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光明网、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线上研讨会举行。来自上海、北京、苏州、成都、武汉等五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体育素养测评未来的应用场景”主题,以连线的方式展开探讨和交流,为用好学生体育素养测评体系与体教融合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与殷切期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吕韶钧从学校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角度,研讨了体教融合这一理念。

吕韶钧一直关注中国外文局一个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调查的报告,该报告显示,武术在国外民众心目中作为文化载体的认可度在逐年下降,以及武术作为文化载体的认可度,从国内高于国外,变成国外高于高内。这引发了吕韶钧关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坐标和判断中国自身文化的标准的思考。

吕韶钧提出,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此带来的两个问题是:中国自身文化坐标游离,与世界文化的多元消亡和全球文化生态的失衡,因此,他指出,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需要找好定位。

另有两个调查也引发了吕韶钧的进一步思考。第一个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第二个调查显示,很多现代临毕业大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上,向往当网红,这是时代和网络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对教育的新挑战。

针对这个现象,吕韶钧提出,当今文化认知的缺失,文化认同的弱化,这在提出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何以自觉、何以自信、何以自强,甚至可以影响世界,这都需要当代人好好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两办出台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三个迫切需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除此以外,还提出,到 2025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这些都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振兴、如何传承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结合上述国家要求,吕韶钧指出,现在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更需要优化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如此这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所以不仅要留住文化记忆,更要守住民族的根,护好民族的魂,这是当下的一个核心教育问题。

吕韶钧还提及另外一些调查结果,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2015年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作为中小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必修内容的武术项目,经调查发现,其开课率极低,还不到30%,同时,孩子对于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认知度较高,但对于武术所承载的文化的认知度却很低,也就是说,对于武术的认知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另外,上个世纪 80 年代,国家在做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的时候,发现有 977 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前几年,则发现在史料上找到的民族民间的体育游戏和体育项目有320 个,而目前还在传承的不到 30 个——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很多价值,还没有被很好地重视起来,以及很好地利用起来。吕韶钧指出,武术的被“忽略”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被“忽视”,这些问题都需要反思。

最后,吕韶钧谈及对体教融合的理解和思考。他认为,体教融合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体和教,否则就会变成伪命题。他这样解释道:首先,从认知的角度,体与教本身就是一体的,勇者应是体育和教育所共同追求的;而从价值的角度,我们需要同时用体格和人格,来双向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所以从这两点来看,体和教是不能分离的。这是体教融合一个很关键的点。

最后,吕韶钧表示,体育素养更需要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的培养,对习惯的养成,对精神的塑造,这样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素养,才能使孩子变成由内而外的强,而这,也是好的教育所真正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