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经历生活动荡,和亲人的生离死别,尝过无数辛酸痛楚,纵使经历万般不幸,她依然将自己投入更广大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叶嘉莹先生在人们心中活成了一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时饱读诗书

叶嘉莹,号迦陵,于1924年出生在燕京旧家,祖上是叶赫那拉氏族人,隶属镶黄旗。

祖父是光绪时期壬辰科翻译进士,父亲生于光绪十七年,早年毕业于老北大的英语系。

后在航空署任职,母亲年轻时在一所学校任教,婚后辞去了工作专心照顾管理家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叶嘉莹先生从出生便获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便教她识字读书。她的第一本启蒙书籍是《论语》。伯父一直以来就热爱藏书,使得她从小便生活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

叶嘉莹在访谈中回忆起她的童年也一直在说:“自己打小就喜爱读书,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去读书了。”阅读大量的书籍也为她后来阅读古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岁时,其他同龄孩童还在阅读白话文,而她已经可以作出合乎格律的七言绝句。

从小便培养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叶嘉莹在升入中学后,大量阅读研究古典诗词书籍,这些书籍在无形之中滋养着她的写诗作词的能力。

天资聪颖的叶嘉莹17岁便考上了大学,出于热爱阅读喜欢诗词歌赋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入北京辅仁大学修读中国文学。

更令人感到幸福的是在这所学校里叶嘉莹遇到了对她不论是学术还是人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顾随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万般苦难

叶嘉莹的一生并不顺遂,苦难一次又一次地走向她。

1941年北平沦陷,时局动荡,母亲生病无法得到救治,不久便撒手人寰,她将自己对于母亲离世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化为诗句写下《哭母诗》

从小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她,如今需要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过惯好日子的她,面对如此困难情况,依然选择乐观面对。

她白天在外求学,夜晚在家给弟弟们补衣做饭,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22岁的叶嘉莹经自己最喜欢的中学老师介绍认识了自己丈夫,原本以为是生活甜蜜的开始,却不知苦难悄然向她走来。

叶嘉莹跟着丈夫南下,刚到台湾不久,便有人三番五次造访,最后丈夫被人以多种罪名押送监狱。

受到丈夫牵连的叶嘉莹和刚出生还不会走路的女儿也未能免除牢狱之灾。

丈夫被捕入狱,但不久后,母女却被放出,可这时的叶嘉莹没了给予生活支撑的工作和住处,孤立无援又无助的情绪毫不留情地席卷而来

叶嘉莹实在走投无路,不得已敲开了丈夫姐姐的家门。

姐姐面露难色,只有一间小屋子却挤了一家六口人,实在没有地方收留叶嘉莹母女二人。叶嘉莹表示理解,便询问姐姐是否可以在屋门口休息。

姐姐看母女二人实在可怜,不忍拒绝,于是叶嘉莹和女儿便在门口走廊暂时安顿下来。

姐姐深知母女二人的困难处境,时时留意学校教书工作的信息,后来通过姐姐较熟悉的朋友的介绍到一所学校教书。

这份工作对于艰难处境的叶嘉莹来说好像是一束光亮。

重新回到讲台的她好像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痛苦,她神采飞扬地讲述着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沉浸在自己喜爱的诗歌世界当中。

这份工作不仅给她带来了物质支持还使她的精神世界更加牢固,更加勇敢、有韧性地面对着当下的困境。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女儿已经学会走路,总是咿呀咿呀地跟在身后喊妈妈。

每当夜深人静叶嘉莹总会想起刚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日子,她内心盼望着丈夫能够早日见到丈夫。

一天,叶嘉莹正在走廊给女儿喂饭,透过稀稀疏疏的栏杆,她恍惚间好像看见了那熟悉又陌生的脸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嘉莹以为自己出现幻觉赶忙站起身,看到了沧桑的一个男人,原来不是幻觉,丈夫真的回来了。

三年以来吃过的苦,遭过的罪仿佛全都在眼前,叶嘉莹和丈夫相拥而泣。

她原以为丈夫的归来会给这个单薄的家庭增添些欢声笑语,但从未曾想过,会到如此境地。

邻居时常听到家中男人大声吼叫,碗筷摔打到地上的声音,一开始邻居还会询问发生了什么,后来周围的邻居全都见怪不怪。

叶嘉莹一人默默忍受着丈夫易怒古怪的脾气,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丈夫有什么不顺心,自己便会招致一顿暴打。

即使现实已经十分残酷,但叶嘉莹仍然幻想着有一天丈夫能回到初识那般温文尔雅。

幻想终究在丈夫的一次次冷漠和拳打脚踢中破灭,正当她十月怀胎,满心欢喜地期盼着第二个孩子的降生之时,丈夫却在一次争吵后摔门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叶嘉莹面对丈夫的离去,痛心不已,但是为了两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她如风吹不倒雨打不弯的芦苇一般,在风雨中飘摇但从未倒下。

几十年如一日,叶嘉莹过着忙碌生活,刚开始为了生计,她同时接三份工作,白天在外奔波,晚上安顿好孩子做好家务已是深夜。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女儿从小到大很少生病,两人也都平安健康地长大成人了。

可噩耗再次席卷而来,1976年,前一天大女儿还在婚礼上和母亲有说有笑,第二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叶嘉莹接听之后,她已和女儿阴阳两隔。

她内心十分痛苦,哭到流不出眼泪,52岁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叶嘉莹将自己关在家里数十天。

泪水和内心无尽的悲痛化为饱含着对女儿的爱和思念的行行诗句一连写下了十首《哭女诗》

弘扬诗歌文化

叶嘉莹先生从小受到诗歌文化熏陶,饱读经典诗集。无论是作诗还是讲诗,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受到国际各大高校的邀请她曾到美国,加拿大多地讲授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一直未曾回国。

但她从未忘记大学期间顾随先生的指导,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本心

出于各种原因,在外流浪多时从未忘记回家的叶嘉莹先生,终于在离开故土三十多年后再次踏上这个让她魂牵梦萦的祖国。

叶嘉莹在飞机上感受着祖国的辽阔,飞机降落后,她眼含热泪内心激动地踏上了这片土地。

回国不久的她便希望能够亲自为祖国的花朵讲授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

即使已经步入老年,体力和精力已经不如从前,但是对于诗词和教育的热爱她从未停下讲学的脚步

回国的二十年间她的身影出现在数十所高校,从未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不是在给学生讲学,就是在去讲学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年过六旬的叶嘉莹先生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献了约九十万元的退休金,这些退休金用以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2019年叶先生再次捐献1711万元,目前为止累计捐献3568万元,捐款被用于建设古典文化的继承和研究。

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经历万般磨难,绝望之时从古诗中汲取精神力量。她身体力行,读诗写诗讲诗九十载,将中华古典文化的美学种子播撒在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