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国臣僚下发诏令,以皇后武则天摄政,代替其处理国政,由此导致日后武则天称帝。作为历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为何要舍弃儿子,却进一步扶持武则天?从此“上每视事,则后锤炼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1】由此开启了武则当政的初级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画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窝囊废?如果不是为何昭令武则天摄国政?武则天问题上绕不开的李治到底是怎样帝王?

近代史学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对其个人对整个唐代影响做透明处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权威。然而,历史是真实情况是复杂的,蕴藏在诸多方面。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则天能够摄政到称帝,必须对唐高宗个人有着清晰的了解。

作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为何成为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中被后来确认为太子的?长孙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李成泰“好声色,慢游无度”,又腿脚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欢他。四子李泰善文词,并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欢他,曾“面许立为太子”【3】于是李泰开始加紧夺嫡,由此引发和其兄李承乾的斗争,以至于“各树朋党”。

唐高宗李治画像

贞观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谋反”罪被废为庶人,亲自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李世民最后认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连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为太子,则“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作为父亲的李世民,从能够保全所有儿子活下来的角度,最终选择了性情温和的李治为太子。“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选择李治为皇太子是经过全盘考虑作出的慎重决定。此后,李世民花费大量精力对李治进行训练执政能力,以此加强李治的个人能力。“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5】甚至李世民亲身教授治国经验。如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并对他说:“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并严肃告诫李治:“成迟败速也,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登基之后,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临朝,而李治每天都临朝。他说:“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7】由于过度勤政,群臣觉得并无必要,“宰相奏天下无虞,请隔日视事。”此外,李治虚心纳谏,勤于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说:“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此后大量召见地方官员“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从繁荣走向繁荣“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处事强势果断。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吴王和高阳公主即驸马房遗爱和驸马都尉薛万彻等人结成朋党企图谋取帝位,李治发现后立刻命宰相长孙无忌追查,最后将房遗爱、薛万彻处死,令其弟和高阳公主自尽。可见在处理重大危机事务,李治相当强势铁腕。此外,李治全面将李世民的政策进行延伸和发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国力持续强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对外解决了西突厥后,“自是北边无寇三十余年”。

李治统治时期的盛唐最大疆域

此后他开始对高句丽用兵,启动了“一场北线主攻,南线策应,动用近50万兵力的多国联合大会战”,公元688年,李治的军队最终攻破了高句丽都城,完成了从隋文帝、隋炀帝和李世民70年间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大唐最大疆域版图在李治手上得以实现。种种迹象表明,李治不仅不是懦弱之主,而是大有为之君。

唐高宗为什么非要以武则天摄国政?只因不想做太上皇,重复祖父李渊的悲剧路线。

永徽六年(655),李治不顾老臣们的反对,坚决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对此,宰相褚遂良反对,认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9】同时明确提出武则天不配立为皇后,除了她出身寒微,又“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对皇帝本人也不光彩。”“万世之后,谓陛下为如何?”褚遂良又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如果非要把王皇后换掉,天下名门女人有的是,“何必武氏?”见到李治态度坚决,老丞相竟叩头流血。李治大怒,命令牵出,长孙无忌劝说后,才未对其加刑。第二天李治征求李勣意见,回复说:“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作答。

长孙无忌

于是“乃立昭仪为皇后”,并将宰相褚遂良贬谪潭州都督,同时说明了唐高宗是一位不受任何集团控制的有权有势的皇帝。这年的十一月,李治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由此出现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此后全面开启武则天时代,而李治彻底变成傀儡。或者按照《新唐书》的书法“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预国政。后既专宠与政,乃数上书言天下利害,务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其实李治叫武则天处理政务,全是出于本人意愿。由于武则天“处事皆称旨”,说明二人的政治见解一致。《旧唐书》相对于《新唐书》对于相关事件记录显然更具有权威。武则天虽已参政,但有关重大事件,仍由李治亲自处理。从显庆五年以后,武则天作为皇后,在受李治委托处理政事时,与其同样具有权势,但这只是李治授予的。

其中表面原因是高宗身体确实出现严重病症,“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他在政治上需要可靠而得力的助手,在感情上需要安慰,武则天多谋善断,正合于高宗需要。”【10】高宗总揽大局是实际情况,而武则天最多是其“贤内助”,但如果认为他由此大权旁落则大错特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影视画面

