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谢雨奇 张淑翠 李雨浓

从《2021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看中美企业差距国际研究机构CB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全球共有729家独角兽企业入榜。独角兽企业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方向,是各国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分析榜单后发现,全球独角兽企业以中美两国企业为主,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引领者。相形之下,我国独角兽企业在整体实力、部分行业竞争力、区域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均弱于美国,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支撑配套。

一、美国独角兽企业的整体实力、部分行业竞争力、区域资源配置均强于中国

《2021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合计共有519家企业上榜,占到总数的71.19%;中美企业合计总估值1.75万亿,占入选企业总估值的74.04%(见表1)。不难看出,中美两国是孕育全球独角兽企业的主要国家,也是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跑者。但是,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落后于美国,主要体现在整体实力、部分行业竞争力、区域资源配置三个方面。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弱于美国。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与估值均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有145家入选榜单,总估值5587.1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19.89%和23.59%。美国有374家企业入选榜单,总估值为1.19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51.30%和50.45%。整体看,中国独角兽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但仍大幅落后于美国。美国拥有众多一流大学与实验室资源、领先世界的尖端技术、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与人才等配套支持,这些因素也是中美独角兽企业整体实力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健康科技、供应链物流、软件服务、大数据、网络安全、金融科技等领域竞争力弱于美国。在榜单分类的16个行业领域中,美国企业呈现出全面发展态势,中国企业则存在短板。根据测算结果,无论企业数量还是企业估值,美国独角兽企业始终处于各产业领域的前三位。中国独角兽企业在人工智能、教育科技、硬件设备、电子商务等个别行业领域表现强势,但领先美国企业的领域有限,特别是在健康科技、供应链物流、软件服务、大数据、网络安全、金融科技领域,严重落后于美国企业(见表2)。中美独角兽企业在产业领域的较大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短板,反映了中美科技实力不对等和两国发展侧重点存在差异。我国的强势产业领域更多集中于教育科技与电子商务等场景应用、平台搭建层面,在底层支撑上则缺乏技术与理论积累,在健康科技、大数据等高端制造业或基础性产业领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反观美国,百年来积累的基础理论、技术乃至工艺的先发优势,在有力支撑传统产业焕发新动力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爆发提供了试错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独角兽企业区域分布较中国更均衡。美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在93个城市、26个州府,平均每个城市拥有4.02个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及东海岸的纽约州、马萨诸塞州等地,其中旧金山(102家)、纽约(55家)等城市企业数占到全国总数的41.98%。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至19个城市、14个省级单位,平均每个城市拥有7.63个独角兽企业,约为美国的两倍,在北京(54家)、上海(36家)、深圳(17家)三大超一线城市的企业数更是占到全国总数70%以上(见表3)。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分布稠度远高于美方,在一定程度上也突显了我国创新资源、创业环境过于单一的困局,表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等多核心城市群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城市群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形之下,美国独角兽企业布局较广,由东西沿岸地区向内部逐步辐射,有利于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

二、启示与建议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方位提高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结合未来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提前布局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引导与支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加强信息反馈、资源流通共享、科技研发等,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科创合作关系,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工程中心以及产业创新高地等建设,让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参与国家重大应用项目研发。锚定半导体、民用航空、高端装备等短板领域,制定分类实施推进计划表,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产品应用,加快推动核心制造工艺、关键性零部件和原材料、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

统筹协调和精准实施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前沿科技领域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产业与民生需求,加大对国内新兴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探索成立新兴产业大基金或母基金,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筛选制定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和相关重点企业“清单”,围绕一批重大项目进行长期持续投资。针对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前沿性研发成果,引导与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助力中小企业产品的推广应用。

提高一线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匹配度,增强二、三线城市产业承接能力,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加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步伐,保留符合各地城市发展定位的产业链环节,有序迁出非城市定位的产业链环节。提高二、三线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近年发展势头强劲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结合区域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有助于加速产业集聚的产业链环节,做大做强做优原有产业链环节,同时积极布局符合城市群发展方向的未来产业。

编辑晓燕
指导: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