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曾经的温子仁的忠实粉丝,他最近的表现实在是令我大失所望:

前有“招魂宇宙”系列最新续集《招魂3》在高预期下的垮台;

/ 《招魂》3豆瓣评分页面

后有他时隔多年推出的恐怖片新作《致命感应》干脆彻底摆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致命感应》海报

如果说前者还可以怪罪于温子仁本人从导演退居监制这一错误的决策,那么后者则是百分百是温子仁自己导演、并亲自参与编剧的作品,也自然必须由他为这部电影的失败负全部责任。

/ 《致命感应》剧照

《致命感应》的噱头和野心都很足,只需看剧情梗概便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意大利“铅黄电影”式的杀人狂主线剧情,加上柯南伯格式的恐怖概念,杂糅了无数类型元素,最终又回归到温子仁招牌的“恶魔”大反派上,能融合出什么呢?

但在看了成片之后,我非但没有看出任何灵感和创新,反而却在感受到了一股江郎才尽的东拼西凑之感。

以前的我为什么会喜欢温子仁和他的作品?一开始,或许只是被《电锯惊魂》结尾惊人的反转所吸引——但这只是剧本层面的,与“电影”无关。温子仁真正展现出导演功力的作品,恐怕要到后来的《潜伏》《招魂》系列。

/ 导演温子仁

比起用血浆、残肢来制造生理疼痛和视觉爽感的虐杀片,这两个系列是恐怖类型片领域中比较传统、经典的“鬼宅题材”,它们更加内敛,因而也更加依赖于电影化的叙事和氛围塑造。一家人、一间屋子,几乎就已经是鬼宅恐怖电影的全部可用元素。

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人物和场景来完成高效的叙事和惊吓,是对导演把控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导演施展才华的一次绝佳良机。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对一部电影的“导演”工作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

单论电影的艺术性,很难说《潜伏》《招魂》这样的电影具备什么真正的高度,但它们作为恐怖类型片是绝对够格的。围绕着魔鬼-受害者-驱魔人这样最为古老的类型结构,温子仁设计了许多精彩的恐怖片桥段,辅之以精良的节奏把控和氛围营造,电影的整体观感非常酣畅淋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潜伏》《招魂》海报

更为重要的是,在温子仁所导演的恐怖片中,jumpscrare的设计不像一般的鬼片一样,直接让鬼脸突然从各种地方蹦出来吓人,而是与镜头设计巧妙地结合。

温子仁的影迷对《招魂》两部曲中的几个经典恐怖段落如数家珍——捉迷藏拍手、拉扯头发、修女画像……除了都很吓人以外,这些桥段彼此之前最大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与镜头设计高度结合,从而发挥出纯粹的恶心、吓人的视觉冲击所达不到的惊悚效果。这就是温子仁作为一位恐怖片导演最明显的“风格”,和最大的贡献。

而《致命感应》呢?

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一部恐怖片。硬要定义它的类型的话,《致命感应》是一部杀人狂电影,一部悬疑侦探电影,一部超自然虐杀片,但唯独不是一部“恐怖”电影。

/《致命感应》截图

在表现性极强的打光、夸张的镜头语言和满溢的配乐所组成的复古“铅黄”风格下,《潜伏》《招魂》中沉浸感极强的恐怖氛围早已不再可能存在。

当然,铅黄电影这一风格本身是很好的,它的精髓本来就是牺牲恐怖电影的氛围感来换取视觉表现性的增强。

我们可以看到,阿基多的《阴风阵阵》同样「浮夸造作」,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杰作。但一种风格本身再好,对它的模仿也可能会因为导演的能力或创作思路的偏差而变成东施效颦。

/《阴风阵阵》剧照

《致命感应》最大的问题是:它一方面努力复古、努力让“铅黄电影”的风格在数字摄影机下回魂,不惜滥用CG感极强的打光、广角镜头和合成器配乐;但另一方面,温子仁又无法下定决心摆脱传统好莱坞流水线恐怖片的套路,也摆脱不了自己以往的作品的阴影缠绕。

在诸如女主家中、医院这样的场景中,温子仁又总是回到了《招魂》等鬼宅片的吓人老套路上,而这些与电影整体力图达到的铅黄风格完全格格不入。

女主角的男友在家中被杀一段,杀人狂明明是一个自然实体,却还要像鬼宅片中的恶灵“闹鬼”一样移动家具、打开冰箱门,蓄意地挑逗人物、挑逗观众。

/《致命感应》剧照

这些情节和恐怖元素的设计明明并不适用这个场合,但温子仁为了重复之前的辉煌,即使丢掉人物行为的逻辑,也一定要让《致命感应》回到鬼宅片的语境中。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惯性和创作惰性。

但这次,温子仁的惯用招数不再奏效。毕竟,电影从一开始就按照铅黄电影的拍法,高速发展着情节,用配乐和镜头快马加鞭地驱赶着节奏。

到了恐怖段落时,观众完全无法代入情节,也谈不上任何氛围,因此《招魂》、《潜伏》中那些镜头设计如今在《致命感应》里就显得生硬而刻板,仿佛是导演觉得该到了吓人的时候,于是就敷衍两个吓人的镜头糊弄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致命感应》剧照

