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言而喻的诗意

镶嵌在厦门这座城的土壤里

文艺是她的代名词

每一条小路、每一个转角

都可能埋藏着惊喜

只有“文字”这种

极具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媒介

才能书写出厦门的细微浪漫

今天,让我们继续透过

与厦门有不解之缘的名家笔触

探寻厦门之美

0 1

光中

余光中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从金陵大学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他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一首《乡愁》流传人间,道出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和愿望。

余光中先生在厦大求学的数月经历,屡屡出现在他的回忆里:“在厦门那半年,骑单车上学途中,有两三里路是沿着海边,黄沙碧水,飞轮而过。令我享受每寸的风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对余光中的影响,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厦门靠海,水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在读厦大时我就住在海边,我第一首新诗也是厦门时发表的。”余先生如是说。

图|白城沙滩

“我从上海乘船来厦,大海茫茫中几日,忽然看见了鼓浪屿,觉得仿佛海上仙山,还有英雄树和亚热带的生命,都促成了我的创作的冲动。”

图|鼓浪屿

余光中对厦门始终饱含深情:“我至少是广义上的厦门人。”“厦门兼有故居与故乡的双重感情。”1995年一首《浪子回头》感慨沧桑变化,写不尽先生对厦大、对厦门的情谊。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浪子回头余光中

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

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书有横直,各有各的气节

不变的仍是廿四个节气

布谷鸟啼,两岸是一样的咕咕

木棉花开,两岸是一样的艳艳

浪子已老了,惟山河不变

沧海不枯,五老的花岗石不烂

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

一排相思树淡定的雨雾

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

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

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

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

1995年4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 2

易中天

2021年4月6日,正值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易中天在公众号上发文《我在厦门大学的野蛮生长》。“何谓大学?非大厦也,亦非大师也,乃大度也。”结尾简短有力,直指易中天在厦大感受到的校园精神。

2021年4月8日,在建南大会堂的演讲台上,易中天再次解释何为“野蛮”生长。他说:“1992年我来厦大时,我什么都不是,只身一人,孤苦伶仃,是厦门大学接纳我,包容我,帮助我,支持我,培养我。”

图|源自厦门日报

1992年起,易中天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与厦门的感情愈发深厚。

他在《读城记》中,写下了那句为人称道的“厦门,是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我在厦门的时间最长,我最早提出“厦门是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书中许多关于厦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其间,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是初到厦门的人,几乎无不惊叹她的美丽。这里阳光灿烂,海浪迷人,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厦门人整个地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和大公园里。”

“白天,走在鼓浪屿那些曲曲弯弯、高低起伏的小路上时,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有时则能听到如鼓的涛声。”

图|鼓浪屿

“入夜,更是阒然无声万籁俱静,惟有优美的钢琴声,从一些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的小楼里流溢而出,在小岛的上空飘荡,使你宛若置身于海上仙山。”

图|鼓浪屿夜景

厦门之美

不仅仅在于“海上花园”

所称颂的城市风光

更在于厦门的城市气质与精神

生机、温馨、大度、自由

一切美好,在这里拥有了土壤

“文学作品中的厦门之美”系列

还将继续分享,敬请期待!

END

转载来源:海上花园 诗意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