如在武则天“摄政”后,李治听说宰相张文瓘卧病在家,朝廷每有大事,李治问诸宰臣说:“与文瓘议未?”回答说还没,则立即叫他们去共同商量。如果已经见面商议了,则批准同意。【11】这些都说明朝廷大权由高宗亲自掌握,武则天则是代替他处置的一双手而已。甚至在李治临死前还在处理国政,他去世前四天,准备亲自登天门楼,宣布赦书,因气逆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于殿前宣读。礼毕,李治问侍臣:“民庶喜否?“答:”百姓蒙赦,无不感悦。“高宗说:”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邸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当晚,病逝于洛阳宫真观点,享年56岁。【12】以上史实说明,麟德元年以后所谓的”二圣“格局,既不是武则天专权,也不是”二圣“共同决策,而是高宗李治亲自掌握涉外事宜和重大内政。武则天受高宗委托,才有处理部分政务权力。

李治陵寝

从根本上来说,唐高宗李治选择武则天代理处置政务,是避免儿子在其生前将皇位夺走,李治深谙做“太上皇“的滋味不好受,其祖父就是活生生的事例。将武则天推到前台,一旦自己身体康复,依旧可以走上台前,这是李治对权力最大把控的设计。李治在位34年,不是懦弱,相反是希望通过武则天,实现自己康复后再度亲政的强势布局。除了身体虚弱外,大部分将精力都放在治国上。在学识方面,他颇有修养,除了勤奋好学,长于书法,甚至在在某些方面比李世民还要”英明“。贞观末年,李世民迷恋丹药,希翼长生,为此有许多自称长生之术的前来,李世民“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到了李治即位后,又有这样的人前来,李治当即斥责说:“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敝生民,卒无所称,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这样的小事却说明李治绝非昏庸糊涂之人。

武则天为何一步步实现称帝?除了李治早期对其历练,膨胀野心外,个人手腕绝对是关键。

权力如同鸦片,一旦粘上就很难放下。对于女人武则天来讲,这种对权力上瘾的感觉体会更为深刻。尽管只是唐高宗处理政务的一双手,但却靠着精明能干,不断地增强了处理政务的能力和掌控局势的办法,想必这也出乎李治的预料。而当李治去世后,大权自然被武则天一步步掌握。他的儿子中宗继位后,完全是个傀儡,仅仅两个月的宝座还没坐热就被武则天废除,另立睿宗,由此开始了武则天的“临朝称制”。

武则天出行

武则天最被后世肯定的是,其治国理政的水平。在她统治的五十年里,武朝人口比李世民期间增长近一倍,五十年间不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是考验政治水平的硬杠。经济繁荣,版图扩大到波斯湾一带。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包括后来开元盛世的宰相们均是武则天一朝培养起来的。其次,武则天在取唐代之后在当时就引起了激烈反对,尤其是李敬业起兵,颇具号召力的大文人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一发布,天下震动,一时广为传播。骆宾王骂她“秽乱春宫”,是“掩袖工谗的奸佞小人,”包藏祸心的“杀人恶魔”,“窥窃神器”的王洋大盗【13】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远近百姓对于这位女皇是持欢迎态度的,甚至认为她是顺天应人的明君,在洛阳树立巨大的“天枢”,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14】

武朝时期壁画

在她去世后,唐中宗给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国子司业官员撰文评价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忘躯济厄”等等,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勋”。【15】总体来看,在此之后的整个唐朝对武则天是持肯定态度的。宋太祖赵匡胤曾对历代君主治乱专门进行过讨论,在涉及到武则天时,他说:“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澜,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可见在当时,武则天的口碑还是很不错,评价也非常高。北宋以后,武则天的名声开始被全面否定,“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16】而他们不满武则天当皇帝,也将这种“罪魁”移到唐高宗李治身上,责备他不该立武则天为皇后,让其参政,“而流毒于天下, 贻祸邦家。”由此,李治在历史上就多了一个“昏懦”的罪名,按照他们的理由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皇帝,怎么能让女人篡位呢?因此武则天的摄政和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注释:

【1】《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0页。

【4】《旧唐书》太宗诸子传。

【5】《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

【6】《资治通鉴》卷198。

【7】《唐会要》卷24。

【8】《资治通鉴》卷199。

【9】《旧唐书》褚遂良传。

【10】《论二圣格局》王炎平著

【11】《旧唐书》卷85卷85《张文瓘传》。

【12】《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

【13】《骆临海集》卷10《戴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14】《新唐书》卷76、《通鉴》卷205、《全唐文》卷209。

【15】《全唐文》卷220。

【16】《新唐书》则天皇后传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