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财经社 程靓

编辑|杨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一家以“捞”命名的火锅店要上市了。

9月1日,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如果捞王上市成功,它将成为 “粤式火锅第一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捞王收入及餐厅数量位列粤式火锅行业榜首,占有1.7%的市场份额。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捞王营收分别为8.71亿元、10.95亿元、11.25亿元、6.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05.5万元、7991.5万元、6744.1万元、214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在港上市的火锅宠儿海底捞和呷哺呷哺正在“过冬”。海底捞8月底发布的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2019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呷哺呷哺更是在2021年上半年亏损了4992万元,并宣布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

截至目前,海底捞每股报价31.4港元,涨幅-3.53%,总市值达1714.13亿港元;呷哺呷哺每股报价7.49港元,涨幅-2.85%,总市值达81.3亿港元。相比最高点,两家企业股价及市值均跌超六七成。

火锅股呈现颓势,选择逆势上市的捞王能够改变这一情况吗?此外,除了要和强有力的传统川渝火锅竞争外,还面临着时兴的火锅食材超市、火锅外卖和自热火锅等消费品牌的围堵,捞王还“捞”得出一片天地吗?

“小海底捞”,也有海底捞的烦恼

2009年,赵宏泽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猪肚鸡火锅店,取名“捞王”。在此之前,他跟风做过自助火锅和杭帮菜馆,但都不太顺利。不过每一步都不算白走,赵宏泽凭借在火锅和江浙菜上积累的经验,开始做起了清淡养生的粤式火锅,将广东名菜猪肚鸡带到了上海,捞王的火锅江湖就此开始。

近年来,随着养生、滋补等需求的提升,粤式火锅开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粤式火锅餐厅的市场规模将从630亿元上升至1285亿元,占据中国整体火锅餐饮市场的15.1%。

2019年初,捞王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80家,并且开始走向北京、重庆、武汉、深圳、西安、台湾等全国市场,开店速度达到每年15家。截至目前,捞王已在中国内地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连锁自营餐厅及在台北开设了1家餐厅。其中,江浙沪地区门店数占116家,大部分位于高端商场内。

根据招股书,虽然受疫情影响,捞王在2020年同店销售金额和营收增速有所下滑,但是疫情缓解之后,在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均有所恢复。

捞王走的也是海底捞这类的高端路线。根据招股书,其客单价达到了123.9元,高于海底捞的107.3元和呷哺呷哺的62.2元;其63.8%的毛利率,也高于同期海底捞的57.7%和呷哺呷哺的62.8%。

“会员制”也成为捞王的主要运营模式。截至目前,捞王有超过860万名注册会员,在其中130万已知年龄的会员中,约78.4%为18至35岁的年轻人群,人均消费在100-125元。

根据招股书,捞王在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计划分别开设32家、49家、75家及103家店,并且未来两年内的新开店将集中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2024年的目标中,则有近一半的店开在低线城市。

但是和海底捞的情况类似,捞王的翻台率较低且连年下滑。2018年-2020年,其翻台率从每天3.1次下降至2.5次,2021年上半年再度下滑至每天2.4次,和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锅品牌凑凑的翻台率差不多。海底捞的翻台率虽然也在连年下降,从2018年的每天5次,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每天3次,但仍高于捞王。

翻台率是衡量火锅店经营的重要指标,但是上市的火锅店维持稳定的高翻台率并非易事。海底捞就曾表示,由于门店扩张速度过快,翻台率下降且新店爬坡期拉长。但如果门店扩张速度过慢,则会因为不及投资者预期而遭受质疑。

如何平衡门店扩张速度和盈利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翻台率,是所有高端火锅品牌都必然面对的问题。捞王的IPO被行业寄予了“小海底捞”的期望,但它也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赛道降温,“养生”火锅能否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锅赛道在近两年“降温”了。头部企业火锅“双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都正面临营收下滑、股价下跌的艰难时刻,快速扩张带来的业绩增速“疲软”的颓势显现。根据2021年的上半年财报,海底捞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是2019年同期净利润的十分之一。以平价小火锅闻名的呷哺呷哺,在2021年上半年亏损了4992万元。

火锅行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变化,更多的新品牌从“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切入,想讲出和海底捞不一样的故事。粤式火锅也由此受到了行业关注。

