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

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

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时,就想着能够调到一个距离苏辙近一点的地方做官。

当时苏辙得罪了王安石,在1069年被贬谪到了河南府做留守推官。第二年又跑到陈州张方平那儿做了陈州教授。

所以苏轼希望能到陈州附近做官,可惜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这一愿望。这期间,苏轼先后去了杭州和密州,距离弟弟是越来越遥远。心里想念啊!不知不觉又到一年中秋,回想起当年和弟弟一起在家过中秋的日子,可谓是愁绪满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乌台诗案,体现了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感情。

苏轼这个人其实是个十分豁达的人,而且思想也比较活跃。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最初并不是特别反感,当然也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认为王安石过激了。

但是苏辙对王安石变法的条款十分不满,甚至多次上书抨击王安石变法。这可把王安石给气坏了,直接在1069年把苏辙给撵出汴京了。自此苏轼、苏辙兄弟俩天各一方。

从此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也充满了反感,但是没办法啊,王安石有宋神宗撑腰。就算苏轼再有才华,也搞不过一个皇帝加一个宰相吧?

于是苏轼一气之下,也选择外调做官。其实以苏轼的政治才能,只能做个地方官。你让他长期在朝廷里面干,他还真的憋得慌。

此后苏轼就长期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做官,长期没机会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所以他在担任密州知州的时候,才会在中秋节有感而发,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谁也没想到仅仅3年以后,在1079年,苏轼便惹上了一桩要杀头的官司,那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他简单写了一封谢表给皇帝。

可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朝中御史们开始攻讦苏轼的谢表里有讥讽新政的意思。其实当时新政遇到很大麻烦,所以正处于敏感期,宋神宗脑袋别提多大了。苏轼这事儿一出现,立刻成为了宋神宗发泄的对象。

投机分子们看准时机,跑苏轼写过的诗词里寻找各种忤逆的词语,各种弹劾苏轼。好了,变法派非要弄死苏轼,你说这事儿咋整?

这个时候兄弟情就体现出来了,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作为代价,免除苏轼的罪责。结果宋神宗大怒,把苏辙贬谪到了筠州做盐酒税去了,而且规定5年内不准提拔。

好在有苏辙这样的好兄弟,以及一大帮朋友们求情,苏轼才免遭厄运。他被关押了103天,此后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就老实多了。

又过了3年,到了1082年,苏辙特地沿着赣水前往黄州,与自己的哥哥见了一面。距离上次分别,已经过了13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苏辙的崛起,你想象不到他原来是个硬汉。

你想象不到,这件事对苏辙的打击有多大,从此以后他的身体就不是太好了。元丰八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去世了,新上台的宋哲宗年纪小,一切都是老太后高滔滔说了算。

滔滔是个守旧派,打算启用守旧分子,所以司马光顺利成为了宰相。此外被新党打压的苏轼、苏辙兄弟俩,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兄弟俩重逢以后,苏辙发现苏轼倒是老实多了,但是苏辙自己内心的那团火并没有熄灭,他要复仇,要向那些昔日欺负他们兄弟俩的人开炮!

于是苏辙开始写奏折弹劾变法派成员,宰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等人全都被苏辙给弹劾贬谪到了外地。当初支持王安石、后来又出卖王安石的吕惠卿,被苏辙连上三道奏章一撸到底。

过去总是弟弟劝哥哥收敛一点,现在反倒是做哥哥的苏轼,希望自己的弟弟苏辙能低调一点,少惹点事。

这可不是苏轼过去的风格,不过经历过生死的苏轼,这回总算是长大了。苏辙倒是体现出了他愤青的本质,开启了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生涯。

他不光要怼变法派,就连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也多次被苏辙顶撞。对于司马光打算彻底废除新法的做法,苏辙表示强烈反对。为啥?因为新法里有可取之处,而且实行了二十来年了,咋能说废除就废除呢?

这事儿倒也得到了苏轼的支持,原来苏轼也不是个一味守旧的人,他也觉得新法当中,有一部分是可以保留的。

这么做不就得罪司马光了?好在司马光当年就去世了,这哥俩才躲过一劫,而且继续升官。苏轼做到过翰林学士、知制诰,而苏辙更夸张,一路高升,直接做到了副宰相。有这么一个硬汉弟弟罩着,苏轼的日子的确好过多了。

三、再次分离,已经是永别了。

元祐四年,不太喜欢在朝中做官的苏轼,再次申请外出做官,这回他又去了杭州,还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元祐六年,苏轼又调任颍州知州。

期间苏辙也向朝廷申请,希望和哥哥一起出去做官,可惜没有得到批准。毕竟苏辙那种耿直的性格和出色的能力,对高太后来说,更有用处。

自此兄弟俩再次分离,1093年,过了8年好日子的苏轼、苏辙兄弟俩,又要遇到新麻烦了。

因为高滔滔老太后去世了,亲政的宋哲宗,和他老爹宋神宗一样,也是个热衷于变法的皇帝。这下完犊子了,苏辙上书阻止,却被那帮投机分子各种弹劾,最终被贬谪到汝州做知州。

此后他们哥俩就踏上了被贬谪的道路。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彻底去了天涯海角。

1097年,苏辙被贬谪为化州别驾,安置在雷州。谁也想不到,在苏轼被贬谪到儋州的路上,苏辙还能再次与自己的哥哥相遇。

这一年,苏轼61岁,苏辙59岁。分别以后,他们还能再次相见吗?其实兄弟俩心里也没底,只能把无限思念,都寄托在中秋的月亮之上了。

111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苏轼、苏辙两兄弟开始得到平反,逐渐往回调。可惜第二年苏轼就在江苏常州去世了,还没来得及复职,享年65岁。

弟弟苏辙哭成了个泪人,这可真的伤心坏了。本以为可以再见到哥哥一面,谁知道,上次送哥哥去儋州,居然已经成了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苏辙送走了哥哥,也送走了这人世间最后的牵挂。整个元祐时期的名臣队伍中,活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苏辙就是其中一个。

因此新上台的蔡京开始各种打压苏辙,而六十多岁的苏辙,也开始认怂了。他不愿意再争斗,也不愿意随便乱说话了。人到了一定岁数,就开始喜欢闭嘴了。

当时他一天到晚就想着读书写书,顺便再打坐参禅,什么局他都不愿意谈。自从哥哥走后,苏辙就心灰意冷了,他选择做一个闭嘴的人。

一直到74岁时,苏辙才撒手人寰,在这世上孤孤单单呆了11年时间。谁也想不到生前多年未见,死后的苏辙却被后人安葬在了苏轼墓的旁边,兄弟俩终于再次相逢,真可谓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