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1岁的梁思成梅开二度,提出要续弦娶小27岁的女人,就此掀起了亲友团、朋友圈的轩然大波,遭到抵制与嘲讽一片。

原因为何?

是子女不够通情达理?还是梁思成“好丈夫”的人设坍塌?或是周围的亲友容不下他另结情缘、再觅佳音?

其实都不是!

只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而始作俑者便是那个待嫁之人,林洙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林徽因病逝时,梁思成不过50刚出头,还能抓住个“中年大叔”的尾巴尖,并且他还是个顶级优质的“尾巴尖”,难免让人眼馋惦记。

后来他常年病榻缠绵,儿女也不能常陪伴左右,鳏寡孤独的梁思成难免想找个温暖之人倾诉寂寞之苦。

无论曾经的林徽因多么风华绝代、才情无双;也不论梁思成与她再伉俪情深、琴瑟和鸣,但毕竟伊人已去,生者需要继续生活在人间。

人间生活便是万家灯火,便是袅袅炊烟,离不开七情六欲,离不开阴阳调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年已经是林徽因去世的第7个年头了,子女并不反对父亲寻找第二春,也不反对他找个可心人相伴晚年。

当梁思成提出再婚时,于情感与时间上是无甚过错的。

本该是自己水到渠成、旁人再顺水推舟的喜事,怎么就闹到受众人指责、万般难堪了呢?

其实,既不是子女不通情理, 也不是朋友胡搅蛮缠,这矛盾的症结,皆因那个要与他结婚的人不对,那极其尴尬特殊的身份不对。

林洙(右)与妹妹

林洙与林徽因

1928年,林洙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平平,家中书香盖过铜臭。

少时,她曾在上海、金陵等地求学。家里收入有限,还要负担哥哥读书,在她考取私立的金陵女子学院后,无法继续支付高昂的学费,遂前往北平,欲求学公立的清华大学。

又因成绩不太理想,未能如愿考入清华。

1948年,林洙的父亲写信央求同乡林徽因,托她照顾女儿的学业,帮她进清华先修班学习。

很是不巧,那一年,清华先修班暂停了教学。

林徽因不负林父的托请,在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亲自为其补课,尤其狠抓她的英语。

殊不知,那时的林徽因已经是肺结核晚期,病重难支了,还坚持一边咳嗽一边给她补习。

那时的林洙正在热恋中,忙着约会,难免疏于学习,每次她都很害怕林徽因盘问她的学习进展情况。

林徽因病重在床

除了学业上的操心,林徽因在生活上也对她体贴入微。

林洙刚到北平时,是借住在清华的一个男教工宿舍,起居很是不方便。

林徽因得知情况后,便出面请求朋友吴柳生夫妇帮忙收留,她的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改善。

1949年夏,林洙和程应栓准备结婚,但两人积蓄无多,囊中羞涩,迟迟不见置办婚礼。

林徽因把家中的存折给了林洙,让她去取了钱好布置新房。

待她结婚时,林徽因送了她一套珍贵的清代官窑青花瓷杯盘作为贺礼。

还让建筑界的泰斗人物梁思成做她的证婚人,不但送足了礼子,还给足了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点滴,足以看出林徽因是有大恩于林洙的。给予衣食帮助,悉心教授学业,堪比再生父母。

别人滴水之恩还当涌泉相报。

可林徽因对林洙的相助之情,提携之恩,最终让林徽因的生后之名沦为“东郭先生”式的笑柄,成为别人饭后茶语的消遣谈资。

前边才享受过恩人贴心铁肺的资助与关照,转身就心安理得地嫁给恩人的老公,这件事挺让人膈应。

怎么想都觉得她太不厚道,其做法堪称民国版的“邓文迪”,颇有恩将仇报、引狼入室之味。

林洙与程应栓

程应栓出生于当地望族“江西程门”,祖上曾监督建造过颐和园。他自己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应征去了缅甸战场,当盟军的翻译。

抗战结束后,程应栓先是从缅甸战场上回到昆明,再欲往上海求职。

哥哥程应镠给他介绍了自己的学生林洙认识,让他和林洙一家搭伴去上海,在路上多关照关照林家。

林父也是做建筑工作的,和程应栓兴趣相投,又见他1米8的大高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很是欣赏。

1948年,受沈从文推荐,程应栓前往清华建筑系任教。

他英语好业务能力强,翻译的外国建筑学专著,填补了中国建筑学术上的空白,很快就成了系里的教学骨干,四大金刚,深受系主任梁思成夫妇的赏识。

这一年,程应栓和林洙在北平重逢。

他乡遇故知,郞有情,妹有意,还有林老父亲推波助澜,两人很快就坠入了情网,并于1949年登记结婚。

1953年,结婚后的林洙以程应栓家属的身份,得以进入清华建筑系当了系秘书。

原本一个连清华都考不进的学生,转眼锦鲤化身,一跃成了清华大学的教工,社会地位垂直上升。

这人生开挂的速度,何止是搭了个顺风车,简直就是搭乘了高速火箭,嗖嗖嗖地往上蹭。

1955年,林洙生下第二个孩子。(这个时间点请记住,后面会有大事发生。)

1956年,程应栓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出使波兰等东欧国家。这是林洙作为建筑学家妻子的高光时刻,一度让她觉得倍有面子、倍感荣耀。

