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立波

拿破仑·波拿巴,十九世纪法国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其一生的军事生涯可谓纵纵横捭阖,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强烈的个人光辉和悲剧色彩。其将个人的能量、决心、意志发挥到了极致,屡次创造战争奇迹,建立赫赫战果,同时又经历重大挫折和失败,但都是百折不回,这种战斗到底的精神令让强大而众多的对手感到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一生活动发展过程的基本轮廓是这样的:1789年七月十四日,法国人民攻打巴士底狱这一封建统治象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当时,拿破仑是法国军队中的一名二十岁的少尉。1793年,雅各宾派专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最高峰。同年,第一次反法联盟组成,二十四岁的拿破仑在法军收复土伦战役中初露锋芒,因功晋升为炮兵少将。一年后发生热月政变,成立督政府。转年,拿破仑炮轰暴乱的王党,被任命为后方武装部队司令。1796年,拿破仑挥师攻入意大利,奇兵致胜。

拿破仑的战略

1798年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转年后“雾月政变”,拿破仑任第一执政。到1804年时,三十五岁的拿破仑称帝,此后他接连对欧洲众多国家发动战争,击溃两次反法联盟。1806年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1809年第五次反法联盟组成。1810年,拿破仑帝国到达极盛时代。随即法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加之1812入侵俄国失败,第六次反法同盟将拿破仑打败,由此让四十五岁的法皇拿破仑第一次退位。

拿破仑雄心勃勃的个性让他成了一个好斗的狮子,一生崇拜武力,其人生具有两重性。

清末民初,有两个外国历史人物在中国和知识界享有特殊盛誉,一个是美国的华盛顿,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法国拿破仑。显然把华盛顿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当作解国危于倒悬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破仑

尤其对于拿破仑,当时在清朝的一个科举考题还闹出笑话。尽管大清的知识分子对拿破仑相当崇拜,但是这也属于“局部狂热”,相对来讲,清朝人对外国人物基本上还是很陌生。有一个啼笑皆非的片段。清代科举时为了迎合中外历史的内容,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用了进去,粗略知道他与项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勇猛战将,便出了一道中外人物比较的试题:《项羽拿破轮论》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的答案非常有趣,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到:“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真实再现了“关公战秦琼”的科举考试版本。尽管是个笑话试题,但是对成败“自修齐政”的考量还是相当准确的。

清代科举

拿破仑未满10岁就进入军校,在其《略记——我的经历》书中写道:“我于十六岁又十五天是当上了军官。”验证了他奋斗的理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他一生征战纵横欧洲,几度打遍天下无敌手,是真正的战争天才。甚至在他生命弥留之际,海上突然刮起大风,拔木震屋,他说:“此甚似我临阵杀敌时!”【1】他死时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法兰西……军队……先锋。”

这个男人虽然一生在不断争议和斗争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是罕见的世界级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既继承、稳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也公然践踏了大革命的旗帜;他既给欧洲乃至世界送去了革命的福音,也以霸权主义的铁蹄蹂躏了其他民族,至少从表象看,拿破仑身上存在着两个方面,他扮演了两种角儿,他是耶稣基督,也是魔鬼撒旦。

马背上的拿破仑的战绩一时天下无敌,虽然兵力经常处于劣势,绝大多数都能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却因此逐步膨胀,导致逐步走向失败。

“我原想建立欧罗巴合众国”,这是拿破仑雄伟的野心,甚至他将自己的事业也进行了安排“我儿子必须继承我到处成功的事业,即用牢不可破的联邦关系来团结欧洲”。因为这次的失败,拿破仑自己就将美梦打破。

拿破仑加冕

拿破仑的一生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一共指挥大小50多个战役,这个数次大大超过了此前西方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军事统帅。拿破仑在20年间,曾指挥法国军队几乎同整个欧洲的军队作战。虽然在兵力上出处于劣势,但绝大多数的战役中都能反败为胜。从其指挥艺术上来讲,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到1803年,比利时、尼斯、萨福伊、皮埃蒙特(今意大利)也成为法国的一部分,1808年,拿破仑获得了罗马;翌年,拿破仑又攫取属于德意志土地的威斯特伐利亚和曾经繁盛一时的汉莎同盟诸城。此时的法国已经从108个行省,拥有3300万人口膨胀到130个行省,共计4400万人口,俨然成了泱泱新兴帝国。拿破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与他的正确军事指挥有着重大关系,其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是其最大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形势图

