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深圳国际弦乐大赛公布了儿童组比赛结果,参赛女孩可乐的妈妈却质疑获得一等奖的男孩演奏音调不准,时不时拉出刺耳的声音,而自己的女儿演奏曲目难度比他高,也比他流畅,却只得了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还猜测,因为男孩的指导老师是本次大赛的评委高某,一年学费就要10万块,这中间肯定存在利益交换。

实际上,事情真相并非可乐妈妈所说的那样,由于疫情,可乐妈妈住在国外,只能以视频形式参赛,而获奖男孩是到现场参赛,两种情况不具有可比性,并且可乐妈妈发布的视频里只截取了男孩拉的最差的一小段。

两个孩子都才9岁,拉琴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个可乐妈妈挺“虎”的,为了一项荣誉不惜撕破脸皮,让人不得不关注,这是个什么比赛,含金量很高吗?

据了解,这个比赛已经举行了七届,独奏报名费500,合奏报名费280,每年的一等奖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孩子,二等奖更多,还有三等奖和优秀演奏奖,指导老师还有园丁奖和优秀园丁奖。并且说是国际,参赛的外国孩子也就个位数。

也就是说,参加这个比赛,不管拉成啥样,基本都有奖得,合着就是赚家长报名费呗,为啥还有这么多人参加呢?

毕竟比赛是检验孩子学习水平的有效方式,但一开始,艺术大赛只是部分特长生家长的赛道,后来许多家长为了增加升学考试的竞争砝码,让孩子这也学那也学,就让培训机构和赛事逮住了商机。

这也造成了两个下场,一是权威的培训机构的考试评分,成为优秀公立学校入学的参考指标,二是涌现出了一些山寨的机构,闭着眼赚家长钱。

之前,央媒就曾曝光过山寨“叶圣陶杯”敛财事件。真正的“叶圣陶杯”,全称是“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而山寨版全称叫做“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还忽悠家长给教育培训机构交1.2万到1.5万元,保证他们拿到市级比赛一等奖,为小升初增光添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6年到2020年,4年的时间,这项所谓的全国性赛事总共举办了31届,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被蒙在鼓里,傻乎乎地交了报名费甚至“走后门”。

山寨机构固然罪该万死,但是从可乐妈较真的态度,我们也能看到为啥补习班有市场。一次比赛没有得到好结果,并不能代表什么。两个孩子都是9岁,拉琴的感情、技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质疑,但是要放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下。

这位妈妈培育孩子确实苦心,但是比赛本就有不确定性,奥运冠军也不是永远拿金牌,把荣誉看得太重,就失去了艺术的那种魅力。

这种家长不在少数,虽然现在国家打击了学科类的培训机构,但是对艺术类“网开一面”,提倡美育和全面发展,未来肯定有很多专注艺术特长教育的机构。如果家长都抱着这种荣誉至上的心态,肯定还要卷。

学习一门特长,并不是要争荣誉争先进,而是培养一个人感知美的能力。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次没拿奖还有下次,家长应该放平心态,不过多干预,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支持和鼓励孩子发展,已经足够了。

你觉得教培机构变成公益性质之后,能改变家长焦虑的心态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