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此为窗,与您共赏天下珠宝。
见文好,我们是《珠宝玉之窗》!

每每说到玉,我们总有说不完和学不完的东西,有时候会好奇在那遥远的几千年前,在那个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雕琢玉石的工具的时代,古人能做出多美的玉件。即便知道前人必不会让我们这些后辈失望,但真的见识到几千年前的玉件,还是不得不感叹,前人真的是神一般的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件清时期的玉龙佩,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为青玉,全器沁满红褐色,疑为明晚期以汉玉为仿作对象的赝品。器雕作一回首龙形,首尾相连,线条周沿皆琢细阴线,双面同纹。

在清宫中本器与其它九件玉器共贮于一屉(故玉1694-1703),与另一屉十件玉器与书画共收于一莳绘漆盒。特地选它出来是因为它的沁色让它相对于之前分享过的不少清时期的玉饰很不一样,更多一点神秘的古味。

再看这件也是清时期的玉双獾,同样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图它右半部为白色,左半部呈深褐色,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便是俏色巧雕。镂雕两只相连的獾,一大一小,全身遍阴刻细短线,这样的题材在我们现在的玉雕题材里也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也偶尔会遇到,前一段时间就有朋友遇到一件双獾题材的翡翠挂件,当时她还有些不太相信这样的题材也是传承下来的。其实玉雕的很多题材真的是从以前传承到今天的,只是可能我们很少见到而已。这样的双獾题材的寓意也是很好的,现在常常寓意合欢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清时期的玉件我们把时间继续往前倒,来看这件西汉时期的玉高足杯 ,它被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据说在那个时候,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气”,更相信物质会产生感应作用。

因此汉代的贵族特别重视玉制的容器,他们希望玉的精气能渗入所盛装的水或酒中,令饮者能成仙得道。《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元鼎二年(西元前一一五年)时,汉武帝曾以铜盘玉杯盛接露水,用以调和玉屑服食。

这件西汉玉高足杯高12.3公分,口径4.7公分,以莹润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条横饰带围绕器表,饰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

口缘处、柄之外侧、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鏽而沁成蓝绿色。虽然以前也见识过一些玉杯,但看到这只再次沦陷,真的太美太美。尤其是那小小的杯耳越看越像拼音字母里的a,莫名有一种萌感。

看完了前面的玉件,终于一跃跳到几千年前的玉件。这是一件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便是公元前6500年-5000年,没错这就是几千年前的玉佩,现被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佩长22.5厘米,宽11.5厘米,厚0.5厘米,是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第16地点出土。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一般都出土于中心大墓,这件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中心大墓。青绿色玉,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勾云形玉器造型创作理念的推测,没有特别肯定的说法,所以相关说法就比较多一些,一是动物说,包括龙、凤、鸟、鹿角、猪獠牙、饕餮等。二是云气说,三是玫瑰花说,四是旋目神面说。

这些说法也大多是基于不同的造型和相关其他的一个不同推测。不过勾云形玉器多出土于人的右上臂或肩以上,并且以多齿的一侧向外,图中这件猛一看便挺像我们现在的梳子造型,不知道我们后来见到的玉梳有没有可能真的跟这些千年前玉器有那么一丢丢神奇的关联。

最后这件神面形佩也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此佩高4.7厘米,宽11厘米,双面纹饰,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顶部钻三孔。

客观的说一句,这五千年前的玉佩和清时期,汉时期的对比真的是一点没觉得工艺差去多少,反而更令人震撼,完全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是如何做出这么美的玉器。只能感叹,前辈不愧是前辈,服,除了服,还是服。

(作者|空辰下的兔子,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