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9月14日电 (李丹)作为长春农博会的参与人员,负责展会招商工作的徐伟宁也有为招商“犯愁”的时候。“愁”的不是招不来商,而是如今,在离展会开幕还有半年的时候,就有商家开始提前和他“打招呼”抢订展位了。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农博会)此时正在长春农博园举行中。

长春农博会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如今它已成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展会之一。吉林省副省长韩福春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长春农博会是吉林省农业农村的“第一展”。

每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全省各地的农民都云集于长春。现如今,举办了20届的长春农博会如人之岁月,正青春绽放。不断创新的助农、兴农之路见证了20年来黑土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从“初生”到“长大”的农博会,也记录着百姓生活的点滴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农博会室内展厅 张瑶 摄

从“大棚”到“农业大观园”

“第一年举办农博会,招商确实不容易。”时任长春农博会执委会办公室招商部副部长的刘冶平,回忆起首届农博会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当年的农博会筹备组是临时组建的,几个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吉林省各条农业战线。“那时候,无论是农民还是参展商,思想都比较保守,大家不知道这个展会是要展示什么?”刘冶平说,第一次举办展会,所有人都没有经验,通过前期资料收集、评估市场,他和同事做了很多动员工作,向国内外企业发出了几十封邀请函,终于招上来600多个参展商。

首届农博会的举办地是在长春汽贸城,场地很简陋,搭建一个大棚,就算一个展区。第一次举办农博会,企业积极性不高。没想到很多农民热情极高,一大早就赶来了。

借助农博会这个平台,很多农产品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当时的农机装备,对于农民来说十分新奇,哪像现在呀,农博园里遍布了样式更新、功能更强的智能农机。”

刘冶平说,当时他们还开设了首届名优产品认定评奖,让不少参与农博会的展商积极性更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展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2001年,长春农博会在延续首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举办地由长春汽贸城迁至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到了第三届农博会,规划五天的会期又多加了两天,并且加设了展位,农博会变成了“农民的节日、专家的论坛、商家的市场”,更多接地气的展品,在农博会上得到关注。

2008年,长春农博园成立,一座规模宏大、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农业“大观园”应运而生,长春农博会实现了从水泥地办展到黑土地办展的转变。

场地变了,会期时间更长了,农博会依旧给参展商带去了很多机遇,只是受众不再仅仅停留在长春。

几年来,长春农博园不断建设发展,场馆设施不断完善。陆续增加了精品畜牧业展、生态观光园、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饮食文化展区……如今,总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的农博园,已是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2021年,长春农博园全面实现了园区内智能化管控,农业综合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从田园到餐桌

2021年的长春农博会受到疫情影响延期举办,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人们参与农博会的热情和劲头依然不减。

在农博会2号展馆,王老蔫年猪肉的展位前十分热闹,工作人员一边烹煮猪肉,一边供游客品尝。

“我们的养殖基地在九台区,放养区面积有2万平方米。为了保证年猪肉的品质,我们从养殖源头做起,自繁自养,企业成立了富硒无抗研发小组,配制绿色饲料。使猪肉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它营养高,胆固醇低,是真正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

展商梁艳男告诉记者,三年前他们第一次参加长春的农博会,展会10天下来销售额达到22万元。如今他们把展位面积从24平方米扩大到56平方米。“第一年来,在5号馆展销,我们还是小企业,今年我们进驻了2号馆——‘国内名优产品展厅’,这说明我们的品质和档次也伴随着农博会提升了。”梁艳男笑着说。

和“老王蔫年猪肉”一样,“鹅秀才”也是农博会上的“老面孔”了。

在3号展馆,“鹅秀才”展台前围着许多咨询和购买的顾客。“鹅秀才”品牌总经理张永,已经参加长春农博会四年了。原计划于8月召开农博会,他1月份就定好了展位。

鹅秀才的鹅从源头到餐桌,自养直供。“我们培育的雁鹅,肉质好,口味鲜,营养价值高。去年最多时候一天销售额达2万多元。”张永说,公司的养殖基地位于梨树县,已经带动了周边许多农民养殖大鹅。

从田园到餐桌,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绿”,国人餐桌越来越丰盛的同时,对食品的关注点也逐渐转向安全绿色、营养均衡。

在本届农博会的国内名优产品展区,农副产品绝大多数以“绿色”“健康”为卖点,集中展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成果,名优绿特新产品和新技术。

沃土之上,吉林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正繁荣生长。

从追求“订单”到“品牌价值”

“举行第一届农博会时,很难凑出像样的‘农字号’企业。现在企业争着抢着要参加,得优中选优。”长春农业博览园副主任高仁杰说。

农博会不只是一个农产品展销平台,更是一个品牌推广平台、涉农商家的洽谈平台、农业专业的交流平台。

“鹅秀才”展销商张永说,受疫情影响,今年产品销量没有去年多,但是借助农博会的平台,他收获的不仅仅是订单数量,重要的是品牌价值的提升。

在展馆展销同时,他还受邀参与了在农博会期间举办的”2021中国农产品产地经济发展论坛暨产销供需合作洽谈会”。从这个论坛上,张永不仅对接到合作客户,还解决了一些困扰自己生产经营的问题,“比如好的产品为什么卖不上价格?农产品供给端与需求端如何实现更精准、高效、长效的对接?”