《致命感应》正是在常规的鬼宅片套路和对铅黄风格的模仿中变得“精神分裂”,导致前者失去应有的效力,而后者也变成廉价的附庸风雅。

在去好莱坞拍摄了《速度与激情》和《海王》之后,温子仁对镜头的使用越发炫技,开始出现大量规则化的构图和形式感极强的运动镜头,集中体现在《招魂2》和《招魂》在影像风格上的巨大鸿沟:

后者多用手持镜头和快速剪辑,前者则出现大量的摇臂和推轨镜头,二者之间有着“恐怖写实主义”和恐怖片形式美学之间的区别。

/《招魂》剧照

在《海王》这样的超级英雄多用中,形式化的调度炫技是有趣的,但在《致命感应》中就拖了后腿:无论是长镜头杀戮、升格镜头还是屋顶的俯瞰构图,都显得臃肿而不合时宜。

如果拿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来对比,我们会想起雷·沃纳尔的《隐形人》同样在影像形式上有着特别的处理,比如医院桥段的机械化长镜头,以及在黑暗房间的长距离跟拍,但比起《致命感应》,沃纳尔的处理就要均衡许多。

不得不承认的是,身为温子仁曾经的编剧,他的导演能力和艺术品位如今反而已经大大超越了温子仁。

/ 温子仁和雷·沃纳尔

让《致命感应》变得更加糟糕的,是过度自我的创作思维暴露出了他本质。在《招魂》这样有着约束和局限的电影中,甚至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中,温子仁反而能发挥得更好,因为一切都被严谨地组织,没有什么余地给他“乱来”。

举个例子,在“鬼宅电影”层面上,《招魂》之所以比《潜伏》更加纯粹,是因为全片围绕一次“真事改编”的鬼屋案件。

这使得《招魂》抛弃了温子仁每部作品必不可少的、高度设计化甚至诡计化的叙事,而采用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沉稳叙事方式,并采取最为传统的幕结构进行段落的划分。

/ 《招魂》剧照

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写作,都工整而饱满,而且也有着宗教、神学和驱魔知识的详实背景,最后所导向的是对于亲情的思考和歌颂。

可以说,《招魂》向我们展示了恐怖片在彻底被娱乐工业改造为廉价消费品之前的另一种形态:一种纪实风格的“正剧”形态。

这样的框架实际上限制了温子仁的创作,让他只是一个负责雕刻影像和镜头的工匠,好好完成本职工作即可。

/ 《招魂》剧照

但在《致命感应》中,充分的创作自由让温子仁得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品味。但这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其中大多数都是摆烂一般的“坏品味”:

比如在此前的鬼宅片中用烂了的反转人体body horror,比如在虐杀和超级英雄动作片之间摇摆得不伦不类的杀戮场面,比如片头曲,比如结尾的母女、姐妹家庭关系煽情内容……温子仁不是托比·霍泊,也不是韦斯·克雷文,他无法把“坏品味”逆转为一种高度自觉的喜剧,也无法在粗制滥造和愚蠢中发现幽默与美学;他只是正儿八经沉浸在自己的糟糕审美里,让观众在一旁看得极其尴尬。

/《致命感应》剧照

其实温子仁的这些私人趣味在他的每部电影里都存在,只是在有些作品中,这些私人倾向被工整的表面掩藏得很好。而《致命感应》则是一次“作者性”的集中大爆炸。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根本就没有在学什么帕尔玛、柯南伯格——同卵双生与其说是柯南伯格的概念或是致敬帕尔玛《姐妹情仇》,不如说是温子仁最喜欢的剧作“反转”所埋下的包袱以及对“招魂宇宙”中的“糖果人”的又一次自我复制。

/《姐妹情仇》海报

甚至可以说,《致命感应》整部电影根本不是什么温子仁导演生涯的创新和突破(哪怕这种突破是失败的),反而是温子仁对自己2007年的作品《死寂》的一次大型自我重复,两部电影从剧作结构到设定概念都是为了抖一个“反转”包袱而设置,嘈杂而廉价的影像风格和配乐风格也极其相似。

最多只是,温子仁把自己那套私人趣味和恐怖审美玩得更极端也更糟糕了。

/《死寂》海报

从《招魂》《潜伏》到《致命感应》,温子仁也许并没有退步,只是他从《死寂》开始就毫无进步了。

挂上了“名导”牌子的温子仁日后不会再像《电锯惊魂》那样受制于制作成本,恐怕也不会再拍摄《招魂》那样严肃的电影,我们又还能从他身上期待什么呢?

你呢?看完《致命感应》的你,是惊喜,还是失望?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THE END

威尼斯|看完《沙丘》了,一些观后感

谁是「白莲花」,谁又是「寄生虫」?

到底是直男神导的陨落,还是被人误解的十年最佳?我们特意「吵了一架」

这个导演,真够煞风景的

真服了他

他又双叒叕让我们失望了一次

天边一朵(临时的)云

是反套路的超英电影新生,还是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