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湛江通史

9月16日,湛江历史上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研究巨作《湛江通史》正式面世,为湛江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为湛江打造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湛江通史》全方位展现了湛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风貌,亮点纷呈。记者整理出书中的部分亮点,带大家先睹为快!

亮点一:绪论涵盖丰富地理历史知识

以地理为舞台、时代为背景,湛江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台”,一幕接一幕生动上演。在《湛江通史》绪论部分,就简要概述了湛江地区的地理、历史基础知识,并阐述了区域地缘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雷州半岛

历史上的湛江地区,不论行政区域如何变更,雷州半岛始终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半岛,因多雷暴而得名。雷州半岛周边海湾与海岛罗列,它们属海岛地貌,地势同样平坦。其中不少是火山岛,如东海岛、硇洲岛、特呈岛、南三岛、东头山岛等。到目前为止,雷州半岛共发现火山遗址76座。千万年来,经历多期大喷发后,这76座火山早已熄灭,遗留下来的火山地貌,成为一种独特资源,雷州半岛也因此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关键词:红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在成土母质玄武岩和花岗岩、变质岩基础上发育的砖红壤成为雷州半岛的地带性土壤。砖红壤占湛江市土壤总面积的56.7%,广泛分布在各县(市、区)。由于砖红壤遍布,湛江被形象地称为“红土地”。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一批以“红土”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红土文学”蜚声岭南文坛。

关键词:港口码头

海港码头,是湛江重要的海洋资源之一。在拥有深水潮汐通道的地方,建成深水良港湛江港。优良港口条件成为东海岛吸引临港产业项目落户的重要因素,自2012年5月起,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巴斯夫一体化基地等超千亿元项目相继落户东海岛。外罗、海安、乌石、企水、草潭、江洪、安铺等为浅水溺谷湾或潟湖湾,建成渔港、盐场和海水养殖基地。

关键词:海鲜

雷州半岛沿岸植被多样,滩涂宽广,海水终年温暖,水质营养丰富,浮游生物众多,是鱼类洄游和产卵的舒适场所。这片深蓝海域,成了广阔的粤西及海南岛东北部渔场,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水深多在100米以内,海底地势平坦,利于渔耕捕捞。获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湛江,盛产大黄鱼、马鲛、鲳鱼、石斑鱼、马友、鱿鱼、鲍鱼、海参、海蜇、鲱鲤、金线、蛇鲻、对虾、龙虾、蟹类和头足类等名优海产。

关键词:台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湛江受低压、热带风暴、台风登陆影响频繁,夏秋之间,南海上生成热带风暴和台风较多。湛江地区受台风影响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唐贞观十二年(638),是年台风海潮大作,吹飞雷祖古庙两根大梁,落在白皖石神庙的西边。而在地方志上,台风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太宗实录》,明永乐九年(1411),台风大作,海堤崩决,海潮泛滥,几乎淹及雷州城的城墙。

关键词:骆越

从远古到秦朝,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族群。这些族群被统称为“百越”,“百”泛指众多,“越”即“粤”。先秦时期,雷州半岛是骆越人的聚居地。他们有自己的耕作方式,如骆田,利用潮水涨退灌溉水田;使用古越语,一种胶着语,不像汉语一字一音。如今湛江以“那”“调”“麻”“马”“潭”“博”“昌”“畅”“茂”“迈”等语音起首的地名,即古越语留下的遗存。

关键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在雷州半岛置徐闻县,隶属合浦郡。西汉时开设的徐闻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汉武帝曾派出宫廷的黄门译长带领应募船员,携带黄金和丝织品,分别在雷州半岛和今合浦启航,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外交和贸易活动,这些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而徐闻港即为当时其中一个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关键词:流寓文化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是历史上贬谪岭南人士的主要之地,也是最远之地。他们留下的文化思想影响和有关遗址遗存,成为推动湛江历史和雷州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雷州西湖十贤祠所祀奉的大贤,即寇准、苏轼、秦观、苏辙、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王岩叟和任伯雨,都是流寓文化的代表人物。又如明代汤显祖,贬谪徐闻,创办贵生书院,对徐闻的文化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亮点二:“湛江”及各县(市)得名由来