林洙与程应栓结婚9年,只有两件事让她高兴。

除了上面这件事事事,另外一件就是,程应栓曾翻译出一本很好的外国建筑学著作,得了不少稿费,很好地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

可惜好景不长,这种光鲜亮丽,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

1957年,程应栓坚持林徽因保护古建筑的意见被打成右派。出狱之后,虽然他还是在清华建筑系教书,但是地位待遇大不如从前。

受到牵连的林洙,在工作上被降格做了资料员,她立刻向程应栓提出了离婚,于1958年,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林洙禁止2个孩子与生父见面,说是怕前夫带坏了孩子。有朋友劝和,她勉强应付道:2年为期,如果他能摘去右派帽子,可再考虑复婚。

3年后,林洙将要和梁思成结婚时,建筑系询问程应栓还有没有和林洙复合的想法,程应栓铁骨铮铮地说:“绝无可能,我又不是太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1968年12月,独身十载,一直与家庭温暖无缘的程应栓,不堪“文革”之辱,一身西装革履投湖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梁思成病重,林洙自身难保,但程应栓的死,还是把她再度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她在清华大学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差。

程应栓的侄女程怡曾写文说过:1974年因家人在北平住院,她便去清华大学看望林洙和堂姐堂弟。

在向人问路其具体住处时,平白无故遭人许多白眼。后来才知,原因无他,只为她要找之人是林洙。

这还真怪不得别人对她白眼相加。

家境平凡的林洙和“江西程门”的程应栓结婚,本就是攀了高枝。婚姻初始,她便亲手为自己贴上了“物质女”的标签。

后来又借其家属身份,短时间内轻松完成了自己在学业和工作上的两大重任,这是多少高材生为之奔波劳碌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照理说,在他们的婚姻里,林洙本该是感恩与付出要更多些的一方,但程应栓还能处处包容迁就着她,总是哄着让着,无不让人羡慕。

当初程应栓一时落难,林洙理应留下与他共克难关,好好守护家庭,好好教养儿女,毕竟困难只是暂时的,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嘛。

但她却是在自己一受到牵连,便赶紧与程应栓划清了界限,真是好好演绎了一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大戏,让旁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让当事者心寒如霜,再无复合之心。

程应栓、林洙与沈从文

即使是买办婚姻,男女双方还能有个日久生情出来。

但在林洙和程应栓的先爱后婚里,日久却是生了个白眼狼;林洙逃难之快,丝毫看不出她给了程应栓一星半点的爱情。

即使是夫妻情断,父母为了孩子还得继续藕断丝连、牵牵绊绊。

林洙是禁止孩子和亲生父亲相见,好一番斩草除根式的狠绝,直接让自己和孩子都跟程应栓断得干脆利落,以绝后患,没有一丝留念。

于爱人情分上,林洙没有做到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于夫妻义务上,林洙没有做到相互扶持、共克难关;于江湖道义上,林洙没有做到不离不弃、守望相助。

总之,与程应栓的9年婚姻,林洙表现得太过无质与绝情。

林洙与梁思成

有林徽因对林洙如晚辈般的照顾,梁思成自然就和她有了交集。

林洙少年曾在上海求学生活,穿衣打扮上比北方的姑娘小姐们要时髦洋气许多。

两人初识,梁思成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么漂亮的姑娘,就是林小姐吧?”林洙羞涩一笑。

1955年,林徽因去世,林洙因工作之故走近了梁思成,对他嘘寒问暖。

其实这一年,林洙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和程应栓还未离婚。我不是说,他们在这一年就已经发生了什么,但这一年,是他们有了密集交集的初始。

至于那年他们真的有没有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这个扑朔迷离的事,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

梁林两人对坐,虽各有各的不如意,但他们恰恰能彼此安慰。

她向他诉说工作的不易、婚姻的困惑、生活的不易、带孩子的艰辛;他在寂寞时给她写情书,惴惴不安地追问:

“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
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

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

……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

下面的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

已经完全被俘虏的梁思成,看不到林洙身上“物质女”的标签,顾不上林洙对有恩于她的林徽因有愧、对有情于她的程应栓有愧。

1962年,梁思成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固执地娶了这个比自己小27岁、只比自己女儿梁再冰大1岁的林洙。

因为娶了这个身份尴尬又满身污点的女人,梁思成受尽亲友的嘲讽,亲生女儿要绝交,多年挚友成路人。

林洙二婚高嫁梁思成,自己身上“物质女”的标签再稳添一个“拜金女”

她在婚后顶着“建筑第一夫人”的头衔享受着副部级待遇,陪着梁思成出游考察,进进出出都有专车接送,风光无限。

但他们两人的结合,是林洙不顾前夫程应栓的死活,还决然选择离婚;

是梁思成不顾儿女阻拦,被挚友张奚若断情绝义、被沈从文痛恨责骂;

是有着27岁年龄差的两人,顶着老夫少妻绝难共白头的世俗成见换来的。

不被祝福的婚姻,还能幸福长久吗?

下一篇,我再向您细说,欢迎继续围观。

我是@含光书影君,感谢您的评阅。

通篇繁冗,能够看完,必是真爱,那就请您点个四连(点赞、收藏、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