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我国从来不乏优秀的文学家,但自从开设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我国却佳绩寥寥。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争取,相反我国文人辈出从未停止过尝试,但那些作家却都与文学奖失之交臂。终于,莫言突出重围为中国斩获殊荣,但他赢来的却是一片谩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在文学奖上的身影

辜鸿铭是中国国学第一人,他一生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或许很多人甚至没有听到过他的名字,但你们不能不知道他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文学奖提名的文学家,号称是“清末怪杰”。

当年辜鸿铭有机会去国外留学,还学会了九种语言,见识了各种各样西方的文学。在国学自信力极其不强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坚信中华文化拥有独特的魅力,还反复狂热的向西方展示中国的文化精髓。

他将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翻译成英文,向西方传播学习,以至于当时西方文学坛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13年,辜鸿铭凭借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在文学奖上提名,却没能赢过一位来自印度的诗人泰戈尔,错过了诺贝尔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学大师林语堂,他是中国第一个以英文作品名扬四海的作家,他的作品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中华魅力。一位美国读者看了一本林语堂的作品《生活的艺术》,这竟让他产生了对中国人的敬意,他甚至想去唐人街为每一个遇到的中国人深深的鞠一躬。

他一生优秀作品无数,还曾两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最终却都被落选

“人民艺术家”老舍,撰写了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都成为了现代学生的必读书籍,还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广为流传。

有人说他离诺贝尔文学奖仅一步之遥,因为在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投票中,老舍在五位候选人中位列第一名。但时运不济,老舍在两年前就因遭受着一些不公的遭遇,投湖自尽了,文学奖只好再度拱手让人。

耳熟能详的巴金、沈从文、王蒙等一众优秀的文学大师,他们都为文坛做出过巨大贡献,也都为诺贝尔文学奖努力着,最终却都只能得到个提名的称号。

国人有遗憾有不甘,直到2012年莫言在中国文坛上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赢得了中国在文学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奖,截至目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

你们知道莫言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吗?

小时候的莫言内心的情感非常丰富,他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上冥想、思考,然后就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有一次莫言对着一棵大树说话,母亲见了还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疾病。

莫言逐渐长大了,但这自言自语的习惯他仍然没有改掉,周围的人深感困扰。母亲常常劝告他不要说话。后来莫言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就取了莫言这个笔名。不过莫言似乎也没能改正过来,现在他即使在公众场合发言,也常常犯话多的毛病。

大概是因祸得福吧,他这自言自语的性子和胡思乱想爱思考的习惯,多少为他的文学发展助了力。

1993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被评为“世界最美小说”。在写这本小说时,莫言已经三十岁了,他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

当时苏联内部爆发了一场短暂的战争,通过活生生的现实,作家们纷纷产生了灵感,使得苏联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战争小说

而中国爆发了十多年的战争,中国文学作品却鲜有此类优秀的小说,莫言深感不服。虽然当时时政敏感,莫言也曾犹豫,自己会不会因此惹出乱子,甚至丢掉自己的铁饭碗,不过他终究还是写出来了,还笑称自己是一串“愤怒的葡萄”。

这部小说与传统的抗战不同,莫言并没有以八路军、游击队等主流的路线的角度来讲述的,他选择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些边缘小人物,描写他们的疾恶如仇,书写他们与敌人之间的斗智斗勇。

莫言自己曾说过,红高粱这部小说是他又爱又恨的产物

我对故乡人的爱、对红高粱的爱转化成批判的赞美;我对故乡人的恨、对红高粱的恨转化成赞美的批判。

这种批判与赞美交融的表达就是莫言独特的艺术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作家莫言接受了西班牙一家报社的采访,记者问他,中国还需多久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深思了片刻,大概是在思考可能得奖的作家名单,然后他回答道:“或许一百年之后吧”。

结果戏剧性的是,莫言仅仅在采访四年后就打破了中国文学方面的空白

谩骂不止的文学英雄

2012年,莫言为中国摘得第一枚诺贝尔文学奖,举国轰动,本以为他会收到人民的瞩目和赞许,却不知莫言得到的都是谩骂和质疑,甚至还有人为了抨击莫言,为他写了一本《莫言批判》,使得读者对莫言的观感越来越差。

有人挖到了莫言的背景,发现他竟小学都未毕业,对他的文学水准和作品价值产生了质疑,觉得他德不配位

有人认为莫言故意迎合西方的审美,没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出现一些粗俗的东西,就像《丰乳肥臀》这部作品,就连书名都取得如此露骨,或许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些书都无法通过审核。

还有人认为他写了太多社会的阴暗面,总是描写很多酷刑血腥的场景,还漠视部分女性的尊严,认为他这是在丑化中国

实际上,莫言的作品早被文学领域认可,余华就对莫言的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莫言最差的一部作品可以完胜90%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可是为何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是两极分化的评价呢?

金庸、鲁迅、张爱玲这些作家都是受到大家认可的,他们写的东西往往黑白分明字字珠玑,或许表达的观点存在争议,但读者至少明确知道他们表达的内容,不会产生歧义。

莫言的作品就不那么明朗了,我们感觉他好像表达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写出来。

这样“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变成千奇百怪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莫言是在抹黑,搞颜色,有人却能理解到这是一种理性的批判。

小结

有杂志社专门为莫言寄了一篇批评的专辑。一般人大概就放一边置之不理,或者气愤地回应。

而莫言不但没生气,还真诚的回信,他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突然得到了个著名作家的头衔,他羞愧难当,能得此殊荣都承蒙读者对他的错爱。

莫言得奖之后,还保持着学者赤诚的初心,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勇气和心胸属实难得。就凭这一点来看,我相信他的作品也一定是名副其实,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