近年来,“养生”也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根据《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一代在提及“健康”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不生病”,而是拥有更高质量的生存状态:吃得好、睡得香、皮肤好,就连头发都要好。

“养生风潮”下,在多元化的火锅品类中,粤式火锅由于主打清淡、滋补概念脱颖而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粤式火锅餐厅是火锅餐厅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品类。自2020年至2025年,国内粤式火锅餐厅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3%,增速超过其他类型火锅餐厅。

“我现在出门和朋友吃饭一般会选择清淡养生的粤式火锅,像花胶鸡、猪肚鸡或者潮汕牛肉火锅。有些川味火锅太刺激了,而且随便吃一吃也是人均100元以上,还不如吃点高端的养生锅。”95后小柯告诉AI财经社。

根据2020年收入计算,捞王在国内粤式火锅市场排名居首,在整个国内火锅餐厅市场中排名第四。捞王旗下三个品牌均将主要目标群体锁定为年轻人。

为了“圈住”年轻用户,捞王在品牌推广和用户粘性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捞王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了品牌自有账号,并通过打造“捞小匠”、“捞小爱”的萌化IP形象拉进和年轻受众的距离;同时,从日本屁桃君到哈啰单车,从花加到珍爱网,捞王不断以跨界合作、IP联名等方式想办法“出圈”。

目前的火锅资本格局中,“食材消费”也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

有媒体曾在年初统计,仅去年以来,与火锅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共有13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火锅食材超市的融资占了7起,融资总额超7亿元。

在资本押注激烈的火锅食材超市领域,锅圈和懒熊火锅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据了解,锅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融资6轮,融资额累积近30亿元,估值超20亿美元。而懒熊火锅则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融资4轮,投资方包括字节跳动、虢盛资本、星陀资本等知名机构。

同时,与食材搭配的火锅底料也开始受到资本的青睐。今年8月,朝天门码头完成了一轮近亿元的Pre-A轮融资,参投机构包括高榕资本和熊猫资本等。而复合调味品澄明食品则在2020年底就获得了6000万A轮融资。

捞王也开始通过外卖和零售服务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根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捞王开始同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开展外卖业务,2020年9月开始推出零售业务,通过与当地和国际商超合作,销售即食胡椒猪肚鸡。目前,捞王正在开发包括冷冻食品及蘸酱在内的多个即食产品,并进一步指出,旨在将零售业务发展成为业绩增长的另一核心驱动因素。

粤式火锅的扩张瓶颈

仅依赖一锅养生清汤破局,对于“捞王”来说,前途仍然未定。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火锅餐厅的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在5218亿元,川式火锅在其中占据65%的份额,粤式火锅则占据15%。

火锅作为国民级美食,虽然近年来涌现出各式各样的品类,但是川式火锅还是占领着不可撼动的高位。并且,川味的锅底食材相比偏清口的京味和粤味锅底食材更简单、便宜,也更容易跑出高性价比的品牌。

一位火锅爱好者对AI财经社说,“川式、京式和粤式我都吃。我偏爱川味一点,但是有时候也会吃腻。出去聚餐时,如果是红汤锅底,会比较考虑性价比;如果像粤式清汤锅底,会更看重食材,做得好的餐厅,价格高一点也可以接受。”

随着养生风下粤味火锅崛起,但是这股东风能流行多久?除了猪肚鸡火锅,粤式风下又已不断细分出的花胶鸡、椰子鸡和菌汤类火锅等,它们也在继续瓜分市场。这些都是捞王未来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粤式火锅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招股书显示,捞王在江浙沪的门店数量达到116家,占总门店数的85%。而捞王之所以能在这些地区闯出一片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依赖于这些地区消费者的口味清淡,更易于接受粤式火锅。但从整体的火锅消费来看,川渝的“红汤火锅”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也意味着捞王走出长江三角洲后,在扩张计划上,也很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地域性限制,而想要改变麻辣的大众口味更是难上加难。

红箭头品牌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健也曾在媒体采访中曾表示,如不解决“粤式火锅”的流行问题,捞王虽然是当前品类领导者,也会在扩张上步履维艰。

火锅赛道仍然是处于新老品牌的激烈竞争之中。而想抓住年轻人“养生胃”的捞王想与海底捞匹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魏晗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