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稳皇帝后,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将自己的一众儿子封为藩王,让他们去镇守边疆和各地。

这是很多朝代的惯例,但监察御史陈怀义站出来反对朱元璋分封藩王,他说:“汉朝因为分封藩王,引起了七王之乱;晋朝因为分封藩王,引发了八王之乱;唐朝因为分封藩王,引起了玄武门事变和安史之乱。”他希望朱元璋吸取教训,不要再搞分封了,以免引发内乱,祸及江山。

忠言逆耳,虽然陈怀义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朱元璋压根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会造反,看到大臣如此污蔑自己的儿子,朱元璋勃然大怒,一脚将陈怀义踢开了,还下令将陈怀义活活摔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怀义死了,但他担忧的事,却在二十多年后发生了。

朱元璋为了保障大明江山,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在了边疆,还给了他们大量的军队,让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去和蒙古等外敌对抗,从而保障大明安全。朱允炆即位后,虽然不担心蒙古等外敌了,但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藩王,却尾大不掉,成了朱允炆的威胁,让他寝食难安。

为了消除藩王的威胁,朱允炆决定效仿汉景帝,开始削藩。最开始的削藩很顺利,朱允炆接连削去了周、齐、湘、代、岷5位藩王的爵位和封地,还将他们贬为庶民并软禁了起来,其中湘王朱柏,因不愿受辱,选择了举家自焚。朱允炆的削藩,太过急切,太过残忍,让天下的藩王,都有了“兔死狐悲”之感,燕王朱棣更是为了自保,以“清君侧”为由,选择了造反。

燕王的实力不如朱允炆,但他通过欺骗手段,得到了宁王朱权的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让他实力大增,有了对抗朝廷军的实力。在双方已经兵戎相见的情况下,朱允炆还迂腐地下令,让前线士兵不要杀朱棣,不要让他背上杀叔父的罪名,这让前线将士畏首畏尾,多次让朱棣死里逃生。同时,朱允炆用人不善,导致实力占优的朝廷军,接连输给朱棣,还被朱棣打到了南京。

到了南京城下后,朱允炆手下有十多万兵马,他们选择坚守待援,还有翻盘几率,但朱允炆予以厚望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不战而降,主动开城投降了朱棣,这让南京城瞬间失陷。

大势已去之后,皇宫内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在大火中消失不见了,朱棣成功赢下了靖难之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胜利之后,他急匆匆赶往皇宫,准备登上他梦寐以求的皇帝的宝座,但就在朱棣直奔皇宫的路上,却被一小官冒死挡住了。这个小官是翰林编修杨荣,杨荣不是方孝孺那样的死忠、迂腐之辈,他也不想去阻挡朱棣称帝,他只是问朱棣:“殿下是先拜谒先帝陵寝呢?还是先称帝呢?”

皇帝的皇位是通过造反,夺取侄子朱允炆的,但朱棣却不想背上“篡位者”的污蔑,所以朱棣一直粉饰自身的行为。他向天下宣告,朱元璋原本准备传位于他,但朱允炆隐瞒了消息,篡夺了皇位。朱棣如果是合法继承皇位的,按照祖制,他需要先祭拜先帝的孝陵,才能登基称帝。

杨荣的一句话提醒了朱棣,他虽然觊觎皇位,但皇位已是到手之物,无需急于一时,朱棣急忙说道:“我进宫是因为放心不下皇宫大火,所以才来查看,既然大火已经扑灭,我先去祭拜先帝。”

皇帝完成祭奠大礼后,才率众进入了皇宫。方孝孺、铁铉等人试图阻止朱棣称帝,但犹如螳螂挡车,被朱棣给杀掉了,其他的大臣,不管情不情愿,也都默认了朱棣篡位的事实,没人反抗他。

杨荣虽然没有为建文帝死节,却因为提醒朱棣祭祖,让朱棣“合法”继承皇位,受到了朱棣的关注。朱棣称帝后不久,就将杨荣提拔进了文渊阁,让他和杨士荣、杨溥等人一起参与朝政。

杨荣、杨士荣和杨溥,是三位特别能干的大臣,他们辅佐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还辅佐明仁宗、明宣宗开创了“仁宣之治”。明宣宗去世后,还将“三杨”安排为儿子朱祁镇的辅政大臣。在“三杨”的辅佐下,明英宗时期,大明维持了“仁宣之治”时期的繁荣,但“三杨”去世后,就没有人能约束朱祁镇了,他重用王振等,导致了“土木堡事变”,大明开始走向衰落。

杨荣才德兼备,他因为拦住朱棣的一件小事,获得朱棣的提拔,担任四朝首辅,为大明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