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把该做的基础工作做好,把基础打牢,就知道如何做人做事了。如果这是这样理解,有些过于概括了,会让人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的“本”指的是孔子定义的最高道德“仁”,包括孝与悌。所谓“孝悌”,指的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那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孝悌为仁之本,在这些方面务本,具备了道德基础,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这放在古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做人的根本其实是懂得并遵守做人的准则,划定了准则范围,孝顺爹娘、敬爱兄长都可以涵盖在内,同时,在与家人之外的人相处时,也会游刃有余。

做人的基础当然是打得越牢越好,越全面越好,越合理越好,如此就能对之后的人生起到良性的指导作用。反之,如果基础很薄弱,或者认知和观念以及做人的准则存在纰漏,则容易让人犯错,尤其会在人际关系方面犯错。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这些道理同时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但是,从父母子女的出场顺序来说,是先作用于父母,然后才作用于子女。如此就有了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父母首先要明白这些道理,才能把这些道理教给孩子,教得对不对,好不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常规意义上来讲,觉悟高的父母教出的子女觉悟也高,反之亦然。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如果子女本身觉悟很高,或者在成长过程中有其他人指导的话,即便父母没教好,他们也不至于跟父母一样觉悟低,比如下面这个女人的婆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有的人年纪越大懂得越多,会成为一个让人敬重的智慧长者。有的人则不然,虽然年纪一直在增长,但是思想觉悟一直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虽然说这跟他们本身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但其根本作用的,是他们自己是否活得用心。

一个人如果活得用心,有追求,即便起点很低,即便生活条件很差,即便以前的认知有误,也会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逐渐完善自己,年纪越大越有智慧。而活得不用心的人,几十年如一日秉承固有观念,这样的人就不会有什么智慧。

当然,人心是活泛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完善自己,但如果一直没有这样的态度,则会一成不变。比如我的婆婆,在我看来,她的观念就一成不变,她除了做对了“把两个儿子养大”这件事之外,其他事做得都不怎么样。

父母对子女的养和育应该是一体的,而有的父母则只有养而没有育,我婆婆就是这样,据我老公回忆,婆婆几乎没有教会他什么有用的东西,很多道理都是他在成长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包括小叔的教育,也是由他负责,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没有被婆婆带偏。

然而,婆婆却把两个儿子的好当成是自己的功劳,她觉得她很伟大,于是就把自己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不怎么把我放在眼里,认为她有资格对我发号施令,于是就在小叔买了房以后,要求我替小叔还房贷,被我拒绝之后,还以离婚相要挟。

她没想到自己的这种行为竟然把小叔本人给惹恼了,他批评了婆婆思想上的错误,发表了一番“只想靠自己”的高谈阔论:“我还年轻,吃点苦是好事,如果我现在不懂靠自己,以后会很难,我总不能让哥嫂养我一辈子。你比我年纪大,应该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反倒让我跟你讲道理呢?或许你是好意,但是,做人要有准则,能靠自己的时候就别依赖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该自己走的路应该自己走。”

我不觉得小叔反抗婆婆是不孝,反倒觉得这样很好,否则婆婆的观念一直得不到纠正,以后会出现更多麻烦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前面那个女人提到的问题,有时候会被人误解,会被人当成是晚辈不孝,当成是晚辈欺负长辈,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传统文化中以孝为本,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放到现在,如果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完全不去判断父母的观念是否有问题,就不太合理了,因为事实就是,有些父母的观念并不正确,甚至的错的。

现在的教育理念讲究身心全面发展,观念和认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从小就接触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更有好处。不是有了父母的身份以后都会变得完美,父母本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不能间断,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接受他人的指正,哪怕对方是晚辈,也是好事。

尤其到了前面那个女人的婆婆那种阶段的时候,子女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她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基准去规范自己做人的准则。本身自己没能作为榜样,子女的表现比自己好了,反过来子女影响自己不是坏事,这不仅可以让自己和子女处好关系,同时也可以让子女有了父母的身份之后对下一代有好的影响,怎么说都不是坏事。

03

另外说说“做人基础”和“成功”的关系,二者之间横跨着一个过程,只有加上“奋斗”,二者之间才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即便是具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些做人根本的人,如果不奋斗就没有成功可言,至少不会有大的成就,顶多落得个“好人”的名号。

唯有在具备以上根基的基础上,懂得付出行动去奋斗的人,才有成功可言。放眼去看历代“真正”功成名就的人,在成功之前都少不了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都少不了挫折,都少不了冲破各种艰难险阻的韧性和信心。

其实,把“君子务本”放大了说,“奋斗的精神”也应该包含在内,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明白了奋斗的意义,有关奋斗的一切在心底扎根以后,就没有人能阻挡他们成功。

不光想要奋斗以及正在奋斗的人要明白这些道理,反面的一些问题也应该注意到,比如失败者经常挂在嘴边的“我没有机会”,这是一种逃避心理,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失败者心态。唯有在远离这种失败者心态的基础上努力奋斗,才能腾飞,有了机会能飞得更高。

之所以说要综合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心理,是因为我们对成功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下一代,甚至会影响更多的晚辈。正是因为有了此类的个人奋斗史,才能弥补某些家庭教育的不足,否则对于有些人来说,父母没教什么,其他也无人可以参考,这样的人可能会一生与成功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