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每一个人的开悟机缘,其实都不一样,圣贤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历代以来的开悟者,在开悟之前,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需要把自己放置于极大的矛盾当中,如明代的王阳明等人就是如此。

正如著名作家林语堂所说:一个人开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的痛苦的深度。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的转机或开悟,往往都是历经生死危难之后,正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历代以来的圣贤,到底是如何开悟呢?

其实开悟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

一、先修后悟

第一种方式“先修后悟”,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都是先确定方向,然后开始做工夫,一步一个脚印,等修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的开悟了。

如禅宗神秀大师的那首偈语所讲“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一样。

又如明代王阳明,经过多种尝试与实践之后,终于在“龙场”这个地方开悟。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种方式是绝大多数人修行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修行,若是工夫不到,纵有所悟,那也只是狂见,唯有工夫到了之后,才能算是真正的开悟。

二、修悟同时

修与悟同时的人,其实很少见,用古德的话讲就是唯有上等根智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机缘,用《金刚经》的话讲,就是稀有之人。

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也是“修悟同时”的最好例子,他原本只是一位樵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继而走上修行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当然,开悟的核心,其实是践行,正如古德所讲悟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既行即悟,事至理圆,方为稳定。

所以,修行最好的方式,就是修悟同识,只是绝大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根智而已。

三、悟后起修

悟后起修,其实是禅宗的说法。

大意是说,开悟之前的一切工夫,本质上都是筑基,也就是为开悟做准备。

当然,这些准备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理悟。

从另外方面讲,开悟之后,才是真正的修行。

为什么?

因为开悟之前,其言与行都不会达到圆满,而是有所欠缺。

更何况开悟之后的践行,其实才是开悟的真正意义。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讲“不悟本性,修法无益“,就是讲识得“本性”,也就是开悟之后,一切修行才会有所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综上所述的这三个内容,其实正是开悟的三种类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