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人学书一般都从楷书入手,这也是可以的,因为楷书是单字用笔最丰富的书体,顺逆转换交代得最为清楚,特别是唐楷。点画用笔成熟,交待清晰,刻工又好!那学唐人如何择帖呢?这也是很有讲究的。

后人不明白,以为只要习得颜体楷书,就能写好《祭侄文稿》或者《争座位帖》,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元人赵孟頫就曾批评过这种在其时流行的“京体”,他说:

  • “近世,又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

的确,以提按笔法为主的颜体楷书很难去写行书,因为笔画两端被重按堵死,难以与前后笔画相贯通,由此行书之“行”便失去意义。

后世学习颜真卿书法者甚众,但大概是过于迷信“笔笔金刚杵”的缘故,笔画每呈迟滞秽浊态,令人作呕,只有极个别大家继承颜氏行书的真谛。

那为什么赵孟頫又反对学颜书呢?

其实,赵孟頫认为不宜初学的是颜晚年作品,如《颜勤礼》、《颜氏家庙》等,习之易成习气。那么,他习气少的是什么作品呢?就是《多宝塔碑》。

《雁塔圣教序》总体以中锋提笔为多,学习时可同时找一家侧锋按笔为多的范本进行对比临习,以增强手头的表现力,这就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古人取法《多宝塔》的,远点的有蔡襄,近点的有董其昌。此碑习气少,点画交待清楚,刻得也极好。有人认为此碑太过刻板,这可能因其用笔方硬,加之刀刻之故,细审其点画,有牵丝映带之迹。若真刻板,颜真卿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成就了。古人用硬毫,所以,必须讲用笔的中侧转换,若都是中锋、正锋,这字就没法写了!因为笔太硬,按不下去,易露圭角。所以,《多宝塔》也是训练中侧,顺逆转换的极佳范本!

临唐楷的要求就是尽量还原其墨书、朱书的效果。怎么还原呢?《雁塔》从拓片看,用笔很模糊,点画的映带不明显,我们就看从原碑拍下来的照片,因为此碑一直嵌在塔里,没有受到日晒风雨的侵蚀,外有寺庙的保护,拓得也少,刻得又极精到,所以,看原碑照片对比拓片,对于我们理解把握其用笔特征极有帮助。(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可以找一些风格相近的墨迹进行对比参照,如张即之楷书中的某些用笔,(图2)

再就是与《兰亭》中的一些点画进行对照来临习。(图3)

那对于《多宝塔》,以何为参照呢?主要以写经。比如《灵飞经》墨迹四十三行。(图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名家楷书拓本流传广泛,经生多籍此练习书法,于是将名家技法融入其中。象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都极重视写经,原因就在这里。写经由于非名家书法又缺乏个性为人所轻视,其实,正是因为没有个性,才使名家书法技艺得以更纯正地保留其中。(图5)

只有进行这样的对比观察临习,我们才能体会到《多宝塔》那种强烈地中侧、顺逆转换形成强烈节奏所带给予我们的真实体验。

关于唐楷学习的两个错误概念,一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笔笔中锋即无中锋,书法讲运腕使转,这就不可能笔笔中锋,必然会有中侧,有中侧就要进行顺逆转换,不然点画无法衔接,就会散乱呆板。讲藏头护尾,就容易忽视点画之间的关系,形成描字的习气。所以,所谓读帖,其实读的就是点画间的关系,以及书家是如何转换的。

二是提按,其实提按是唐代楷书用笔的一种表象。比如,横画多两头重、中间细。实是用笔使转形成的自然效果。提按是手腕的上下运动,使转是腕的转动。晚清民国人多用羊毫,笔软难于使转,于是上下提按,描头画尾,加以抖动,以为金石苍范之气!实是书法的末流。

所以,是以帖写碑,还是以碑写碑,要分清对象,要特别小心。临篆隶,可以以碑写碑,延伸出不同笔法,而临唐楷则必须以帖写碑,还原其未刻时的用笔效果!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