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是淮军的发祥地,淮军存在的40年间正是中国经历“三千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淮军将领的生平故事流传至今。

为传播属于安徽独特的历史文化,从2019年8月1日起,安徽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制作推出历史故事系列音频《淮军大起底》,今天请听 第288集《尾炮传奇》

点击音频收听史巍老师娓娓道来

“济远号”被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追赶着拼命地向西行驶,虽然“济远号”上挂起了日本海军旗和白旗,但是,它始终没有按照日本军舰的命令停航,所以,“吉野号”断定它升旗的意思不是投降,最多是诈降而已,所以,当追到距离2500米的距离时,“吉野号”用右舷炮向“济远号”连发六炮。

但是,说真的,日本水兵的水平也很一般化,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的发射命中率不如北洋海军高。这六炮打出后,据“吉野号”自己的记载,没有一炮命中,全都落在“济远号”周围的海里,激起了大大的浪花。

在这以后,记载出现了分歧,日本军舰的“航海日志”记载的是,看着“济远号”一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吉野号”向前追了一段也就没有继续追下去了,而是回头去与其他两艘军舰汇合,返回预定的停泊点了。估计“吉野号”没记下来的可能就有他们对“济远号”选择的航道并不熟悉,摸不清哪里有浅滩,哪里有暗礁,既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战果,自己又没有太大损失,不如早早回航,保持已有战果;另外,可能他们也担心距离中国水域太近,万一北洋主力出港,自己招架不住;当然,可能还有一个考虑,“浪速号”和“秋津秋号”两艘军舰要对付三只中国舰船——“广乙号”“高升号”“操江号”,明显力量不足,“吉野号”回航也在情理之中。

这份日方的记录太缺乏戏剧性了,简直就像一杯清淡无味的白开水,比起现在仅存的“‘济远’舰航海日志”的记录来,太过于冷静了。

“‘济远’舰航海日志”上关于丰岛海战中它之所以逃脱“吉野号”追赶的部分是这么记载的:“十一点,见倭船又来追赶。十二点,赶到,在我船之左,我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处,击伤倭船,并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我船舵楼已坏,故亦不追赶,定向回威(海)”。

这就是现在能看到的“‘济远号’尾炮退敌舰”的最原始的记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甲午战争以后,北洋海军所有舰船的航海日志几乎全都失踪了,能找到的只有“济远”舰的,而凑巧的是,按照北洋海军的规范要求,航海日志应该是装订成册保存的,而这份留存下来的却偏偏是散开的。更凑巧的是,正好是丰岛海战这部分的记录被发现了。

如果我们相信上面这么多凑巧的话,从我完整引用的一段看,当时的记录是粗线条的,没有任何人物出现过。然而,当战后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丰岛海战中“济远号”尾炮退敌的“先进事迹”时,情节有所增加,“冒出”两个重要人物:“查却敌保舰,全恃此炮,水兵李仕茂、王国成不功魁,余帮放送药送弹之人亦称奋勇。”

好一组英勇抗敌的群像,这完全符合我们对腐败的晚清政府统治下的普通民众不屈不挠,抗拒外辱的所有期望。于是,这个“尾炮退敌”的故事越传越丰满,最终被定格在了很多文艺作品里,甚至被定格在了历史著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