展会期间,在长春同步举办了中国农产品产地经济发展洽谈会暨2021农商互联洽谈会、金牌农产品发布会暨供销特色金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长春市农业招商引资及名优农产品推介会、“吉字号”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全国百户企业进吉林活动……在促进招商引资和农产品交易方面,长春农博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商会、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经销商、商品采购商利用展会这一重要窗口和平台收集市场信息,进行了项目(产品)展示推介、交流合作和交易合作。吉林省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提升了竞争力,从这里走出吉林、走向全国。

长春农博园户外展区 张瑶 摄

从“展会”到“风向标”

“手机种菜”"电脑控温"“电脑施肥”……这些原本只有在书本和网络上看到的“现代农业梦”,如今已经在长春农博园里变为现实。

在长春农博园高新设施农业和大田技术模式等展示区,一项项现代农业技术让人目不暇接:自动化水肥一体机灌溉、现代智能物联网系统、智能玻璃温室……

今年,长春农博会展示区面积超60万平方米,其中农业种植技术类展示面积超10万平方米。而在第一届农博会,整个展区面积仅有1.8万平方米。

智能玻璃温室靠科技创新轻松实现了南果北种,不畏严寒酷热的五防温室令反季种植蔬菜也成了常规操作。

在冬季不加温温室大棚里,正在参观的农民桑永清看着大棚出了神,他想在自家也建个温室大棚。“这个棚子的结构建得好。我每年都来这里开眼界,了解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

大安市乐胜乡的桑永清是农博会的忠实“粉丝”,从最开始坐大客到后来乘高铁再到如今的自驾,只要农博会开幕,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而来。他把农博会比作自己生产生活的“风向标”。

如今,长春农博园里不论是“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还是“智慧农业”,技术模式都围绕着“三农”实际的种植方式和技术需求进行更新,不同层面的农民来到这里都能有所收获。

在农博会科普大集上,吉林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凌凤楼向前来咨询的农民介绍新的优质品种。

凌凤楼已经连续二十年“打卡”农博会了。“最初,农民就是要求高产。到了2010年左右,我们国家农业发生了变化,诉求变成了高产与优质并存。现在又变了,是以追求优质为主了,再兼顾着抗倒伏和机械化采收。”凌凤楼说,农民很看重、期盼农博会,像一个节日一样,因为农博会能带来商机,带来一个求知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农博园高新无土栽培区 董华 摄

从“十天”到“永不落幕”

长春农博会的兴盛,归功于它的“实”,它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业的需求。

农博会全面汇集展示了从田间到餐桌涉农全产业链。展会期间,农业新产品(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备)、新模式现场种植、展示、宣传、推介,可学、可用,发挥了示范引领和科学普及作用。

在为中国农业科技“播火”的同时,长春农博会也从一个区域性农业展会发展成为中国十佳品牌展览会、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专业展会、中国十大政府主导型展会。

20余年来,观众从第一届的20万人到现在近200万人;展会面积由最初1.8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106万平方米;展示应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设备、新模式累计5000多个;接待国内外团组823个,展位超3万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累计2400多个,签约金额累计2990亿元,实现现场交易额累计126亿多元。

借力5G时代,农博会不断融入新的内涵。近年来,长春农博会又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10天线下展会,365天线上展示,打造了“10+365”一站式网上展会交易服务平台。

如今,“发展智慧农业,引领产业发展;增进交易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成为长春农博会的新航向。

“经过20年的积淀,农博会已成为一大品牌,农博会成为很多市民的节日和盛会。”长春农博园主任张晖说,“科技是办法,展会是手段、创新是关键,贸易是结果”这20字是长春农博会秉持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长春农博会联合各方打造了与国际接轨的常态化农产品交流交易平台,成为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展商客户等全产业链群体广泛交流合作的高效载体。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推动了大宗农产品贸易,扩大了对外合作交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长春农博会正不断变化、完善,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不变的是“永不落幕的农博会”。农业精细化、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都将呈现在长春农博会未来的时光里。(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