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地名研究专著,记叙时间从11世纪初叶朵儿边氏形成至今,共收集1519个地名,包括现有地名932条,被湮灭地名587条

杜尔伯特之名 已有千年历史

——专访《杜尔伯特地名研究》主编之一包玉林

本报记者 白玉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尔伯特地名研究》主编之一包玉林。本报记者 白玉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尔伯特腰新乡兴隆村的很吉日格古城,是1624年努尔哈赤与嫩科尔沁首领奥巴第一次会盟的地方,此城即蒙古学界所称的奥巴古城。

【新闻提示】

2012年,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确定了陆续出版26部学术著作的计划,总称为《杜尔伯特丛书》。日前,26部丛书已经全部出版完成。

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从学术角度前所未有地全景式展示了杜尔伯特的历史文化。

丛书计划,最初源自2011年的一场全国性学术大会。

2007年5月25日,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成立,自此便开始了杜尔伯特历史文化考察调研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1年进行的很吉日格古城调研考察工作,取得了影响国内外业界的成就。

2011年8月,“中国·杜尔伯特很吉日古城文化论坛”在杜尔伯特召开。共有来自全国21个大专院校、研究所、文化研究团体,80多位蒙古学、满族史学、东北地方史学专家学者参加。

论坛成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兴隆村的很吉日格古城,是1624年努尔哈赤与嫩科尔沁首领奥巴第一次会盟的地方,此城即蒙古学界所称的奥巴古城。

这次会议后,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引起国内外研究蒙古族文化人士的关注。研究会自此开始制定丛书计划。

9月5日,记者前往杜尔伯特,专门针对26部丛书中的其中一部《杜尔伯特地名研究》,专访了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会长、本书主编包玉林。

《杜尔伯特地名研究》是作为国家古籍整理社科专项资金项目,由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出版,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编写的研究杜尔伯特地名的一部专著。

全书20万字,共收集地名1519个。包括现有地名名称932条,被湮灭地名名称587条。

记叙时间从11世纪初叶朵儿边氏形成至今,跨度约一千多年。

毋庸置疑,杜尔伯特地名,特点是富涵蒙古族文化元素。

金国初年,蒙古朵儿边(杜尔伯特)部落移牧嫩江左岸中下游,世居此地近千年,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多元而鲜活的地名文化,很多地名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日月穿梭,时代变迁,地名也在历史演进中形成、变更或湮灭。研究杜尔伯特地名文化,是挖掘抢救杜尔伯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杜尔伯特地名研究》一书,不但考证了杜尔伯特千年地名演变史,并通过这一视角,梳理了杜尔伯特蒙古部落的形成、迁徙及在杜尔伯特草原的历史发展进程及脉络,其中蕴含着悠远灿烂的蒙古族历史文化。

“杜尔伯特”与“朵儿边”之解

记者:包会长您好,我们都知道,杜尔伯特是个历史悠久,且有丰富多彩地名文化的地方,请您解读一下,1519个地名包含了自金代以来哪些领域的地名名称?

包玉林:包括行政建制县(部落、旗)及古代基层组织名称13个,乡(镇)、村(屯)及街道名称433个,农林牧渔场名称76个,水域名称218个,山丘名称76个,草原名称29个,保护区名称5个,旅游区名称16个,古迹名称59个,古今生产点地名310个,车站名称6个,另有县境内湮灭地名175个,原杜尔伯特旗(今县境外)地名103个。

记者:“杜尔伯特”和“杜尔伯特草原”是杜尔伯特地区最具有标志性的地域名称。但对这两个名称的由来,很多人至今不能详述其来源。

包玉林:“杜尔伯特”之名,史籍记载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原是蒙古部落名称,是指蒙古朵儿边部落和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它也是蒙古地方行政建制名称,是指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旗和新中国(195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草原”,是蒙古人在这里建制以后产生的名称,特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大草原。

《蒙古秘史》中所说的这个朵尔边氏、杜尔伯特氏,就是指《蒙古源流》中记载的“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即由他们四兄弟组成的蒙古部落。他们是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朵奔蔑儿干的兄长都蛙锁豁尔的四个儿子组成的部落,称“杜尔伯德”。

但《元朝秘史》等汉文史籍却把他们记作“朵儿边”。

“杜尔伯特”之名,就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这个古代蒙古氏族的称呼,后来成为这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由于这个蒙古部落最早来到杜尔伯特草原,并世居此地,这个地方才有了杜尔伯特之名。

而在朵儿边部之后,移牧此地的科尔沁蒙古部落的一支,也沿用了杜尔伯特之名,并在此地以杜尔伯特之名建制,这个名称便固定了下来。

杜尔伯特蒙古人来到杜尔伯特草原已有近千年,其名称见于史籍也有八百年了。即使从有国家行政建制(清顺治五年建杜尔伯特旗)算起,此地名也已有四百年历史了。

自从蒙古族人世居杜尔伯特草原以来,经历了金、元、明、清、中华民国(期间,东北有伪满洲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阶段,计900年。近千年间,这里经历了由部落-旗-民族自治县的行政建制演变过程,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行政建制名称也就成了这个地域的名称。

