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推行“禁烟”运动。

1839年3月在广州官吏的紧密配合下林则徐成功挫败了英国鸦片贩子的阴谋并查获鸦片273万余斤!

1839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在广东东莞的虎门海滩上将查获的二百万斤鸦片当众销毁,翌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新闻震惊中外。

“虎门销烟”令无数国人为之一振,道光皇帝更是称之为“大快人心之事!”,但英国人却将“虎门销烟”视为清朝政府对大英帝国的挑衅!

虎门销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40年英国以此为借口向清朝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此打响!而林则徐被后人称之为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1856年,同样是面对英国人的威逼利诱,同样身为封疆大吏的叶名琛摆出了和当年林则徐同样强硬的态度,其结果同样是导致了两国开战进而丧权辱国,但林则徐的结局是封侯拜相、青史留名。

而叶名琛的结局则是成为笼中玩物供人观赏,最后还被世人以“六不总督”的臭名盖棺定论。

为什么同样的态度同样的结果,林则徐和叶名琛的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作为一个宁可饿死也不食他国之粟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当年真的如同史书中写的那般软弱无能吗?

林则徐

“不守、不战”?实乃“巧妇无米”

清末外交人士薛福成在其书写的《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中对叶名琛有过这样一段评价: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

其中的“不守、不战”是他叶名琛面对英法联军的进攻不积极阻击反而将广州城拱手相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叶名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07年叶名琛出生于湖北汉阳,早年叶家祖辈曾靠药业致富,后辈人则由商入仕进而使得叶家成为了汉阳当地的名门望族,出身名门的叶名琛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到18岁便考上了“贡生”,28岁便考中了进士并进入翰林院出任编修。

道光十八年,当了三年编修叶名琛离开京城出任山西兴安县知府(从四品),此后以后叶名琛在官场平步青云先后出任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等要职。

道光二十八年,叶名琛被朝廷委任为广东巡抚成为二品大员,但仅仅五年之后他便再升一级出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至此叶名琛终于成为了大清王朝实打实的一品大员,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他还不到45岁。

叶名琛

从一县知府到两广总督,这条“从四品”到“正一品”的晋升之路在平常人眼中是何等的高不可攀,而叶名琛仅仅只用了十五年便做到了常人一辈子都难以为之的事,如果说这样一个人是无能之辈我想那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一艘名为“亚罗”号的商船内抓捕了2名中国海盗以及10名有嫌疑的水手。

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以“中国军人无权在英国商船内抓人”为由要求当局释放嫌犯并就“扯下英国国旗一事”向领事馆公开道歉。

面对英国人的无理要求,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毫不退让、据理力争,他向英方表明:“亚罗号是中国的船只,其港英执照是原船主花费千两洋银所购,并且船上当时并未悬挂英国国旗,所以侮辱国旗之事也是无稽之谈”。

但巴夏礼丝毫没有理会叶名琛的言论,仍然向广州方面施压,最后为了稳定时局叶名琛只好选择妥协将12名嫌犯释放,但叶名琛态度极其坚决,并未向英国领事管公开道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叶名琛的固执己见让英国人仿佛受到了“奇耻大辱”,他们拒绝了人员的交接。1856年10月23日英国军舰炮轰了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打响!

面对英国人的入侵叶名琛第一时间进行了群众动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在城内张贴告示:“英夷攻扰省城,伤害兵民,罪大恶极……但凡见上岸与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准其格杀勿论, 仍准按名赏三十大元。”

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减少英国炮火对我军的伤害,叶名琛曾派出火筏向英国军舰进行火攻,甚至还曾派遣装满炸药的船只趁着夜色偷袭正在岸边休息的英军。

1857年11月15日叶名琛命令中国水师趁着海雾弥漫之际炮击英军军舰队长达20分钟,叶名琛甚至还曾派出“特务”潜入英国领事馆,在英国人的食物中投入砒霜。

如此这般费尽心机地与英国人周旋,说他叶名琛“不战”实在是有失公允。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12日,英军炮舰驶入珠江口,炮口直指广州城,5600多名荷枪实弹的英法联军兵临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叶名琛手中能打的“牌”少之又少。

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之际,广州城内的可用之兵仅有残余的团练、乡勇等组成的一万名杂牌部队。

因为广州要支持朝廷在浙江一带的平叛,所以广州城内的大部分精锐部队以及大部分的钱粮都送往了浙江。此时坐镇广州的叶名琛眼下之局面可谓是“无险可守、无兵可调、无钱可用”。

按常理来说一万多人对四千多人,最起码叶名琛的部队还有人数上的优势,可是需要清楚的是,在当时的清军部队中,大部分官兵用的还都是冷冰器,而我们的对手却是人手一把来复枪、拥有远程炮火掩护的现代化部队。

英法联军

冷兵器对阵热兵器,即便人数是敌人的三倍有余,可清军仍然像羔羊一般被英法联军屠戮殆尽,一场以绵羊对抗群狼的攻守战,没有哪座城池能称得上是“固若金汤”,所以说他叶名琛“不战”其实并不准确。

根据史实来看叶名琛不是“不战”而是“战败”,只不过这种战败的速度太过迅速以至于人们都认为是他叶名琛将广州城拱手相让的。其实面对当时的局面,叶名琛只不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罢了。

英法联军

“六不总督”实为“替罪羔羊”

广州城破,大势已去,可叶名琛却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1859年1月5日,他特意穿上了朝廷钦赐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待英国人的到来。

叶名琛被俘之后他的处置问题难坏英国人,如果将他留在广州,那么以他曾为两广总督的身份,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一旦这样那么英国人占领广州的事务将会愈发困难;如果把他送去新加坡呢?

显然也不可行,因为在当时的新加坡居住的人大部分还是中国人。

英法联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经过英国人的深思熟虑,他们决定将叶名琛送往印度。后有流言传出,在印度英国人将叶名琛关在了以玻璃制作的牢笼之中,以“展览”的方式羞辱位来自于中国的“一品大员”。

英国人本想用这种办法将叶名琛的名声搞臭。让叶名琛的势力不会再横生枝节,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这种做法反而便宜了中国的统治阶级。

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的统治者们听到了叶名琛被展览一事,索性将广州沦陷、继而北京沦陷的大锅一股脑地扣在了叶名琛的头上,就这样在众多势力推波助澜之下,叶名琛无能、愚蠢的丑陋形象渐渐的深入人心,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叶名琛作为清朝的官员,他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广州城沦陷在即之际也没有选择逃跑。而反观他的老板咸丰皇帝,却在英法联军抵达北京之前就以“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为由连夜逃出了京城。

叶名琛作为俘虏期间坚决不吃他国之粟,只吃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自己带的食物吃完他便从此绝食不进一米,曾有人多次给他递过食物,而叶名琛却说:

“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既然所带之食已经吃完,哪还有颜面吃外国的东西!”

咸丰皇帝

身为臣子的叶名琛宁可挨饿也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而反观他的主子咸丰皇帝,却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惜签下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英国公使额尔金的随行秘书俄理范目睹了叶名琛的悲剧后发出了阵阵感叹。

他们说 :“清朝政府把它的高级官员们都置于一个两难的处境之中,这些统治者们用威逼强迫他们接受一个绝对无法成功的职务,毫无疑问,清朝政府经常将一个官员作为替罪羊,最后以无能这样牵强的借口让他们作出牺牲。”

显然叶名琛无疑就是他口中所说的“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