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会现场赵嘉摄

云南网讯(记者龙彦)9月15日,"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会上,有记者对云南高黎贡山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进行提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毛炳宇回答记者提问并表示,高黎贡山是中国西南山地、印度-缅甸及喜马拉雅山脉三大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区,拥有高度富集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我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从上世纪50年代起,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围绕高黎贡山这一关键区域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

在高黎贡山地区,发现了包括贡山臭蛙、贡山钝头蛇、白颊猕猴等多个新类群和物种。2017年,昆明动物研究所发现并命名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毛炳宇表示,"十四五"期间,昆明动物研究所将按照国家和云南省的部署,会同各相关部门,结合最新的科技手段,深化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珍稀濒危和旗舰物种的监测与评估、保护与种群恢复示范等研究,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高黎贡山是我国重要的跨境生态屏障,有着丰富的降雨和特殊的气候条件,高黎贡山的植物多样性也非常特殊,有接近7000种植物,生态系统从南边的热带一直到高山的寒温带比较完整。

孙航表示,在高黎贡山区域内,我国还未建立生态定位研究站。但在高黎贡山建立野外台站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目前,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在积极推进高黎贡山野外台站建设。台站的建设对了解高黎贡山及其临近地区,特别是东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