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遁隐之前,写了《道德经》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道德经》一书代表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也是老子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

进一步的说,老子不但是周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还是一个“得道”之人,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其实早已达到我们普通人无法认识的高度。

若非如此,很难解释老子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至今仍无法超越。

那么,老子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其实老子所发现的内容就是“道”以及如何利用“道”之法则,这其实也正是《道德经》一书的由来与目的。

从另一方面讲,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这一需求,说到底就是对于资源的占用。

但是,资源本身是有限而不是无限的,所以,当人们的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时,就会催生出利益争夺,于是人性中的恶,就会自然显现。

反过来,如果资源无限,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完全得到满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就没有了,于是导出的结果,就是人性本善的另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人性中善恶的体现,其实取决于资源的供给。

举个例子,人最初需求的资源少,供给上没有问题,于是大都会表现出善的一面,但是随着人的需求越来越多,资源的供给就会越来越跟不上,于是恶的另一面,就会渐渐的体现出来。

而老子所发现的“道”,所体现的正是这种不落于两边的规律。

进一步的说,一个人若是处于不善不恶的中心点,那就是“无”,而随着时间以及需求的变化,其中心点产生了偏离,于是就会衍生出了善恶,就是“无”中生“有”。

所以,当你执着于善恶表象,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因为答案的解就在于人本身——“道”把握地点其实从来不在善恶表象,而在于最基本的点。

正是有鉴于此,在《道德经》当中,到处充满了对立统一的概念,如有与无,强与弱,善与恶等。

换句话说,这些对立统一的属性,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当你能够通过不住于两边或者将其融合之后,就可以找到“不偏不斜”之正道了,而这正是老子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道理。

当然,这也正是“道”之运用,也是“道”的思维方式。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或许正是老子发现的内容吧!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