集中优势兵力,对军事统帅来说似乎是个常识,但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集中优势兵力,并且能够大败强敌,却不是一般统帅能够办到的。拿破仑指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堪称经典之作,当时法军有7.3万人,俄国和奥地利联军有9万人。拿破仑以1万法军吸引俄国4万人,集中6万人攻击5万联军,结果大胜,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可谓西方般活灵活现的“田忌赛马”。“拿破仑的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2】

在入侵俄罗斯时,第一阶段1812年6月到9月,是法军进攻,俄军败退,知道俄罗斯沦陷;第二阶段1812年10月到12月是法军退出俄罗斯,俄军开始反攻,到法军被彻底击败,退出俄国为止。“以两个阶段宣告完结,例如法俄战争,拿破仑从进攻到退却,俄国从退却到反攻,双方都有两个阶段。”【3】原先占有时的一方之所以会从进攻转向防御,原因是“占地越多,危险也越大,如拿破仑,如马其顿王亚历山大”。【4】拿破仑的巨大成功将他逐渐引向失败,源于他不断的开拓,丧失了此前的谨慎与理性。这种膨胀是因其不断胜利造成的。

战场上的拿破仑

早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取得辉煌胜利之后,当时还没有登上法国最高统治地位的拿破仑就提出了这一战略思想。他认为,法国应该是“欧洲的仲裁者”,“对欧洲局势举足轻重,即以“我们的意志来左右局势”。【5】他不仅认为法国应该称霸欧洲,而且还得称霸全世界。他说:“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来自东方的。”在大帝国崩溃前夕,拿破仑回顾自己曾走的道路时,还直言不讳甚至颇为遗憾地承认:“我希望法国统治全世界。”【6】并且拿破仑确实将这些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推进,他先是远征埃及,目的是切断用过通往印度的通道,扼杀英国对东方的贸易。第二个计划是入侵英国本土,并在1803年时,拿破仑就打算七月间横渡英吉利海峡。拿破仑说:“我只需三个雾天就会成为伦敦、英国过会和英格兰银行的主人。”【7】

拿破仑远征俄国

但是这个方案很快遭到挫折,原因是法国的海军遭到英国的阻击,奥地利的军队也从东面发动进攻拿破仑不得不集中精力对奥作战。拿破仑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对英国实施大陆封锁,企图通过严禁英国商品进入时常,窒息英国经济,但实施起来效果并不明显。拿破仑虽然没能实现摧毁英国进而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他先后击溃了英国组织的四次反法联盟,确立了欧洲大陆的霸权,由此逐步导致侵略俄国失败。

莱比锡会战,拿破仑不败的神话被彻底打破,退位后被流放厄尔巴岛,从此彻底走向衰弱。

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依然保留“皇帝”称号,领土仅限于厄尔巴岛。

拿破仑被流放

拿破仑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战局的连锁反应导致了最终战败结局。从根本角度来讲,拿破仑的疯狂掠夺已经严重违背人类道德,是一股逆流,是不得人心的。从战略来讲,拿破仑征讨沙俄的挫败由此坚定了反法联盟的信心。虽然1810年,他曾得意忘形地高喊:“再过三年,我就要成为全世界的主人,现在只剩下一个俄国,不过我一定要击败它。”【8】然而当他派出50万大军侵犯俄罗斯,直逼莫斯科,结果遭到了惨败,成为拿破仑政治生命的“决定点”,其帝国由胜而衰,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导致了莱比锡的惨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莱比锡战役

拿破仑的帝国对外战争,从根本上说,完全是为了夺取世界霸权,他对被奴役、被侵略的各国人民实行军事进攻、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结果只能引起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从而产生了“反对拿破仑帝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列宁语)但是,必须指出,不光信仰武力外,更擅长的军事艺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恩格斯说:“由拿破仑发展最完善地步的新的作战方法,比旧的方法优越的多”,“以致现代的将军们一般地不仅不能胜过他,而且只能试图在自己最光辉和最成功的作战中抄袭他。”对于他的士兵来说,拿破仑是一位如同慈父的领袖,他甚至说:“我总是准备为我的士兵做为我自己亲生儿子所能做的事情。”这些或多或少解释了拿破仑军队战斗力一直强悍的原因。尽管在失败后被流放,却为他日后依旧不甘心的“百日王朝”埋下伏笔,遗憾的是,他不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相反。

注释:

【1】《论拿破仑的军事天才》

【2】《论拿破仑》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3】《文件选集》第11卷,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57页。

【4】《解放日报》1941年10月31日。

【5】罗斯《拿破仑一世传》上册,第185、183、313页。

【6】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下卷,第169页、288页。

【7】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第二卷。

【8】塔尔列:《拿破仑传》,第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