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

但在“龙场悟道”之前,他还不能算是圣人,直到经历“龙场悟道”这一事件之后,人们才尊称他为圣人,他自己也说,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由此可见,经过“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了。

进一步的说,以“龙场悟道”为分界线,王阳明对圣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了质的变化,而这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一、从向外寻求转向向内求理

据《王阳明全集》的说法,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很认真学习过道家、释家、诗文、书法、兵法、理学、骑射等等各种领域的能力,而且在这些领域当中,他绝不是简单的浅尝辄止,而是都曾有过不俗的成就。

如学朱子格竹子,他不但把朱子所有的书都学了,而且还在自家院子当中格过竹子,并差点因病死去。

又如学兵法,就把当时能看到的兵法书全学了并付出实践,据说他曾直接去关外和外族实战练习。

又如道家,他竟然在新婚之夜跑到山上去跟一位道人修道。

由此可见,他确实是很努力,不像后世的许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是,尽管付出这样的努力,却依然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路,于是最终就放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龙场悟道”这一事件,他才找到合适自己的路,即从向外寻找转向心内求理。

二、从想成为圣人转变为我就是圣人

据《王阳明大传》所讲,在他很小的时间,身边的老师与同学都认为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读书是为了成为圣人。

因此,成为圣人一直成为他人生当中的唯一目标。

换句话说,在“龙场悟道”之 前,他一直尝试通过学习各个领域的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忽然明白了,原来自己就是圣人,每一个人都是圣人,进一步的说,人们之所以还不是圣人,就是由于自身的私欲所干扰与影响。

所以,人要成为圣人,无需外求,而是需要除尽自身的私欲,当一个人达到没有私欲的状态,他就是圣人了。

三、从迷茫向认清自己的转变

在“龙悟悟道”之前,王阳明可以说是尝试过一切可以尝试的努力,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每次都全情投入,但始终无法改变迷茫的状态。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于方式或者领域之上,而在于那些方式或领域不合适他。

正是宋代的另一位圣人所讲,即:

“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衔其非则为恶。事亲须是孝,不然,则非事亲之道”

圣人之道,不过不执两端,不落两边而已。

因此,王阳明尝试过的那些方法无法让他成为圣人,并不是“方法”上有问题,而是这些“方法”不合适于王阳明而已。

所以,综上所述,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实质,其实不过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而已。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