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馍这一濮阳地区的特色美食今天已经遍布中原,滑县的八里营、白道口,内黄的梁庄都能看到其身影,在濮阳,改革开发几十年里, 壮馍可谓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濮阳县城、八公桥等壮馍店居多。随着人的迁徙,市内多处也有壮馍的香味四散,壮馍在当今时代走近巅峰。壮馍壮形如圆月,直径约30公分左右,皮分4层,面皮肉馅、馅以鲜肉为主,以葱姜为小麦等多种祖传佐料搅拌而成。皮精粉,经过面板面与馅包装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铁制煎盘中进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时间要恰到好处,经几次翻动即成。熟后的成品壮馍,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若配上一碗蛋花汤,就能饱腹一顿,因此深得民众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壮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壮馍是由原来的“死面”的“炕大饼”逐步发展为各种形式,有薄厚之分,有原生正宗的炕大饼,也有带馅的馅儿饼。二说壮馍的老祖宗是陕西关中地区的锅盔,逐步改良到现在各种形式的。三说壮馍就是大饼,至于加馅儿的那些都不是馍了。

中国美食有千千万万个故事,却说不清壮馍究竟来自何处。有清河头说。据传清河头金家是北宋后期、南宋时期占据中国北部大部地区的大金贵族后裔。战争结束,濮阳一带被生灵涂炭成一片荒芜,土地肥美而人烟稀少。元朝统治者对立有战功的人员行赏安置,百夫长以上将佐可回到北方地广区域跑马圈地。金氏看中圈占了水草丰美的清河源头的清河头西一带,繁衍生息。金氏平常喜欢吃锅盔和馅饼,来濮阳后又喜欢上了这里的菜条和炕大饼。于是金氏将锅盔、油炸馅饼、炕大饼、菜条这几种食品的作法结合在一起,改良出了一种特大油馍馅饼,炕大饼一样大小,卷菜条一样做法,只不过擀成圆饼,菜馅由肉馅、大葱、粉皮、鸡蛋等混拌,用平底大锅浅油闷烧而成,这种大油馍馅饼因体硕个大被称为状元馍,后叫法演变为壮馍。至今在濮阳民间还流传有“壮馍好,壮馍好,平锅焖,浅油烧,肉馅香,皮脆焦,女人吃了能挑担,男人吃了好杠腰”民谚,充分说明了濮阳人对它的喜爱。还有壮馍原产于内黄县梁庄镇后来流传于河南濮阳的说法。传明洪武年间,内黄梁庄之一对父母双亡、家道中落的书生寄宿在岳丈家中,备受岳丈嫌弃,其妻却对书生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恰逢皇帝恩科,书生欲进京赶考,与岳丈商量。岳丈吝啬,只许与死面烙饼带于身侧作为路上充饥之用。妻子不忍,偷偷饼内掺入肉馅,外皮与寻常烙饼无异。后来,书生得中状元,御街夸官之时,朱元璋询问其有何愿望。状元答:“愿再尝拙荆所做之烙饼足矣。”朱元璋好奇问之,状元答:“此间滋味陛下一尝便知。”朱元璋下旨将状元夫人接入京城,择日献上此饼。状元的巧夫人得知皇帝要吃她做的饼,怕做不好皇帝怪罪,则改用小麦面,酵母半发面包裹肉馅,肉馅辅以大葱、粉皮,包好后用鏊子煎炸至外表焦黄,内里爽滑脆弹。朱元璋食后龙颜大悦,问夫人此为何名,夫人胆小:“尚未取名,是油炸的馍”。朱元璋说:“既然尚未取名,又是状元举荐的美食,就叫状元馍吧!”自此,状元馍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叫着叫着、写着写着就成了“壮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小吃,就能发现端倪,小吃虽小,却掺杂了本乡本土的真性情。壮馍色泽金黄,外焦里嫩,油而不腻,香酥可口,外皮香酥可口,内里肉香四溢,具备了美食色香味三个重要元素,其色来自高温油炸,其香源自肉馅鲜美,其味出于食材复合。肉取肥瘦相间的猪后腿,泡发的纯绿豆粉皮吸油解腻,大葱、生姜、香油、精盐、五香粉提味,壮馍成型后,刨开壮馍皮,灌入鸡蛋,更具风味。壮馍鲜肉为骨,粉皮为肉,死面为皮,佐料为神,几种材料合在一处,造就了大众喜爱的美食小吃。壮馍名字虽小,却包罗万象,在濮阳这块狭小的地域里,风味独特。民国至解放初,清河头小集人士壮馍传人王五辈又进一步改进了制作工艺,精研细作,精雕细琢,只为一份小吃,使之成为濮阳名吃。王五辈壮馍在濮阳鼎鼎有名,曾在人民大会堂献技,获得好评。王五辈状馍做工讲究、用料精细。还是在上初中时,有幸品尝过王五辈壮馍。当时王五辈壮馍摊摆在濮阳县老县委南门口,老人白衣白帽白围裙,周身利索,板鏊干净。壮馍生坯用面二斤半、馅5斤半,馅摊面皮上卷裹,面中有馅,馅中有面,层次分明,成型硕壮。王五辈状馍是馅食中体积重量最大的,每个重8斤,直径二尺有余,厚5、6公分。制作状馍时用3只铁制炉鏊,第一只铁鏊加纯芝麻油,用于状馍的炸制定型,炸制7成熟,转放第二只铁鏊。第二只铁鏊里面放有现在铺路的小碎石子,用于状馍的烘焙,用小火慢慢烤去其水分,待两面金黄后,将状馍中间剖开,一面灌入10个鸡蛋,待鸡蛋凝固转入第三只铁鏊。第三只铁鏊装有铺平的大石子,进一步烤制,使其皮焦里嫩。一个状馍45分钟出炉,食客在摊前等的焦急,叫早点出锅,老人含笑不语。壮馍成品出锅刷香油,油亮奇香,外焦里嫩,肥美可口,油而不腻,卖相极佳,众人抢食。壮馍因个大皆分切而售,我递过去的5毛钱换来一小块三角壮馍,大快朵颐,意犹未尽。也许从那个时候起,对壮馍的垂青延续至今。