《湛江通史》中详细记载了“湛江”及“徐闻”“吴川”“海康”“雷州”“遂溪”“廉江”等的得名由来。

关键词:湛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9月21日,广州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国民政府决定就原租借地辟建省辖市,由广东省政府筹建。由于“广州湾”与“广州”的地名易混淆,决定为广州湾更名。根据历史上广州湾地域设椹县、椹川县、湛川巡检司,提出取名“椹川市”。但大家仍觉美中不足,受晋人谢混《游西池》诗句“晨景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启发,改“椹”为“湛”,释“川”为“江”,使市民更切合濒临海洋之意。

关键词:徐闻

“徐闻”作为县名,始于汉朝。据《广东通史》和《雷州府志》《徐闻县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徐闻县,隶属于合浦郡。“以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及至唐时,雷州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这时的“徐闻县”又与汉朝时的“徐闻县”不同。汉徐闻县囊括整个雷州半岛,唐徐闻县与海康县、遂溪县作为雷州半岛三县并行存在。

关键词:吴川

隋开皇九年(589),废平定县,立吴川县,此为吴川得名之始。吴川的县名由来有二说。其一说,是由于境内有吴川水(亦名吴水)纳三川之水而得名。另一说,是由“五川”的谐音得来,意思是境内有“五川”(鉴江、梅江、板桥河、塘㙍河、乌泥河)。

关键词:海康

海康县,隋开皇九年(589)置。清嘉庆《海康县志》序:“粤东以海名县者四,而此独以康名。康者康也,言近海而迪吉康也。”按此,“海康”是取“海疆康宁”之意。

关键词:雷州

“雷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始于唐贞观八年(634)。明庄元贞《雷祖志》记载:“改东合州为雷州。徇刺史陈文玉之请。”雷州之所以名为“雷”,与原住民的雷崇拜有关。

关键词:遂溪

唐天宝二年(743),铁耙、椹川二县合并,改置遂溪县。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是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之意。

关键词:廉江

唐武德五年(622)置石城县,据《石城县志》记载,以县有石城冈,其山如城,故名石城。而《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则是“以石城水为名”。唐天宝元年(742),以濂江河取名,石城县改为濂江县。后几经变更,于民国三年(1914),石城县改名廉江县,把濂江的“濂”改为“廉”。

亮点三:历代政区建置沿革“一图读懂”

《湛江通史》附有《湛江地区历代政区建置沿革表》,其中又分“秦至清朝湛江地区建置沿革”“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建置沿革”“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地区建置沿革(1949—2020)”三个部分。沿革表参考《湛江市志》、道光《广东通志·郡县沿革表》、万历《雷州府志》等文献精心编制,既反映了湛江地区建置的变迁,也方便读者学习了解湛江地区的发展。

沿革表中不仅列出了整个湛江地区的建置沿革,还细分列出了各县(市)的建置沿革,梳理清晰,起到了“一图读懂”的效果。

亮点四:大事记看清发展“路线图”

《湛江通史》附有“大事记”,记录了从1949年10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发生在湛江地区的有重大意义、重要影响和历史价值的事件,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党委、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行政区划变更,职能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立与撤并,换届选举及人事任免,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教文卫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全国性、全省性大事、要事对湛江地区的影响等。

一条一事,简明扼要,对了解湛江地区的发展与变化起到了“提纲”作用。从“大事记”中,读者可以清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湛江发展的“路线图”。

亮点五:宋元明清学霸“上榜”

历史上的湛江地区英才辈出。如唐代雷州首任刺史的陈文玉、明代翰林名儒邓宗龄及编修《雷州府志》的冯彬、清代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陈瑸、乾嘉年间考古及文学大师陈昌齐、执掌雷阳书院三十载的陈乔森、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爱国将领张炎、大革命时期广东四大农运领袖之一黄学增等。

《湛江通史》附有《宋元明清湛江地区科举名册》,分地域详细记录了宋元明清时期湛江地区的“学霸”信息,具有科举史料及文化研究价值。

• end •

策划:黄康生

统筹:崔财鑫 崔彩玲

文字: 记者林宇云 龙 飞腾

图片:湛江日报社视觉产业中心,部分为资料图片

编辑:吴梦楚 苏碧银 陈俊蓉

审核: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