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集《刘墉追案》和《一剪芳华》,实话实说就是冲着老戏骨们的光环去的,《刘墉追案》中的何冰、李乃文、黄海冰,《一剪芳华》中的刘佩琦、张晨光、陈佩斯。但看了剧之后,发现这部有老戏骨加持的作品,好像也就那样,演技也还可以吧,但剧情真的可以把观众劝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这两部剧略感失望之后,忽然有种茫然的感觉,流量明星的剧追不了,所谓戏骨的作品好像也没有了保证,那以后看剧到底该如何在万花丛中寻找目标呢?

从演员时代到流量时代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说,现在的影视剧没有以前的好看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现在确实有层出不穷的烂剧、神剧,但好剧也从未断绝过。往前翻找一下,几乎每年都有非常精彩的影视作品产生,但由于现在影视作品整体数量如过江之鲫,优秀作品的比率下降了。

在进入流量时代之前,影视剧还是一项艺术产业,还没有那么多鱼龙混杂的从业者。演员还是一种单一的职业,从业者不多,作品数量也不多,演员都还很珍惜每一次参加工作的机会,去努力的完成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因为那个时候“爱岗敬业”是大家推崇和追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进入流量时代之后,很多半吊子甚至是纯外行涌进了这个行业,可能昨天还在修自行车,今天因为参加节目或者什么原因火了,然后明天就能去拍戏了。而且这样的明星背后一般都有资本做靠山,导演还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只能宠着惯着,拍出来的作品可想而知了。

从流量时代到戏骨时代

一个时代总是会过去,好在影视行业没有等到流量把这个行业都毁完,开始一点点地恢复。大概是《人民的名义》这部现象级电视剧播出前后,那个时候也是自媒体开始开始兴盛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观众开始把目光开始从流量明星转到戏骨的身上,因为理智的观众还是占大多数的,更多的观众还是分得清作品好坏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戏骨、实力派被自媒体推到了前面。观众发声,行业内的人也开始发声,说一些流量明星在这个行业里面干过的各种“奇葩”事儿,数字代替台词、使用替身同时拍多部戏、演技不行助理挺多等等。

观众选择看戏的目标,开始锁定在戏骨的身上。同时,大多数的流量明星,也开始去努力的往身上贴“实力派”的标签。

戏骨也开始塌房

戏骨的时代好像还没有正式开启,似乎就有塌房的迹象了。正在播出的《刘墉追案》、《一剪芳华》就是贴有戏骨标签,说剧一般已经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了。再往前,《对你的爱很美》、《大秦赋》、《巡回检查组》这些戏也都是戏骨云集的戏,但质量却都没有达到观众们的期待,甚至有的口碑惨不忍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量明星支撑不起一部剧,但戏骨好像也不能成为一部作品的保证了。流量明星不行,戏骨也不能保证,那在这样一个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的时代,该如何去选择一部值得去看的戏呢?毕竟不像以前,作品不多,可供选择的也没有多少。现在是选择太多了,选择的标准却没有了,或者说选择的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

靠别的观众的剧评?也许吧。也许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看了几集之后,去选择接着看下去或者果断弃剧。

写在最后

一部剧的好坏,演员占很重要的作用,但演员却不占全部的作用。导演、编剧、特效、剪辑等一系列幕后同样占据重要作用,甚至比演员的作用更加重要。但这些,观众很难直接接触,更难以直接判断。大概也是因为这样,一些观众挑选剧本和制作团队的时候,才会比较慎重,因为观众会把很多观感,不管属于不属于演员本身的,都发泄在演员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