濮阳壮馍技师大多为王五辈徒子徒孙,其壮馍的配料、裹皮、烤制等均是王五辈所传,但都失去了传统。撤去了三盘炉鏊及砂石石子,一律改为炸制,这倒应景了现在快节奏的时代,壮馍油炸节省了时间,更减掉了程序,只是少了石子铁鏊的烤制,壮馍愈发显得油腻了。卷裹壮馍生坯的技法不精,加之馅少利大,成品壮馍薄似油饼,再也找不到一层面皮一层馅的厚墩墩的感觉了。如果非得硬生生地在壮馍里找传统,剩下的只有那壮馍馅了,不过细细品来,大葱的辛辣之气有时竟透皮而出,今年的大葱确实便宜。

不管壮馍源自何处,说到底是中原汉族饮食的一部分,几百年来的心口相传,壮馍技艺不断发扬发展,更深植于集市街头,百姓民间。改革开发后几十年农村的集会上,都少不了壮馍摊的身影,而今在城区、饭店,壮馍以濮阳特色主食的身姿,点缀着人们的口味。 对壮馍的钟爱一直让我闻香而至。听说壮馍起源内黄梁庄,就约伴骑车而去。曾多次去滑县白道口、八里营品尝壮馍,虽吃的香甜,感觉做法、口感大同小异。濮阳老城马庄街口的二峰羊肉壮馍倒是让人耳目一新,粉嫩的羊肉,掺入剁碎的粉皮,似乎少了油腻,多的只是鲜香。香香美食采访过的老城四牌楼下的传统壮馍据说师承王五辈,馅料的选材与便宜的价格匹配,虽说想要货真价实的可以预约重新调馅,但比不上红旗路口的壮馍店的生意红火兴隆,一斤14元的价格,即使是10点挨号,不排半个小时的队,还轮不上你。早先老城人买壮馍都去县化肥厂附近的烽火酒家,橱窗内的案板用布帘遮挡,怕人偷学包壮馍坯子的手艺,用的电饼铛倒是能够恒温持热,虽脱不去油腻,但回头客不少。市里油田也有不少壮馍,科技新村的牛肉,文化路、濮阳宾馆、濮阳味道、坡头集市场的大肉,苗家羊肉馆的羊肉,玉兰花园更全乎,牛羊猪肉全有,都有自己的受众,花上个10块20,就能落个肚儿圆。濮阳县城建新路上开了家王五辈壮馍,说是其孙女经营,壮馍的厚度和味道还算凑合,也不再见那三盘炉鏊。有个濮阳小伙看到建业董事局胡葆森有把濮阳壮馍引进郑州的愿望,在郑州开了家壮馍店,2年在郑州买下3套房子,看来壮馍不但能饱口腹之欲,也能创业致富。

壮馍虽说是地方小吃,可延续了几百年的生命力愈发顽强,民间百姓需要大热大香的食物来填充身体和精神。关于壮馍的说法还很多,故事也讲不完,临了再说一句,据说,元朝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曾吃过壮馍感觉很美,回到意大利后试着做却不会将肉馅卷入饼内,就将肉馅摊糊在饼表面,就是现在比萨饼的来源。这样说来,壮馍还是披萨的老祖祖宗呢。

来源: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