,村民出力。全村一百多户村民齐出动,运钢丝绳,安装滑轮,历时半年,在马吉米村附近的高山峡谷上,成功建立起了26条草果运输溜索。

溜索建好后,草果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村民们一天能运完以前七天都运不完的草果。溜索运输大获成功后,该企业目前正在筹备,把这个工具推广到其他村。

怒江的案例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开始,国家投入9500亿的天文数字在全国贫困落后地区铺天盖地地建设交通网络,超过5万个贫困村受惠,实现了村村通。交通扶贫,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困境。

除了交通扶贫之外,教育扶贫也是怒江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怒江解决交通问题之前,小朋友要上学必须要走山路、滑溜索过江,上学过程辛苦且危险。许多怒江当地的孩子因此失学,甚至长到十三四岁,一天学都没上过。

全国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统计发现当地农村有一千多名适龄入学的少年辍学,若放手不管,就可能造成他们下一代人继续贫困下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怒江州福贡县专门成立了一家针对失学年轻人的普职教育融合寄宿学校。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这所学校开学前,校长、老师会去各个村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劝不想让孩子读书的家长和不愿读书的孩子来学校读书。

学校老师表示,他们去的最远的一家,中午12点爬山,到下午6点才到学生家里。

福贡县普职教育融合寄宿学校

好不容易收到了学生,新的问题却出现了。

云南怒江地区是一个直过民族聚集地。所谓直过民族,就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

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都来自直过民族,他们没有时间概念,不知道自己哪年哪月出生;没有卫生习惯,不晓得要洗澡洗头,学校得发洗衣粉、肥皂,教他们洗;甚至连喝开水也是来了学校学会的。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学生从来没上过学,没有基础,甚至还有人听不懂普通话,完全学不进去。

因此,学校开展了多门职业课,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些课程包括修车、烹饪、美发、音乐、茶艺,甚至还有学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

“这些所有怀着梦想的孩子,来这里学了一技之长后,想开店的去开店,想打工的去打工。”谈及学校愿景,学校老师胡丽梅说道,“我们对他们(学生)说,我们通过改变你们,再怎么样,(也要)改变你们的下一代,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了。我们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失学,辍学。”

怒江这所辍学青年职业培训学校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政府也在贫困地区大力宣传,让农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据教育部2020年年底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学生的数目,已经由当初扶贫建档时的60万人下降到831人。全国近一亿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完成初中义务教育后,还可以接受免费中专职业教育,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目前,《无穷之路》只播到了第四集,去了四川凉山昭觉县和云南怒江峡谷两个地方。在之后的节目中,《无穷之路》节目组还要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大西北戈壁沙漠和西南川藏高原等地,向观众介绍其他方式扶贫的经典案例,记录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在戈壁沙漠

TVB的这部扶贫纪录片,在香港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人纷纷留言点赞。

“节目真是做得好好,看完好感动。看到祖国壮丽河山之余,更为祖国大刀阔斧的扶贫政策而感动!”

有人留言表示会带着女儿看,“让她们知道生于香港已值得感恩。”

“让年轻一代反思生活在香港这个幸福地,要知福惜福及再造福”

纪录片中主持人陈贝儿和拍摄团队深入祖国各地,爬天梯、遛钢索、闯沙漠、高原反应,种种艰辛也让一众网友十分佩服和感激。

“多谢你为香港人带来蜕变和发展中的中国。”

“佩服及感谢你们整个团队的付出。”

有人则嫌每集半小时太短,开始催更。

“这节目星期一至星期五放会好多人能看到。”

“希望TVB日后拍更多大陆城市和乡村发展类型的纪录片。”

对于观众的热烈反响,策划制作《无穷之路》的TVB新闻及资讯部总监黄淑明、新闻资讯部高级专题节目经理阮小清及新闻及资讯部监制岑应都表示,目前的成果是“超乎期望的收获。”

黄淑明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道:“《无穷之路》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观众切实地看到那些脱贫的土地,那些真正生活的场景。”

对于策划这部纪录片的缘由,黄淑明说道,自己和同事近两年去宁夏和贵州考察,那里和许多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地的脱贫建设让她感到震撼。他们觉得告诉香港人内地的真实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于是决定筹拍《无穷之路》。

“我们亲身看到过变化,有感而发而主动制作节目,并且觉得有必要及值得做。绝非某些人误会我们是受委托去做的。”黄淑明说道。

黄淑明(右)和阮小清(左) 图源:香港文汇报

《无穷之路》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成功脱贫的案例,但有些人喜欢质疑中国的成就,甚至抱着不信任的态度看待中国扶贫。

对此,阮小清说道:“所以我们更加要确保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也非为歌功颂德而拍,脱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真实的,而目前一亿人脱贫的成果亦是有目共睹,不需要有什么‘硬宣传’,拍出来的都是客观的事实。人民脱贫后镜头前真实的生活环境,他们流露的感恩之情很纯朴真实。”

阮小清还说道:“我们拍摄队其实有特地去‘边边角角’暗中查探,事实上他们看到的就是那些人真脱贫了,过着开心的生活。”

陈贝儿和凉山小朋友互比爱心 图源:陈贝儿脸书

此外,黄淑明还特意提到了《无穷之路》启用陈贝儿担任主持人一事,她表示,这个角色就是在强调“香港人的视角。”因为陈贝儿高校毕业,见识广博,没有新闻记者的经历,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发观众共鸣。

陈贝儿也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在拍摄中的经历和感受,晒出了自己在大凉山爬天梯、在怒江峡谷溜钢索、和当地小朋友唱歌的照片。

“拍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很开心,因为最紧要的就是做自己钟意的事。”陈贝儿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陈贝儿脸书分享怒江峡谷拍摄经历

在团队中身兼数职的TVB新闻及资讯部监制岑应则在采访中感谢了各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帮助。

岑应提到,拍摄团队一行人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拍摄时,遭遇高原反应,“当地所有的陪同人员和相关部门的人员都很支持我们,买好多好多的氧气放在车上供我们呼吸,对我们的照顾和关怀无微不至,充分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岑应(前排)和陈贝儿怒江峡谷拍摄间隙合照 图源:陈贝儿脸书

对于网友“半小时节目太短”的“抱怨”,阮小清回应称:“半小时可以令节奏快些,如果一小时担心观众没耐性。观众嫌短就会更加有期待追看。”

《无穷之路》的成功,让节目制作人黄淑明和阮小清感到很开心,尽管目前没有拍摄下一季的打算,但她们未来希望筹备关于“国潮”和十四五规划有关的节目,让香港乃至世界的观众感受到祖国的崭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