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突发心梗,45岁的黄先生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命悬一线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急诊科、心导管室等多学科团队联手,两次开展心肺复苏,在发病后不到90分钟就打通了血管,第三次击退“死神”。

转运路上突遇“死神”

“到医院时心脏特别难受,后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黄先生仍心有余悸。

9月8日晚上9时05分,黄先生因突发胸痛到中山一院急诊科就诊,情况危重。急诊科立即启动急诊PCI绿色通道,联系值班医生。

与“死神”的竞速开始了。

“3分钟,我迅速从家里赶回了医院。一看,团队都已经到了。”心脏介入值班医生、高血压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夏文豪查看心电图后警觉起来,“患者相对年轻,心肌梗死面积却很大,危险!”

他一边指导急诊科用药,一边与团队一起,仅花15分钟便完成了术前准备。20分钟后,医护团队护送患者从急诊转运至导管室。

未曾想,“死神”静候在5分钟就能完成的转运路途中。

“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出现室颤!”赶到现场的夏文豪和心内科二值医生苏晨立即指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在路边,医生们跪在病床上对患者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准备200焦,周围人散开,放电!继续心肺复苏!”1分钟后,患者心率恢复正常,神志逐渐清醒。

然而,在导管室内准备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时,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测再次显示室颤波形。

“还来?”夏文豪、苏晨临危不惧,再次正确施救。患者暂时安全了,但病灶仍未解除。

据左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前降支中段次全闭塞伴巨大血栓,医生决定施行介入治疗。术中,医护人员仅用30分钟便打通了患者闭塞的血管。术后黄先生血流恢复良好,截至发稿时即将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患者黄先生(右二)恢复良好,即将出院。

心梗呈低龄化趋势

据公开数据,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冠心病患者植入心脏支架。

“数字的增加可能与国人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夏文豪表示,近年来到心内科手术的人群有低龄化的趋势,“最年轻的才16岁。”

“饮食好了,高油高盐的饮食容易导致血管堵塞;劳动、运动变少了,生活习惯不够健康;还有是现代人的精神太大,也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破裂。”夏文豪说。

夏文豪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要积极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认识到它们对健康的危害。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适当精简和清淡。要在社会中普及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急救知识。”

夏文豪以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式为例。他每周会安排自己运动至少3次,每次1小时。“我个人喜欢运动时戴上耳机听听歌,既能有锻炼的效果,也能消解精神压力、降低血压。”

【记者】钟哲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作者】 钟哲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