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和帖

这两个字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碑?碑本来是一个矮的石头,在什么上用呢?是坟墓前面立这么一块石头,原来是为拴绳索好把棺材放到坑里去,这个用途先不管它了。这块石头庄子上刻上字,说明这是谁的坟,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后来又扩大了,这人活着给他立个碑,因为他在这儿做过官,拍这个官的马屁,歌颂他这个官怎么怎么有德政,然后又是怎么样,这么一个纪念性质的碑,这上面刻着的字就是碑文。

在最初写这碑的人并不一定是什么名家,什么书法家,什么学者,什么官,把它写清楚了,就行了。如果写出来人都不认识,那就麻烦了,所以碑上的字都是当时正规的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爱写字,学王羲之,他就写行书,他可能不大会写楷书字,或者他写楷书字不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写了两个碑,一个叫《温泉铭》,一个叫《晋祠铭》,就用行书字书写。他的儿子李治也用他这个字体给许多大臣写碑,也是行书字体。唐朝初年,李世民父子都用行书写碑,这是用行书入碑的一个开始。武则天为她的面首(什么叫面首呢?就是她的情人)张昌宗立碑,说张昌宗是王子晋的灵魂脱生的,就在山东这地方把传说是王子晋的坟给挖出来了,挖出来一瞧,也不能证明是王子晋,就在这立了个碑,叫《升仙太子碑》。是完全用草书写的,被称为草书写碑的开端。从这以后,抄写书,抄写文章,抄写佛经的论,都用草书写出来。孙过庭的《书谱》是草书写的,慈恩宗的那个法象那个论都是草书。虽然有这么一个时代,有这么一个风气,就影响一段时间里的字体。但是,碑还是以楷书为主要的。为什么?他要写了行书草书,就失去了广大读者认识的作用。

后来赵孟頫写楷书总带点行书的味道,他不是一笔一笔画死猫瞪眼的那种楷书,就是六朝的造像那种方头方脑的字。再后来特别是清朝末年,就特别提倡写碑,这个碑就是方头方脑的字。大阮元起,就是道光年间,就有这种想法了。后来像叶昌炽,像杨守敬,一直到康有为,都是讲碑字好,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无缺的。

其实碑字本身的历史也有变化。原来是楷书,后来有行书字,有草书字,那碑字并不能纯代表六朝的那些字体。可是他们这些讲碑的,难道碑上字都是标准的吗?那么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他怎么看?《温泉铭》、《晋祠铭》又怎么看呢?所以他叫碑学,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完备,逻辑就不周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现在讲帖。什么叫帖?帖本来是一个“字条”。北京话叫便条,随便写的小纸条。我给某人写一个简单小条,说我什么时候有功夫,咱们什么时候见个面,就这么几句话,这种东西叫“帖儿”,原是给朋友看的,不是郑重其事的,是很随便的。

六朝时,流传下来许多王羲之的字条,三行两行,甚至一行也有。有的“帖儿”甚至是给某人写一封信送过去了,他要是个大官呢,就在那信的尾上给你批回话,比如人家说请你来一趟,他批“即刻去”三个字。也就是回答那个意见。这种东西叫“字帖儿”这种东西本来和碑不是一回事,碑本来是让人认识,起告诉别人作用的。字帖呢,无所谓。

碑和帖的问题,并不是说帖就是低的,碑就是高的;也并不是说王羲之那个时候一定都得写成那个方头方脑的字才是王羲之。并不一定写碑就是高尚的,就是正统的。

所以碑和帖没有谁低谁高的不同,只有用途上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