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浙江省人民医院边平达教授在医学界发表的第38篇与骨质疏松症防治相关的文章。

门诊来了一个曾在我科做过陪护的张阿姨。张阿姨一坐下就说:“要是早一点接受治疗,也许这次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两年前张阿姨在我科做陪护时,曾接受过骨密度检查,当时已是骨质疏松 (腰椎骨密度T值为-2.7) ,医生多次提醒她接受治疗,但是张阿姨都因怕花钱而拒绝治疗。

一月前,张阿姨在外院护理一位髋部骨折患者时,突感腰部剧痛,实在无法工作,只能辞职回家,由女儿日夜照顾。谁知静养一月余,腰痛仍未见缓解,只得去当地医院住院检查,腰椎磁共振检查示第2腰椎压缩性骨折,故予椎体成形术(俗称打骨水泥)。张阿姨术后虽然疼痛明显缓解,但仍感腰部酸胀不适,故来骨质疏松门诊就诊。

骨折不会因你是“陪护”就“网开一面”!

目前,病房里的陪护,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骨质丢失加快,加上陪护们大多省吃俭用、作息不规律,因而陪护更加容易罹患骨质疏松。但由于陪护多为外地农民,其门诊配药和检查常需自费,加上骨质疏松无明显疼痛等症状,因而即便发现自己患有骨质疏松了,也常常不会下决心去治疗。

但是,骨折不会因为你是“陪护”就不会发生。事实上,陪护更加容易发生骨折,一方面是因为陪护常需提抬重物 (如床铺等) ,另一方面是因为陪护常需帮忙搬动患者。张阿姨这次腰椎骨折,就是因为她把坐在轮椅上的患者抱到床上时,腰部用力过大所致。

骨折的预防费用远少于治疗费用!

患者骨折后不仅会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且骨折后的医疗和护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国际骨质疏松杂志》201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预测,我国2015年、2035年和2050年用于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髋部和腕部骨折) 的医疗费用,分别高达720亿、1320亿元和1630亿元 [1] 。

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且其预防费用远少于治疗费用。以一年静脉滴注1次唑来膦酸注射液 (5毫克) 为例,进口的价格约在3000元左右,而国产的价格约在1600元左右,而一次椎体成形术的住院总费用约在3万左右。临床研究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在连续使用唑来膦酸(5毫克)3年后,其椎体骨折风险下降77%、髋部骨折风险下降41%[2]。

小知识:什么是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是将椎体增强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病变椎体内,恢复其结构、增强其强度,从而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和缓解疼痛的目的,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活动[3]。目前一般采取创伤较小的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两者各有优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椎体骨折后是保守治疗还是“打骨水泥”?

并非每位椎体骨折患者都需要接受椎体成形术。一般来说,对于椎体压缩程度较轻、疼痛不剧烈,或不愿意、不宜接受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但要注意卧床制动,并给予镇痛药物[4]。长期卧床的椎体骨折患者,应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但对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不适宜长期卧床、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应尽早接受椎体成形术;而对于椎体压缩程度过大、椎体后缘破坏伴明显脊髓压迫症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出血性疾病者,则不宜接受该类手术。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卧床制动,会加速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而椎体成形术也仅仅是部分恢复了被压缩的椎体,并不等于治愈了骨质疏松,因此椎体骨折患者,无论是选择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打骨水泥”,都应及时到骨质疏松科就诊,接受规范的治疗[3]。

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绝不会因为你的地位、名气、财富而有所不同,只有那些善待自己、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人,才会拥有健康的晚年!

参考文献:

[1]Tian FM,Zhang L,Zhao HY,et al.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hip fractures in Tangshan,China[J].Osteoporos Int,2014,25(4):1321-1325.

[2]Black DM, Delmas PD,Eastell R,et al. Once-yearly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eteoporosis[J].N Engl J Med. 2007;356(18):1809-1822.

[3]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学科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6):643-648.

[4]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编写组.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12):881-887.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边平达 本文审核丨张 骏 责任编辑丨曹 前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