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享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无数人为先生吊唁,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遗体告别仪式,钱学森遗体上盖着党旗。告别仪式结束后,棺木上也覆盖党旗,三军仪仗队给他抬棺。国家给他最体面最隆重的送行仪式。钱学森一生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他的离开进行最隆重的送行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学森不仅对我国影响巨大,还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优越的才能是曾让美国撕破脸皮也不舍得放他回国,还曾说过他顶得上五个师。五个师的总人数是已经逼近了七八万。可见,钱学森是个多么重要的人物。

他拥有的才能并没有让他高傲自满,也没有让他在各种诱惑中丧失自我。在国外名利双收,他依旧心念当时较为落后的祖国,心心念念着为祖国无私的贡献自己的才华。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钱学森作为“千里马”也有幸遇见了他的“伯乐”——毛主席。在钱学森生前的撰文曾写道:“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谆谆教导,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可见,他将毛主席视为自己要毕生追随的伯乐,将他的教诲永记于心。

伯乐与千里马

1955年,钱学森全家终于登上回国的邮轮,奋斗抗争了五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他回国以后,离不开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关心,毛主席专门指示周总理要做好对钱学森回国后的迎接准备,让他能够安心的踏上祖国的领土,而周总理向来做事心细,自然让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变得顺畅起来。

1956年2月1日,毛主席举行国宴,宴请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森也在受邀之列。毛主席为了给钱学森最大的尊重,将他的位置调至与他的身边第一贵宾的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学森发现以后表示十分的感动。两人第一次见面便惺惺相惜。毛主席的平易近人马上让钱学森刚回国不安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毛主席十分赞赏钱学森放弃国外大好前程,带着许多研究结果回国建设国家的行为。刚来到的钱学森先前并未系统地参与国防航天工业的工作,对此他还是有几分的不自信,但是毛主席便给足了他信心。

毛主席信任他的才能技术,也信任他的意志精神。这些信任恰巧便是当时钱学森缺乏的东西。

两人如同知音一般相遇了,这让钱学森拥有足够的自信,马上调整了自己状态投身于新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建设之中。

在当时的记载中,毛主席对钱学森十分的偏爱,这份偏爱若是落到他人身上可能就过于沉重,容易弄巧成拙。但是落在钱学森的身上便刚刚好,这份爱变成了一个鞭策,这份鞭策让钱学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力量逐渐走向世界。

钱学森

钱学森回国后的路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钱学森等人一并开始研制导弹和火箭时,十分困难。因为当时众人可能连导弹、火箭的实体的外观样子都未曾见过,这样如何能够进入研制内部的实验。

钱学森晚年曾讲过,他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其实他不是特别懂。但是当时国家将任务交到他的头上,他便开始天不怕地不怕地干起来。当时不仅仅只有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国家给予的研究经费的问题。工程在实验上需要消费许多的材料和工具,经费的拮据让他们的进程变得十分艰难。他的压力十分大。

但是他也没有灰心丧气,因为这件事情不仅仅只有他们在奋斗,大家都在努力。毛主席十分密切地关注他们的工作进程,多次亲自到达现场去观察进程。毛主席勉励钱学森多多培养一些年轻人,也在钱学森他们有些丧气的时候给予足够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成果

在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与此同时,钱学森建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多项有关航天工程项目的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钱学森一生不仅如此,他还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和航天与喷气领域有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到第一颗导弹爆炸的用时仅用了两年,我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撼。这些成绩都离不开钱学森先生的努力

小结:

从当初那个在军事建设上一穷二白的国家,到如今现代化建设名列世界前茅的中国,少不了任何一位科研人员的努力。

曾经我国无法给各位伟大的科研人员丰厚的奖赏,但是就连主席都知道我们不应当亏待这些科研人员。如今国家逐渐富足,我们更不应当亏待每一位对国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