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十载在中原,十四年抗战始团圆。三秋论剑定乾坤,他乡归来英雄魂。自告奋勇面对腥风,坚守他乡为国争光。老兵不求高升梦,唯有思乡是心愿!一张照片乔巧生,千里传情在信封。异国埋骨血染身,一抔净土掩风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首词,单说我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的志愿者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众所周知,当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乱,大家好不容易才迎来太平的岁月,这些志愿者们却选择了放弃自己安稳的日子,怀着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献身精神,去帮助朝鲜人民。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是最爱好和平的人民,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便是战争。但是,唇亡齿寒,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却试图干涉朝鲜内政,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自然不能答应。

古语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我们选择主动参战,是为了换取更长久的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无数老兵挺身而出,远离自己的家乡,奔赴朝鲜战场。

这些“最可爱的人”,不乏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还包括那些牺牲的烈士,这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其中就有老兵宁殿云。

宁殿云,1928年5月出生,辽宁瓦房店人。1948年1月,年仅20岁的宁殿云参加革命工作,兢兢业业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鸭绿江边,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主席号召大家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打击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0月,宁殿云随志愿军入朝作战,在第50军150师449团5连担任指导员。在战斗中,宁殿云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创新了战法,多次打伤、击落敌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宁殿云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

那么,宁殿云是如何创造10天打下5架飞机的记录的呢?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国等帝国主义的先进作战设备,志愿军从来不曾后退半步,许多老兵凭借着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照样击落了对方的战斗机、轰炸机。自从有战友打下了敌军的飞机后,老兵宁殿云也跟着跃跃欲试,为此,他废寝忘食地研究着相关的技巧,在结合战友的经验之后,又悟出了不少自己独家的心得体会。

终于,敌机又来轰炸了,准备好要一显身手的宁殿云,早就已经持枪以待,等到敌机靠近之后,他开始不断变换着射击的姿势,开始身手敏捷地对着天上的飞机射击,一连打出了十几发,眼看着飞机就要离开自己的射击范围,他立刻又跟着飞机跑动。

谁知道,宁殿云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打出去了一百多发子弹,飞机却还是飞走了,并没有被击落,他非常沮丧。经历了这一次的失算,宁殿云开始认真反思,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调整战略,以便下次能够击落敌军的飞机。

原来,宁殿云拿着枪跑动,随着飞机的方向移动位置,却根本无法追上飞机。毕竟,人的腿就是跑到极限的速度,相比于飞机而言,显然还是太慢了。

于是,宁殿云便想着动手去制作一个能够迅速移动枪支的转盘,用以缩短追击目标飞机的时间。转盘制作出来之后,宁殿云试了试,觉得还不错,但是,转盘太大,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只怕对方的飞机还没有被打落,就已经跑了。

宁殿云所在的连队为此专门成立了射击小组,挑了6名战士,他们都是枪法比较好,临阵经验比较足的战士。在指导员的指挥下,他们挖出“井”字形阵地,准备伏击敌人的飞机。

不久之后,6架敌机来到他们的战地,开始狂轰乱炸。宁殿云等志愿军战士按照事先想好的策略,躲在“井”字形阵地里,并且对着飞机一顿射击。就这样,6名战士最终都全身而退,没有人受伤,还取得了傲人的战绩,成功击落了其中的5架敌机,这让战士们异常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这个作战方法,宁殿云等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越战越勇,最终,创下了7天打下14架飞机的战绩(其中,宁殿云10天打掉5架飞机)。回忆起自己的这些往事,宁殿云拿出一块手帕,眉飞色舞地诉说着当年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幕幕,他告诉记者,那是当年他们从美国飞行员的降落伞上捡下的战利品。

在朝鲜战争过后,宁殿云始终挂念着一个人,那就是打红领巾的女孩?战争过后,宁殿云一直寻找她,直到60多年之后(2017年),他们才喜相逢。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战争是残酷的,有人血染沙场,埋葬在了异国他乡,也有人有幸回到了故乡,经历了劫后余生的他们,把一切看得都很淡。宁殿云回到中国,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当过沈阳服装工业公司副经理,1985年离休。

宁殿云认为,自己的一生过得挺精彩,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但是,在他的心底,却有一个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为此,老兵宁殿云找到当年照片上的女孩,完成了自己和战友多年的心愿。

