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1962年,毛主席在一次大会上对叶剑英的赠语。

诸葛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军师,料事如神。吕端可能有些人没听说过,他是宋朝的一个宰相,做大事从来不糊涂。

毛主席对叶剑英评价之高,足以见得叶剑英的大智大勇,谋略过人。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毛主席多次对其临危受命,叶剑英也不负众望,力挽狂澜,化解危机。

然而这样一位国之栋梁,也难逃红颜劫。叶剑英前后共有6位妻子,为何去世后尚在人世的5名遗孀没有一个参加他的葬礼?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叶剑英元帅的那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壮志凌云图报国,危难之际挽狂澜

1897年,叶剑英出生在广东梅县的一个小村庄中。叶家本来生活过得还不错,除了以耕地维持生计外,叶父和叶母还做着小本买卖,类似于现在的摆地摊。

中国有句老话,人多力量大。但是这句话并不是在哪里都适用。叶剑英原有兄妹共八个,但是因为都是小孩子,家里人口负担过重,让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叶家难以支撑下去,最终有近一半的孩子夭折……

叶剑英从小就是在这样贫困的家中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叶家对孩子的教育丝毫没有松懈。

叶母在闲暇之余,会给孩子们讲一些英雄的爱国主义事迹,这在叶剑英的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叶剑英很幸运,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有机会上学。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

12岁时,叶剑英进入梅县丙村三堡学堂学习。这所学校有些特殊,它的校长是同盟会的成员,老师也或多或少受到孙中山思想的影响,会时不时的向学生宣讲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在学校的影响下,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一些救国主张,让他在对孙中山崇拜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对清政府的腐败势力极为痛恨,也养成了他行侠仗义,不向顽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性子。

16岁时,叶剑英本来在梅县务本中学读书。这所学校原本思想比较活跃,但是由于官方的插手,学校由私有变官办,学费昂贵不说,还限制人们思想的解放

叶剑英作为该校学生自治会的会长,非常看不惯学校的新校长的保守老旧做派。新校长为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严重不符合很多师生的期待,引起公愤。是以叶剑英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反抗活动,然民终究斗不过官,很快,反抗活动就被教育局镇压。

结局虽不尽人意,但是叶剑英的内心通过这次反抗活动的失败,变得更加无坚不摧,绝不向强恶势力妥协低头。

为表决心,叶剑英直接从这所学校退学,进入到东山中学学习。

不得不说,叶剑英非常有领导天赋,进入东山中学没多久,他就成为该校的学生首届自治会会长。

他非常看中自治会的建设。为此,他联合师生一起,共同商议并敲定自治会的宗旨。其中有一段这样说:

“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利国利民。这同样也是叶剑英读书的初衷。叶剑英不忘初心,知行合一,不禁让人深感佩服。

受到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叶剑英的求学之路并不是很顺畅。但是好在他吃苦耐劳,加上亲朋好友的接济,叶剑英终于有机会进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云南路军讲武堂堪称革命的摇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将领,比如朱德元帅、崔庸健次帅等。

讲武堂毕竟声名远扬,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大都非常优异。好学生永远是“香饽饽”,成绩优异的叶剑英,毕业后就受到桂系将领的拉拢,但是叶剑英果断拒绝了这次机会。

一直以来,叶剑英内心非常崇拜英雄,少年时则立志报国。在他接受过孙中山的思想之后,打心里便认定了孙中山。听说孙中山所带领的“援闽”粤军开赴福建时,叶剑英立刻启程,前往福建,追随孙中山。从此,开启了自己真正的革命生涯。

有网友曾这样评价叶剑英:叶帅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如果不是这世界上没有鬼怪神仙,我还以为叶帅有金手指……

为什么这样评价叶剑英呢?原来,这和毛主席说的“大事不犯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选择题,这些选择有些简单,有些则有可能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结局。事实证明,摆在叶剑英面前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选择题。

1927年,30岁的叶剑英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投蒋”还是“反蒋”?

此时的叶剑英因为在北伐中战功赫赫,军事才能被蒋介石所欣赏,加上叶剑英之前深受孙中山的重用,综合考量之下,蒋介石将叶剑英当成自己人,甚至提拔叶剑英在自己的嫡系部队担任师长。

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蒋介石为排除异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彻底背叛革命,并且大量屠杀共产党及国民党右派人士,这一点让叶剑英非常不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进行的,在此期间,叶剑英通过和共产党人士的合作,深深被共产党的行为做派和思想观念吸引,心中已经有了偏向。

如果叶剑英在国民党混得不好,那么临阵倒戈共产党就不存在抉择的难题。关键就在于国民党对叶剑英不薄,既是封官加爵,又是委以重用,这就让叶剑英犯了难。

当时国民党一个师长的工资每月差不多两三万元,照这样下来,不出几年,叶剑英就是实打实的百万富翁。可以这样说,“投蒋”意味着有钱有势,前途无量;“反蒋”意味着一切归零,前途茫茫。

再三思量之下,叶剑英还是选自遵从自己的内心,将革命进行到底,唯“反蒋”证初心。

第二次重大抉择是在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痛定思痛,不得不作出让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决定,以此来摆脱敌人的封锁。

