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人们对小潘潘版《黄梅戏》的反感,更多的来自于对盲目套用风格“魔改”的排斥。 」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唱黄梅戏,这样的“旧曲新唱”你能接受吗?

9月2日,抖音网红@小潘潘-潘柚彤发布了一则《黄梅戏》的翻唱短视频,并将歌曲中加入的黄梅戏《女驸马》经典唱段改编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流行唱法。

小潘潘投稿的《黄梅戏》翻唱视频

一虚一实的唱腔、甜系“撒娇”的音色、扭头微笑的神情,小潘潘的《黄梅戏》延续了她抖音作品一贯的创作风格,也掀起新一波模仿翻拍的热潮。

随着小潘潘版《黄梅戏》在抖音平台上的出圈,不少人也对其“过矫”的改编模式感到不适,认为这会影响黄梅戏正确唱腔的传播,是对传统曲艺的辱没。

#这是正宗的黄梅戏吗#这一带有质疑意味的话题随即登上抖音热榜,在该词条下,也有不少具有戏曲专业背景的音乐人,以传统戏腔的演唱方式与小潘潘跨屏合拍,力图为黄梅戏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卿思颖颖与小潘潘的合拍抖音视频

争议之中,小潘潘于近日删除了投稿的相关视频,但关于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讨论仍在继续。

小潘潘对《黄梅戏》的改编是否合理?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混搭的尺度何在?以娱乐化、轻量化为主要特征的短视频平台又该如何承载起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呢?

“国风”歌曲的流行再造有错吗?

其实,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融合早已不是新鲜事。

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原曲其实也是应用戏曲元素创作而成的流行歌曲,由歌手慕容晓晓演唱,收录在其2020年发行的专辑《爱情买卖》中。

该曲以“从小爸妈就对我讲 黄梅戏它不是很好唱”为开头,随后自然地引入《女驸马》的经典唱段。原唱作为黄梅戏的专业演员,在曲中几乎完美重现传统唱腔,不仅使歌曲结构更为丰富完整,也十分契合曲子整体的思想内容。

慕容晓晓《黄梅戏》MV

除了直接加入戏曲经典唱段之外,不少流行音乐在制作中也参考了戏曲音乐的旋律与伴奏,形成别具一格的“国风”歌曲。

譬如,歌手赵传所演唱的《粉墨登场》就将京剧旋律与摇滚乐相结合,而由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同样将京剧旋律应用在副歌中,让“爱恨就在一瞬间”这一句歌词传唱至街头巷尾。

李玉刚《新贵妃醉酒 》专辑封面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这些歌曲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的韵腔、曲调和器乐等,充满“戏味”,事实上仍离真正的戏曲相去甚远,主体上仍然属于流行音乐的体系范畴

因此,小潘潘翻唱《黄梅戏》则更像是“国风”歌曲的流行再造,而并非以严谨的戏曲艺术再现为目的。

在小潘潘对卿思颖颖的回复中,她也指出自己并非专业的黄梅戏选手,把戏腔部分改编为普及性较高的流行唱法或许是她演唱技巧限制下的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潘潘在卿思颖颖抖音视频下的评论

此外,通俗化的歌曲改编也进一步降低了大众传唱的门槛,使其更加契合抖音注重互动玩法的音乐推广模式,为小潘潘版《黄梅戏》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出圈埋下伏笔。

因高难度“戏腔”对原曲翻唱望而却步的部分网友们,便可以在“简易版”的《黄梅戏》中找到展现自我的出口,通过个性化的演绎催生或展示自己对戏曲的关注与兴趣,也能在“这是正宗的黄梅戏吗”的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艺术文化背景的理解。

#这是正宗的黄梅戏吗#抖音热榜

单单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苛责将歌曲中的戏曲元素进行流行化改编这一行为本身,因为这会让我们忽视了流行音乐风格可能带来的正向作用,从而因噎废食,使传统戏曲成为束之高阁的艺术标本,渐渐失去与现代时空交错的活力。

那么,如果说以流行唱法改写戏腔并不是小潘潘的原罪,她的《黄梅戏》又为何会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感呢?