原来,宁殿云的手里,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老照片,这张已经发黄的照片背后,写着“乔巧生”三个字,已经有点模糊不清,而照片的正面,便是戴着红领巾的女孩乔巧生,一个身穿海军服英气逼人的小女孩。

小女孩戴着一条红领巾,她叫乔巧生。当时,乔巧生就读于北京市的一家女子中学,为了鼓励战士们保家卫国,当时学校的中队组织学生们给远赴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写慰问信,乔巧生等女学生还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信中,这便是宁殿云手中照片的出处。

宁殿云等战士当时收到的照片一共有两张,一张黑白老照片上是5名女学生的合照,青春朝气的她们,都戴着红领巾,笑容很是灿烂。另一张照片,便是乔巧生的单人照,胸前的红领巾很是显眼。

那一年是1953年,是宁殿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祖国的第四年,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可想而知。宁殿云说,战友们在阴暗潮湿、不见天日的坑道中艰苦抗战,这封信作为他们志愿军收到的祖国人民的问候,对他们来说,就像来自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1953年,志愿军第50军150师449团正在西海岸附近作战,为了躲避敌人的枪林弹雨,宁殿云和战友们每天都藏身在大山中挖出的坑道里。

大山中的坑道里是什么样的环境,大家可想而知,在那个没有电灯的狭窄地方,潮湿的坑道里,头顶还不断渗水,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坑道里没有床铺,战士们休息的时候,就用树枝垫在身下,代替床铺。

战斗生活如此艰苦,常人难以忍受,战士们却不辞辛劳。然而,离家多年,他们疯狂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想念家乡的亲人。而来自祖国的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寄来的信件和照片,给予了宁殿云等志愿者们莫大的激励。

当时战争还没有结束,战士们坚守战场,不能回家,而这封信对于他们来说,是来自祖国人民的牵挂,是远方亲人的爱。所以,战士们对这珍贵的信件和照片爱不释手,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

志愿者们看完照片和信件之后,便有人提议找两个人分别妥善保管信件和照片,宁殿云负责保管照片,李姓战士负责保管信件,但是,这名姓李的战友在战争中和大家失散了,那封来自祖国的问候信,再也找不到了。宁殿云回忆至此,感慨地表示,自己手中的照片,就更珍贵了。

经过60多年的漫长岁月,2017年,已是耄耋老人的宁殿云(89岁),一次次回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早已经相继离世,而作为还活着的人,那段火红的记忆,在宁殿云的脑海里却愈加清晰。

望着手中已经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宁殿云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找到当年打红领巾的女孩乔巧生,这是他自己多年的心愿,这也是当年那些战友们的共同心愿。

仅凭一个“乔巧生”的名字,两张老照片,宁殿云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完成心愿,但是,他决定试一试。于是,宁殿云向社区和媒体求助,最终找到了已是古稀老人乔巧生。

“红领巾女孩乔巧生”被找到时,人在北京,当她得知当年抗美援朝的英雄在寻找她们时,很是高兴。乔巧生表示,她希望亲眼见见当年抗美援朝的英雄,跟老兵宁殿云说说话。

于是,乔巧生联系上同在照片上的女孩高凤,三位老人打了一次手机视频,在通话中,现已是古稀之年的乔巧生,还是充满了活力,仿佛还是64年前的那个活泼女孩。她笑着向宁殿云老人打招呼,说道:“志愿军叔叔你好,你是最可爱的人。”

宁殿云则替战友们道了声谢谢,谢谢红领巾女孩曾经为他们带来祖国的关怀,并祝福“红领巾女孩”们健康长寿。穿越60余年,温暖的记忆并未被冲淡分毫。宁殿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三年过后,也就是2020年,这一年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70周年,家住沈阳的宁殿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是乔巧生给他写的感谢信。

在沈阳市朱剪炉街道迎宾社区,老兵宁殿云的家里,记者看到了满屋的奖杯,以及满墙的奖状,还有一张朝鲜半岛的手绘地图,地图上是老兵宁殿云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标记,那是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头白发的老兵宁殿云穿着军装,军装上的11枚奖章格外耀眼,他见到记者,迫不及待地端出了几件手工编织的工艺品和两盒北京特产糕点,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就是照片上的女孩托人给他捎来的!看得出来,老兵宁殿云对找到当年的红领巾这件事,非常高兴。

老兵宁殿云端详着写有“赠给最可爱的人”的茶杯,喃喃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个挂念,还在找一个人——战火中捡的男孩。

