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越来越多的量化私募规模突破百亿,引起市场关注。相比公募,量化私募的交易模式更灵活,技术更领先,激励机制更有吸引力。不过,量化私募“马太效应”凸显,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除了此前新晋百亿的因诺资产、黑翼资产、千象资产外,又有世纪前沿资产管理规模突破百亿,成为第20家百亿私募。

01

量化百亿私募扩容突破20家

量化私募在今年迎来高速发展,除了量化规模站上万亿元关口,百亿量化私募数量更是频频刷新纪录,私募量化行业再传佳音!百亿量化私募阵营又添新成员,这一次是世纪前沿资产,一家来自深圳的量化对冲基金公司,公司名称也代表了其专注的方向——“探 索量化投资的前沿”。截至9月初数据,国内百亿量化私募公司已经突破20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可见近几年投资者对于量化投资的青睐。

从百亿量化私募的地区分布来看,上海足足有鸣石投资、佳期投资、启林投资、衍复投资、明汯投资、金锝资产、黑翼资产、千象资产、呈瑞投资等11家百亿量化私募,数量占比超过一半,为55%。深圳与北京的百亿量化私募打成平手,均为3家,深圳百亿量化私募分别为世纪前沿资产、诚奇资产、进化论资产。

另从百亿量化私募的成立时间来看,呈瑞投资与鸣石投资均成立于2010年,是百亿量化私募中资历“最老”的公司,高亢成立的衍复投资成立于2019年,是“最年轻”的百亿量化私募。

此次新晋百亿量化私募的世纪前沿资产成立于2015年8月,公司创始人吴敌与陈家馨是香港中文大学同学,拥有境内外10年期货与股票超高频量化经验,2018年涉足股票低频策略,和原有高频系统结合,在2019年后开始实盘交易。

02

量化私募发展史

2010年4月16日,随着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标的——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正式上市,国内的量化私募开始崭露头角。不到十年时间,国内量化私募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经历了一个从量化1.0时代、2.0时代再到3.0时代的伟大跨越。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10340亿元,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并在同时期证券私募行业4.87万亿元总规模的占比攀升到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这承载了投资人“1万亿的认可”,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蓬勃发展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1万亿也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新起点。

量化私募基金规模的突飞猛进反映出量化私募产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的青睐。

03

量化私募的三大优势

最近几年的公开业绩显示,专业做量化的私募,获取超额收益率的能力确实比公募更突出。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量化私募的优势主要在三大方面:

首先是交易模式更灵活。公募量化有很多交易上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获利空间。在交易限制多的情况下,公募由于资金盘子较大,所以就交易速度而言,私募更有优势。公募量化常常在交易上无法做得到纯自动化交易,还要依托于人工下单,这就使得公募量化无法赚到交易的钱。另一方面,公募的风控要求比较严格,会有不少股票被排除在可购买的股票名单之外,以及公募交易本身会有更长的合规流程。因此,公募量化常常使用换手较低的策略,也难以赚到短期交易的钱。

其次,技术更领先,策略更丰富。公募在衍生品、反向交易等环节约束多,无法实现高频交易。公募量化普遍呈现出低频的特征,以基本面为主,而私募量化更加灵活,从高频到T+0再到中低频,都有覆盖。目前国内市场甚至没有达到弱势有效,还是偏向于无效市场,公募做投资还是基于基本面因子,而私募量化基于技术面的手段会多一些,在无效市场的环境下,价值因子可能会短期失效,所以会出现基本面跑输技术面的情况。

第三是激励机制不同,人才流向私募。私募基金可以灵活地设定业绩报酬提取比例和提取方式,基金收益表现和公司收入正相关,这对优秀量化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公募现有的待遇机制很难留住优秀的量化人才,很多优秀的投资经理最终都会选择“奔私”。

此外,压力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业内分析,单一投资人委托资金体量的差异,决定了投资人对于私募的选择更加审慎,对于收益的预期也更高,这就要求私募管理人能够长期提供具备竞争力的业绩表现,这是来自投资人的预期的压力。

相对于公募而言,私募基金经理的压力更大,对于高收益的要求更为严苛,所以也更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实现超额收益。私募的生存压力比公募更大,私募品牌效应弱于公募,公募能拿到更优质的资金,私募需要靠业绩来存活,生存压力大。