所以,“杜尔伯特”之名,经历了由起初的蒙古氏族名称、部落名称、地域名称到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建制名称的演变过程。

地名的演变反映了杜尔伯特千年历史沿革

记者:从记叙内容上看,全书是以地名记录、名称释义为中心轴线,逐渐展开,实际上是研究和写出了杜尔伯特千年历史沿革的历程,请您介绍其纲要内容,便于读者理解。

包玉林:近千年历史沿革包含五大事件,或者说是五大历史阶段:第一大事件是古代杜尔伯特(朵儿边)氏(部)的形成及三次迁徙到嫩江左岸的杜尔伯特草原的历史;第二大事件是明朝中叶科尔沁部从大兴安岭之阴移牧松嫩平原的历史;第三大事件是嫩可沁杜尔伯特始祖部爱那嘎分牧嫩江中下游左岸,融合朵儿边部,建立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第四大事件是清朝在这里建立杜尔伯特旗;第五大事件是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而地名也在历史洪流中形成着、变化着,或者消失着,记载并研究这些地名,便反映着杜尔伯特千年历史风貌。

书中还详细记叙了,在此期间的杜尔伯特界域演变和与地域名称由来有关的历史人物、事件。

记者:历经数十年,集野外调查、学术研究为一体,依据本书研究成果,请您总结一下杜尔伯特地名形成特点?

包玉林:杜尔伯特地区由于水系富饶,草原辽阔,亘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存有夹沟、钓鱼台、大山等新旧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古人类遗址。从先秦至汉唐以降,有史籍记载的就有东胡、索离、夫余、豆莫娄、鲜卑、室韦、乌洛侯等部落在此游牧或定居,至辽金两代又有涅剌拿古、契丹、女真等部族在此生活,杜尔伯特蒙古语地名中,留有他们的斑斑痕迹。

比如,据有关学者研究,杜尔伯特县腰新乡兴隆村附近的兴隆古城,曾是嫩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的驻地,史称奥巴古城,也是努尔哈赤和奥巴举行第一次满蒙联盟仪式的地方。这个对明末清初的中国历史走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城,蒙古语名叫很吉日格。很吉日格古城之名,就是古蒙古语,带有鲜卑语的痕迹。

另外,朵儿边部驻牧此地时,臣服金国,后来的嫩科尔沁部又与后金国结下政治、军事联盟,人员与文化交流频繁而历史漫长,地名中应还有一些女真——满语的印迹。

比如,本地蒙古人称仓房为“哈申格勒”。有学者研究,“哈申”是满语仓子之意,“格勒”是蒙古语房子之意。“哈申格勒”是带有满语影响的蒙古语,或者说是满蒙混合语。

此外,此地的村屯、水域、山丘、草原等地名,都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清末以前的地名,绝大多数是蒙古语,而且都与畜牧渔猎经济相关。

其中,像早期的杜尔伯特蒙古人,生产方式为游牧经济,因此,许多蒙古语地名,来自游牧生活;此地水域辽阔,自商周、秦汉,尤其在辽金时期渔猎经济较比发达,因而反映渔猎生活的地名很多;另外有许多以自然地理状况命名的地名,表现着此地地形地貌的壮观和美丽的草原湿地风光。

与游牧经济相关的地名很多,如敖林西伯乡的名称。“西伯”,是牧人在野甸子的高坡处挖一圈壕沟或用木栏建成的圈牲畜的营子。敖林西伯,就是建在高岗子上的放牧营子。杜尔伯特这种叫西伯的地名很多。后来,冬夏迁牧的营地“西伯”,慢慢变成了驻牧地,叫阿寅勒,农耕经济引进后,村落叫作“艾勒”,都是由游牧生产生活演变而来。

与渔猎经济有关的地名也很多。如苏布德套卜,是放养珍珠的窝棚;哈喇乌苏屯,是有清澈的河流村子;乌兰诺尔,是红色的湖;五大哈哈屯,原蒙古语名叫“乌达哈嘎”,是长满柳树的胡泊之意。与地形地貌相关的地名也不少,如乌古墩屯,是建在山脚下的村落;苏布日格,是有塔的村落;额勒森西伯,是沙地上的营子。

中华民国以后,随着蒙地招垦和大批汉族移民的涌入,新建村屯地名中,显现出汉族语言和农耕文化的特点。

地名:大地的符号,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翻开《杜尔伯特地名研究》,可见书中还附有杜尔伯特历史沿革的几十份古今地图和近现代图表,这些图表标示了杜尔伯特旗时期不同历史阶段行政管辖区域的演变,也反映了地名变化情况。

为了方便阅读,全书在记录和释义方法上,采取以汉文记录为主,蒙古语文、汉语文相互标注的方式呈现。为更准确地反映蒙古语地名的音与义,书中对蒙古语地名用汉文记录的同时,还用蒙古文标示,并附以国际音标。

包玉林说:“地名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先人对生活寄予理想,对家乡深切热爱;感受到前辈对历史沿革的尊重、对民族祖先的眷恋、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也从地名文化的内涵里,由衷地叹服世居者、移居者表现在地名文化创意中的开拓精神与和谐美德。”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地名,大地的符号,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凝聚着这方水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