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现实当中,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得道”之人。

为什么?

因为真正“得道”之人,根本就不会标榜自己“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外之意,经常说自己“得道”的人,当然都是假的,更何况历代以来,真正“得道”的人,如老子、庄子、王阳明等,也从未说过自己“得道”,恰恰相反,真正“得道”之人,往往都会隐于芸芸众生之中,不显山不露水。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很难见过真正的“得道”者,如果想知道“得道”之人的真正模样,只有从文字当中去寻觅。

那么,真正“得道”的人,到底是什么模样呢?

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真正“得道”之人,往往会有这三种气质,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也就是说,老子的这段话,其实所描绘的正是一位“得道”者的形象。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探讨,即:

一、“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的这句话,与其说是“道”,不如说是一个人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得道”者的气质,即:特立独行,我行我素,集寂寥为一身。

从另外方面讲,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得道”之人,而这一形象与气质,很可能就是老子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一步地说,这种独立与寂寥,正是“得道”之人独存于世的处境。

因为他们看透了一切真相,不愿再与芸芸众生为伍,于是就显得格外不同,用尼采的话说,即: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 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因此,老子的这一句话,让一位“得道”之人跃然纸上,有兴趣的朋友多体会一下。

二、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一句话,老子讲的是“得道”之人的体会。

这种体会难以表述,更不能用语言与文字来描写或体现出来,于是他只能勉强将其形容为“道”,或者“大道”,而“道”本身只能亲身体会,而不能言传。

而“得道”之人,正是真切的体会到这种境界,才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如人饮水只能自知,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与“道”融为一体。

所以,老子的这段文字,所讲的正是“得道”者的另一种气质。

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的极致是逝,逝的极致是远,远到了极致则是“反”。

所谓“反”,强调的是一种与世人认知完全相反的境界,如有与无一样。

因此,“得道”之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孤独到只能与天地之往来。

正如王阳明所讲“良知即是独知时”。

这里的“独”,也跟老子讲的“大”一样接近于“道”。

当然,“独”与“大”并非“道”的本身,而是“道”的一种状态,也是“得道”者的一种气质。

但是,如果你认为孤独的人就是“得道”者,那你就错了。

因为在现实当中,孤独的人多,“得道”的人少,当然普通人的孤独并不是“得道”者的孤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说,普通人的孤独不过是一种无助,而不是真正的孤独,而“得道”者的孤独则是在身边找不到同类,犹如独自一人站在最顶端一样。

因此,老子讲“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实也正是“得道”者的另一种气质。

所以,综上所述,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这一段话,所强调的正是“得道”者的三种气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了凡四训》《智囊全集》《峤南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