15秒神曲里变味的“女驸马”

点开小潘潘的抖音账号主页,划动几番,我们很快就能总结出小潘潘翻唱作品的风格。

小潘潘抖音账号主页截图

用一句“虚”、一句“实”的唱法打造一半可爱、一半妩媚的氛围,表情时刻保持甜美,动作须得透露娇憨,近期的视频投稿几乎全部采取三分身的景别构图与相似的着装风格,甚至连额前散落的碎发都别无二致。

总的来说,小潘潘呈现的演唱风格难免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而高度同质化的视频内容也让她仿佛是没有感情的“人间AI”,只需复制粘贴就能不断产出听感雷同的作品,而歌曲本身需要揣摩的情感基调则销声匿迹

以这种演唱方式套入类似《学猫叫》这样内容相对空洞、形式套路化的“口水歌”并无太大问题,但如果遇上具有故事背景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戏剧,就显得十分违和了。

小潘潘是《学猫叫》的原唱之一

在《黄梅戏》引用的《女驸马》剧目里,民女冯素珍为救心上人女扮男装冒名赶考,不料偶中状元竟成驸马,最后献智陈词感动公主,化险为夷。

这出黄梅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勇敢聪慧的女子形象,成为“女驸马”的冯素珍突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传统思想与封建礼制的束缚,选择主动地追求爱情,改写命运。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这正是冯素珍向公主吐露真相的唱段,此时的冯素珍更应是沉着冷静、心念坚定、英姿飒爽的模样,而不是在半空气半声音的唱法里无病呻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凤英版冯素珍

因此,人们对小潘潘版《黄梅戏》的反感,其实并不是对戏腔与流行唱腔融合的抵触,更多的来自于对盲目套用风格“魔改”的排斥

诚然,戏曲元素的翻唱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这应当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原作文化价值的前提上,而不是只考虑形式上的衍生与流变。

否则,抖音里走红的《女驸马》唱段也就仅仅是以“15秒上头”为基本特质的潮流神曲,虽然能够凭借符合平台调性的风格化改写冲击着受众的视听觉,却未留下丝毫余韵。

潜入短视频红海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流量风口,也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戏曲、民乐、诗词、武术、书画等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新奇玩法结合在一起,在全新的场域里解冻、流转,实现着新兴模式下的内容生产。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推出的作品或热门趋势为顺应平台特点,大多进行了碎片化、趣味性的内容改造,在传播形式上格外注重受众的黏性和互动度

抖音运营团队曾发起#我“变脸”比翻书还快#、#国学手势舞#、#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等具有抖音特色的线上活动,以贴纸特效、手势舞、挑战赛等形式引导用户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分享和保护。

#我变脸比翻书还快 #抖音热榜

而反过来说,传统文化自带民族性的情感共鸣基础,本就沉淀于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存在于大众集体认同的深处,自然而然地成为短视频博主创作时自发借鉴、采纳的素材库。

抖音上时常兴起的古风变装秀、古风妆容教程、古风歌曲翻唱等,都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吸睛手段,具有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可能。

古风变装类抖音博主

从某种意义上说,短视频平台与传统文化的交集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而处于交集中的个体更是复杂多元,各自从不同的目的和角度出发,迈入这一方流量池,形成了一类“国风”大杂烩

小潘潘版《黄梅戏》引起的争议,也是再次将传统文化如何利用新兴媒介传承创新的难题拉入人们的视野。

为了避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娱乐化生态的过度侵蚀而流于奇观或低俗,这不仅需要平台时刻把握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态,也需要“大杂烩”的厨师和食客们在掌勺和下筷之前,首先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有所甄别,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因为,在笑闹生趣的“抖人”之外,我们每个人都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