04

量化私募“马太效应”凸显

头部量化私募经历了多轮的技术和策略的迭代,优势比较明显,未来量化策略还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化,量化私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将日益凸显。中小私募主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资金端,二是资产端。对于资金端而言,部分小型私募由于未能跑出超额收益或募资困难等原因,导致无资金来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的投入;资产端就是策略的有效性,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健的收益,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大规模私募具备更丰厚的资金优势和规模效应,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进而提高其资产管理能力。国内私募行业出现类似海外超大规模私募的契机,可能就出现在国内大资管行业向净值化、科技化演进的过程中,将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量化投资行业进入的门槛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规模化的管理和品牌效应都在快速的形成,不少投资人对于头部机构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更愿意将资金托付,这种“马太效应”会加速拉大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在管理规模上的差距。小而美的量化机构在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资金会快速涌入,人才、技术、策略迭代都将面临挑战。

不过,虽然头部量化私募占据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任何策略都有适用与不适周期,好的业绩都是靠精耕细作才能做出来的。因此,头部量化私募必须在软硬件、人才等方面舍得投入,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投研、运营、风控、市场服务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大纰漏,才能长久保持领先的行业地位。

05

知名量化私募主动控规模

受震荡行情影响,私募基金发行冰火两重天,有高毅资产、灵均投资、九坤投资等头部私募年内新发基金超300只,也有不少私募困顿于资金募集。虽然今年以来量化私募颇受资金追捧,也有不少量化私募通过“封盘”将增量资金拒之门外。

近期新晋百亿量化私募的金戈量锐发布封盘计划,为保护现有投资者利益,维持策略容量的稳定性和业绩的一致性,以及应对未来各种市场行情,公司投委会研究决定,自今年9月1日起暂停旗下部分基金的申购,开启资金额度管理,根据市场条件与策略情况控制产品管理规模。

启林投资在今年1月份管理规模突破百亿之后,就宣布暂停了部分市场中性产品的募集申购。近期,启林投资再次发布公告称,截至今年7月30日,管理规模已达200亿(包含指数增强策略、市场中性策略、CTA策略)。为保障既有投资者的利益以及公司更长远的发展,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主动控制规模增长速度。

启林投资表示,从8月16日起,公司暂停市场中性策略产品的发行和募集(包含已经发行的老产品),存续产品的赎回业务不受影响。同时,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现在暂缓募集速度,有计划的、有节奏的稳步提升规模。

新锐量化私募星阔投资也公告称,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长远审慎考虑,公司决定阶段性地有序调节规模增长速度。除在途资金外,将暂缓近期500指增和市场中性策略产品的资金募集,但公司也表示,1000指增、300指增、全市场选股及创业板指增等策略产品线不受影响。

对于为何是中性产品与500增强产品率先封盘,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市场中性策略和指数增强相比,一定是后者更划算、收益更高,因为中性策略还要减去股指期货的贴水,指增则是阿尔法加贝塔,因此当容量有困难时,私募第一步想的肯定是暂停中性策略。另一方面如果暂缓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产品,说明整体容量有压力,投研体量和规模体量产生了矛盾。

“今年小市值的贝塔好,500指数表现好,几个指数的超额都很高,封盘500指增产品,估计是投研团队有压力,一般二三百亿以上都会进入压力期,很看策略的深度和丰富性。部分私募是中频加上一些高频,如果要保持现有的策略水平,可能不太够。未来要看策略提升。”

对于公司规模突破百亿之后是否会有规模压力,世纪前沿资产则表示,目前公司策略的主要来源是长周期Alpha(预测周期3天及以上),贡献了目前超额收益的70%以上。这部分的容量上限非常高,测算500亿以内不会有可见影响。

在此基础上公司还会用既有的高频优势来减少策略的执行成本,降低策略规模对实盘表现的影响。在规模低于200亿时,高频部分还可以用于增加一些日内交易,进一步贡献一些超额。世纪前沿资产认为,200亿交易规模内是公司客户的红利期。

以上是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我们致力于服务私募圈,包括但不限于:注册落户全国基金小镇,协办私募基金牌照,产品合规设计备案,监管募集资源对接,基金税务筹划,银行券商私募创投等资源群,欢迎对接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参考阅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