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鸭子在广州除了拿来吃还能干嘛

提起鸭子,大家会想到什么?

广式烧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是广州本土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名菜豆豉鸭?

这些菜让人一看就垂涎三尺,那你知不知道,广州的鸭子不只是餐桌上的食物,还是农田里的好帮手?

今天广博君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赶鸭子上架

广州地区水生生物富集,河道水面宽广,自然环境适合鸭群生长。在田间和浅滩放养鸭子是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养殖活动,明清时期广州地区又出现了以船载鸭养殖的方式。鸭艇同时兼具养殖及运输功能,左右设有两扇竹编鸭排,可供五六百甚至上千只鸭子栖息,船尾安装了长板,可打开让鸭子下船到泥岸和浅滩上自由觅食。

广州博物馆藏有多幅以养鸭船为主题的通草水彩画,让我们得以一览鸭船的面貌。广州博物馆宋平博士根据通草画里的描绘,总结了鸭船的特点:一、养鸭船航行范围不大,多在小河道航行,采用人力会更加灵活,因此鸭船所采用的材质和工艺比载货船和客船要求低,没有大型的桅杆,也不挂风帆。二、为了尽可能多地运载鸭子,以藤编或竹编的鸭笼占据了船舶主要的空间,鸭笼体积不局限于甲板,可超出船舷伸到外面。三、每艘船饲养的鸭数量多。综合中外文献,可知广州地区的养鸭船规模之大,每船可养鸭两三千只,小一些的鸭排也可养五六百只。

通草画中养鸭船的船头都立了晒衣杆,由此可见养鸭船的主人吃住均在船上,以船为家。

图一:养鸭船

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二:养鸭船

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图三:养鸭船

19世纪

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让害虫们“鸭力山大”

明清时期,就出现了“稻田养鸭”这种将稻田和养殖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类型,并在广东沙田地区迅速传播。这种模式在稻田耕作中起到了生物防治的作用,可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今日的蟛蜞是大家印象中鲜美的特色食物,但它曾被视为害虫。因为它会咬断稻谷、芦苇并吸食里面的汁液;又善于打洞隐藏,难以靠人工捕捉,是稻田里名副其实的“破坏大王”。

明清时没有农药怎么办?就靠鸭!

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曾于《广东新语》中记载:广州濒海之田,多产蟛蜞,岁食谷芽为农害,惟鸭能食之。

蝗灾也是对庄稼危害性极大的灾害,鸭子在灭蝗行动中功不可没。明万历二十五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蝗虫,大获成功。约170年之后,其五世孙陈九振依法将鸭治蝗虫的方法运用到稻田治理上,效果甚佳,被大力推广。直到今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原,还广泛应用牧鸭治蝗这种方式进行生物灭蝗。

现代实践表明,鸭子不仅能除蟛蜞、蝗虫,还能捕食稻田中的飞虱、稻蝽、粘虫等害虫。有鸭子在,害虫们表示“鸭力山大”。

光盘小能手——鸭鸭

“稻田养鸭”的种养结合模式,不仅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也是补充鸭粮的重要渠道。秋收之后,稻田里有许多遗穗,收之费力,弃之可惜。于是农户便赶鸭下田,吃收割时散落的田间的谷穗,以补充饲料,降低成本。每逢稻田秋收之际,便有鸭船穿梭于水网地带,鸭子从早上一直吃到晚上才被赶回船里,节省了大半的鸭料。此外,田间的鱼虾杂草也是鸭子的补充饲料。

屈大均曾这样描述鸭船工作的情景:“鸭在田间,春夏食蟛蜞,秋食遺稻,易以肥大,故乡落间多畜鸭”、“鸭之船出没其中,以数十百计,以余壳为饭,以蟛蜞为肴”,这么一看,鸭子可真是不浪费粮食的光盘小能手呀!

“稻田养鸭”这种根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模式,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广州地区乃至中国的养鸭历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参考文献:

[1]宋平.明清时期广州地区养鸭船考[J].岭南文史,2019(03):54-59.

[2]程存洁.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所见19世纪广州水上居民[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0(00):550-558.

[3]周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6):78-86.

[4]张波,丘俊超,王宇丰,罗琤琤,向安强.从“稻田养鸭”到“稻鸭共生”:民国以来“稻田养鸭”技术的过渡与转型——以广东地区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5(03):145-148.

[5]胡志刚,曹俊婷,张慧林,刘光宇,汪阳,刘小林.中国养鸭的历史起源及演变[J].中国家禽,2021,43(04):96-102.

~END~

参观小贴士

广州博物馆成立于1929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主馆址镇海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是明清以来“羊城八景”之一。广州博物馆现除镇海楼展区外,另有仲元楼展区,并下辖两个分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文中所提及的文物(图三)在仲元楼展区展出。

参观防疫要求

防疫期间,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您进馆出示预约码并现场扫通行码,显示为“绿码”方可通行。请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现象,请您及时就医;游客需全程佩戴口罩参观,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感谢您对广州博物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我们

购票及预约信息

撰文 | 陈暖(实习生)

排版 | 梁颖妍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