叶剑英根据中央的指令,跟随红三军团与张国焘带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一同北上。

然而回合后的张国焘手握重兵8万余人,内心急剧膨胀,认为北上不是革命的出路。

毛主席为了稳住张国焘,让其担任红军总政委的职位。并且命令红一和红四方面军混合打乱,分成左、右两支部队北上。

北上需要过草地,张国焘内心不想吃苦,虽然明面上答应北上,但是暗地里命令左路部队南下到成都去,为了防止计划的外露,他还下令将左路部队中反对南下的朱德和刘伯承囚禁起来。

左路军已经被张国焘彻底控制,接下来,他又把魔爪伸向了右路军。命令右路军和左路军一起南下。为此,他密发一份电报给自己在右路部队中的心腹陈昌浩,让其“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叶剑英就在右路军当中。他刚好看到了张国焘发的这份电报,知晓了张国焘的密谋,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向中央传达了张国焘的意图。

毛主席收到叶剑英的密报后,决定连夜秘密率领其余红军主力部队先行北上。

正是由于叶剑英的正确“站队”以及通风报信,保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的革命事业转危为安。

叶剑英第三次面临的重大抉择是在1976年。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元帅分别于1月和7月相继去世,举国上下一片悲哀。

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每况日下,虽然意识清醒,但是已经说不出来一句完整的话。

虽然某些人严格控制探望毛主席的人,但是叶剑英还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到的毛主席的病床前。

特殊年代下,叶剑英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相比其他人,他的处境要好的多,最起码没有被某些人所打倒。

弥留之际,毛主席拉着叶剑英的手,由于生病的原因,毛主席已经不能够正常对话,叶剑英几次凑近主席身旁,想听清楚主席有什么嘱托,奈何根本听不清,这让叶剑英的心中更加难受。

最终,叶剑英化悲愤为力量,四处奔波,暗中争取华国锋等相关人士的支持,谋划清除“四害”。

此时,叶剑英已经79岁高龄,耄耋之年,每天为了国家能够早日结束“四害”的阴影笼罩,不能安然入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叶剑英等人的奔波下,彻底清除了“四害”。

“四害”的清除,举国上下一片欢呼,就连国外的媒体,都纷纷对此事进行评价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巧妙最漂亮的一仗。

叶剑英虽然在大事上不糊涂,临危之际能够力挽狂澜,但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叶剑英也不例外。红颜劫应该就是叶剑英这一生最大的失败吧。

二、红颜劫

在那个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生一世一双人对很多人来讲,都是奢侈的存在。叶剑英也不例外。

叶剑英一生中一共有过6位夫人。直到他去世时,仍有5位遗孀在世,但是为什么在葬礼上人们没有看到她们的身影呢?说起原因,便不得不提到她的感情经历。

18岁时,在家里的安排下,叶剑英有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由于是父母包办婚姻,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是很认同这门婚事。

成婚后不到两年,叶剑英就去留学海外,之后,就再也不怎么和这位“媒妁之言”的妻子有过多的联系。没过几年,叶剑英就和第一位妻子离了婚,至今大众也不知道他第一位妻子的姓甚名谁,家庭背景如何。

第二任妻子名叫冯华,是一名医生,也是叶剑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爱人。两人于1924年结婚,后因为叶剑英的革命事业,不得不分隔两地,由于聚少离多,这段婚姻很快也走到了尽头。

叶剑英的第三任妻子曾宪植是六任妻子中最有名的一位女性。她是曾国藩弟弟的后代,同时,她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曾两次被国民党抓捕,凭借着特殊身份,两次成功逃脱国民党的迫害。

1927年两人结婚后,同样由于聚少离多,感情淡化,这场在外人看来郎才女貌、情投意合的婚姻以离婚草草收场。此后,曾宪植避难于香港。

虽然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婚姻,但是叶剑英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适合和自己度过余生的伴侣,先后与危拱之、吴博、李刚结婚,后又因为聚少离多、感情不和纷纷离婚。

1955年以后,叶剑英再也没有结过婚。对叶剑英来讲,维持一段长久的婚姻着实有些难。这不禁让人感叹,一生红颜佳人众多,但是终究敌不过聚少离多的魔咒,最终孤独终老。这对叶剑英来讲,应该就是所谓的红颜劫吧。

叶剑英去世之时,尚存于世的还有5位遗孀。这五位遗孀均已和叶剑英离婚,是以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国家决定不邀请叶剑英的五位遗孀,来到他的葬礼上,一方面怕引起外界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她们都已经和叶剑英没有关系,于情于理都不需要亲自来叶老的葬礼。

三、英雄落幕

1986年10月22日,89岁的叶老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和功绩一直被人们所称赞。

纵观叶老的一生,少年壮志报国,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成年后的叶老,多次在革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运用自己的能力化解一个个危机,人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

但是老话说得好,“树大招风”。叶剑英就曾被许多人说三道四,甚至被评论“一世风流”。这样评价是非常不正确的。

每件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它的背景。如果抛开背景,单纯地评价一个人,只能说这是断章取义,这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

总之,叶老一生恪尽职守,忠于国土,忠于人民。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叶老注定名垂千古,精神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