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量大,地处季风区,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水位急升。每到夏天,就会进入“看海模式”。大量的雨水,不仅会混入城市污水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造成路段严重积水、交通阻塞等不良后果。

但是与此同时,雨水又是一种“天赐之宝”,通过海绵城市技术的合理再利用,它可以发挥绿化浇灌、道路冲洗、花园灌溉、补充湖水等功能,为“城市与自然结合”的发展做出生动的诠释。

与湖汤逊湖相连的一片水域旁边—公园内有2个湿塘水体(南湖和北湖)设计为湿塘。水域面积为4.84万㎡,总调蓄容量为24000立方米,可以消纳园区大部分雨水。在该园区中,南湖作为汤逊湖的前置塘,截留园区雨水污染物,较大限度地减少进入汤逊湖的污染。北湖作为雨水调蓄回用池,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后回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立“水下森林”,为实现湖水回用目标,采用自清洁系统建设技术,通过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能力,净化水质,提升水体的水环境容量,使湖水水质长效地保持洁净。

自洁生态系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转化。在沉水植物中形成“水下森林”,在岸段形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增强景观效果,并在与水流缓慢的湖体边缘处设置水下推流曝气装置和太阳能复氧设备,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投放适当的底栖动物(蛤、蚌、蟹等)和鱼(花鲢、锦鲤等),构建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微生物净化作用体现在复合微生物菌群净化和人工湿地净化相辅相成的生态水处理系统,使微生物的活性得到充分发挥。

由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组成的水生生态系统网络形成以后,由于水生态系统系人为设计,在建设初期较为脆弱,出现强势生物种群将吞噬脆弱生物种群,水生生态失衡;暴雨冲刷雨水混浊,水下生物及植物存活率低等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稳定景观水体的水生生态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湖水的回用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本工程设置雨水桶用于雨水回用。雨水桶通过雨落管收集雨水,用于冲刷地面和绿化。雨水桶在实现雨水再利用的同时,由于造型美观而受到园区员工的喜爱,在建筑小区和园区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九峰明渠是东湖开发区一条重要的排水通道,整治前,沿线生产、生活污水随雨水直排入渠,致使渠内水体发黑发臭,不仅影响东湖开发区重要的排水通道,而且对东湖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工程起于珞喻东路,止于东湖高新区边界,全长约1.35㎞。该项目采取了设计、采购、施工(EPC)模式,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截污纳管、内源治理、临时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2万m³/d)、生态修复、河道拓宽、驳岸治理、景观提升、活水循环、渠道通行等。

东湖湖水环境指标为Ⅲ类,而近年来东湖现状水质大部分为Ⅳ类,均不达标。九峰明渠整体比降较小,基本呈缓流状态,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下游段河道水葫芦泛滥成灾,覆盖度高且呈沼泽化。根据九峰明渠的基本形态和水流状况,采用溢流坝来维持河道生态水位。1个活水循环水池是在九峰明渠(珞喻东路~行政区边界)末端区界处设置的,经潜泵和压力管道输送至明渠上游的一段,从而实现活水循环和渠道水动力优化。

实施活水循环工程后,有效地提高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变了水体缺氧的现状。提高水体含氧量后,能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水体自净过程处于有氧状态,能有效缓解水体的黑臭状况,减少九峰明渠输入东湖的污染物量,促进东湖水质的提升。

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我国将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海绵城市发展道路。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以新的力量推动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