原来,1951年年初,宁殿云所在的志愿军50军作为先头部队,负责进攻汉城。一场残酷的战争过后,宁殿云和两名战士负责进城筹粮,却在寂静空旷的大街上发现一串小脚印。

宁殿云见到一个和亲人们走散了的两三岁的小男孩,边哭边寻找亲人,他快步走到对方身边,把小男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在这兵荒马乱的地方,想要找到小男孩的父母,谈何容易?正在宁殿云发愁的时候,迎面走来了几个像中国人模样的老百姓,得知对方是华侨之后,宁殿云请求他们收留小男孩,最后,华侨们收留了小男孩。

后来,战争结束之后,宁殿云联系过当地的电视台,却始终没能找到当年的男孩。宁殿云说,他相信当年汉城街头的那个小男孩活下来了。如果还能有机会再次相见,他想像第一次相遇那样抱住他。

宁殿云的家中有一个装着黑土的瓶子,“朝鲜净土”四个字赫然在目,那是抗美援朝英雄墓前的土,是他扫墓的时候特地带回来的纪念品。除此之外,在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一片“英雄林”,是二十棵来自烈士牺牲地的朝鲜松树苗。

玻璃瓶子有两拳高,宁殿云把瓶子放在了家里进门处最显眼的书架上,在瓶身上亲自贴上一张手工制作的标签,标签上是他亲自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的字,瓶口处是一张彩色的包装纸,一条塑料绳紧紧系牢,显然,老兵宁殿云对于这瓶“英雄们在异国他乡安睡之土”非常珍惜,那是他留给自己一生的纪念,也是他留给中国的无价之宝。

老兵宁殿云认为,烈士陵园里的土,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土,寓意万古长青的松树苗,是那片滴过烈士鲜血的土地所长,意义非凡。见土如见人,带回这些土和松树苗,相当于带着烈士们的英魂回到了祖国,有一种“魂兮归来”的意味。

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等西方侵略者,为了保家卫国,毛主席不但派去了志愿军,同时还送去自己的亲生儿子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上午,在朝鲜战场的一次美军空袭中,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牺牲了,年仅28岁,当时的朝鲜战争才刚开始,和其他的志愿军战士一样,毛岸英的遗体没能回国,而是留在了朝鲜的烈士陵园里,具体地址是平安南道桧仓郡。

四周崇山峻岭的朝鲜腹地桧仓郡,依山傍谷,崎岖不平,极其险峻,曾是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134名志愿军烈士被埋在了这里。1957年建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面积最大,保存也最完整。

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这些子弟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尚且不容易,何况是在中国已经相对已经安定的当时,毛主席能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前线,保卫世界和平,这是非常伟大的举动。

毛岸英虽然是毛主席最疼爱的长子,但是他从小就不曾娇生惯养,反而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多种锻炼,毛岸英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吃过苦、打过仗,在入朝一个月零三天的时候牺牲,为了朝鲜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了世界的和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09年9月14日,毛岸英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假如所有的干部对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对待毛岸英一样,我们党一定会更加兴旺,并为群众所拥护。

想当年,多少志愿军远赴朝鲜,在异国他乡唱着思念祖国的旋律:“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纵然胜负难预定,纵然生死难料,战士们却未曾胆怯,他们要的不多,仅仅是来自祖国只言片语的慰问,一封信,几张照片,就是他们一生的慰藉。

几十年前,为了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数百万中华儿女“气昂昂,雄赳赳”地跨过鸭绿江,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几十万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这些烈士牺牲的消息传来,在中国大地上,谁家的儿女不为他们伤悲落泪?

腥风也许会吹折陇头的麦子,血雨也许会染红战场的黄沙,但是,革命的旌旗永远飘扬在阳光下,烈士的英灵永远不朽。这一座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宁殿云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一直没有忘记牺牲在那里的战友,在几十年时间里,他先后六次去朝鲜祭拜战友。半个世纪以来,长眠异国的英雄们,是否依旧如同生前一般,日日夜夜都在想着祖国、梦着亲人?魂依城郭家乡近,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几十年过去了,多少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往烈士陵前,无数代人怀着敬畏之心祭奠英灵。

有幸的是,英雄们的牺牲没有白费,半个世纪以来,祖国强大了,人民幸福了,烈士的英灵可以安息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虽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保卫和平的精神,却留给了整个世界。志愿军战士们的遗体虽然留在了朝鲜,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激励着华夏子孙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