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是拒绝美国高薪回国的博士,

他是为两弹一星铸就“心脏”的巨人,

没有他,

导弹工程怕只是一堆废铁。

他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然而就在他离开我们的那天,

却是举国无声.......

他,就是童志鹏。

1924年,他出生于浙江宁波,

父辈靠药材经营家境本还殷实,

可日本人的到来,

让他所有童年的美好支离破碎。

动荡岁月,

童志鹏亲历了家族从富庶到贫瘠的凄凉,

更为深切地意识到,

没有国家的强大,

就不会有小民的安康!

从此,他养成了自己管自己的习惯,

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尤其在数理化领域如饥似渴求知。

当时,中学校充满了各种进步思潮,

童志鹏参与了不少学生运动,

一向痛恨日本侵略者的他,

渴望能为保家国做出贡献。

他虽没有选择投身军旅,

但却将终生许给了科研,

他想用自己的知识,拯救中国。

“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

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

朋友所犯的一切罪行。

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

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

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

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我的祖国,

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

少年壮志,彻响云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

童志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专业。

22岁时,他来到美国顶尖的公立学校:

威斯康星大学。

仅仅两年半,

他就以满胸壑的知识和不懈努力,

拿下了博士学位。

美国方面,

对这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极为重视,

他们开出高薪要留下童志鹏,

然而,心里装着“征服海洋”梦的他,

早已归心似箭。

为了能尽快回国,

童志鹏,

几乎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

都留在了美国,

只随身携带了几本书籍,

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

得知他要走,

有位国际电子学领域权威劝他:

“中国刚刚成立,

没有技术也没有人才,

你回国之后根本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留在国外,

既能过得富足又能开展科研,

不是更好吗?”

童志鹏斩钉截铁:

“七尺之躯,尽以许国!”

回国后,

26岁的童志鹏立即得到重用,

他接到的第一项重要任务,

是为抗美援朝前线,

研制我国第一台军用步机样机。

(对讲用的便携式小型无线电台)

但当时,

新中国电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小小一部步谈机的研制有多难?

没有元器件,没有生产设备,

可童志鹏想,就是凭空造,

也得把这玩意搞出来!

他足足耗费了一年的时间和心力,

在仅有的天津、南京、

重庆三座无线电厂,

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修改后,

终于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

一试,比美军装备的更加轻便省电!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这批电台大显神威。

1955年,

童志鹏全程参与建设了,

新中国第一个,

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

第十研究所。

年仅31岁的他,

又承接了更加沉重的担子,

作为总工程师,负责研发:

我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

和我国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

短短八年岁月,

童志鹏交出的答卷令人震惊:

他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

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

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

他主持研制成功了,

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

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

机载雷达,

正是我国“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

他为大国重器装上了“心脏”!

在成功的背后,

是忙碌和煎熬的日日夜夜,

童志鹏曾说,

为了尽快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他几乎每天加班至晚上12点以后,

周末也在加班,没有加班费,

宵夜就是馒头就咸菜,

但是从来也不觉得累,精神很愉快。

老一辈科学家心中,

深藏着沉甸甸的四个字:

精忠报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成就斐然的童志鹏,

或许从未料到,

自己一生最苦难的遭遇,

也会在此刻到来。

1966年,

他被污蔑为美国回来的“奸细”,

足足六年时间,

他每天要做背砖头盖房子的重体力活,

有一次发着高烧还不被允许休息,

不得不拖着病体,

去背100多斤一袋的水泥......

多年后,90岁的童志鹏忆及往昔,

不无遗憾地说“42岁到48岁,

那本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可这样黄金研究的时间,

就这样惶惶然失去了。

好在,童志鹏的心志坚定,

无论多苦都咬牙熬了过去:

“我相信,历史终归会搞清楚一切,

如果我这一生搞不清楚,

未来也终归会搞清楚。”

他牢牢记得,自己被放回家的那天,

是1972年的3月31日,

饱受折磨的他,

根本不顾自己承受了多少悲苦,

反而是为自己能重新接受科研任务,

而高兴得不得了。

他圆满完成了某大国重器的,

电子测控系统调试的任务;

他研制的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

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可以说,

如果没有这些电子测控系统,

我们的大国重器便失去了“眼睛”,

形同虚设。

1987年,

童志鹏被任命为中国电子科学院院长,

63岁的他壮志不改当年:

“我们的科学研究,

应设法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

超前一步的工作,

而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凭借着超前的国际视野、

他领导研究出了,

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

中国研究网,

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

最成功的系统;

他在国内,

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词,

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

开拓者和带头人。

73岁那年,

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样大的年纪了,

按理说早该退休颐养天年,

可对他而言,这是老骥伏枥的开始,

他居然决定攻克世界级难题:

平流层飞艇。

什么是平流层飞艇?

美国一位首席科学家曾这样说:

如果平流层飞艇研制成功的话,

就会对未来作战模式发生决定性变化。

日本、俄罗斯,

都为此耗费了数十年努力,

却未能得到一点突破,

美国仍在继续研制,但效果甚微。

而73岁的童志鹏,

卯足劲儿要在这一领域,

为中国破开一道天堑!

奈何,这一项目实在太过于棘手,

进展十分缓慢,

近20年呕心沥血过去,

90岁的童志鹏还在殚精竭虑,

坚持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

吃过饭到电科院上班,

晚上通常在十一二点左右入睡。

一和他说到平流层飞艇,

老爷子就情绪十分激动,

眉飞色舞地说着

:“在我活着的时候,

要看到平流层飞艇上天!”

他的老朋友曾讲,有一次,

在湖北荆门外场做平流层飞艇试验时,

老爷子人在北京,说好了要去现场,

结果前一天不小心摔了一跤,

那么大岁数的人了,这一下摔的不轻,

满脸满身都是纱布绷带,

谁都劝他不要去,而他却打电话说:

“明天我一定要去,你们安排好接我,

我尽管头破血流,还没有粉身碎骨!”

老爷子耄耋之年还如此拼,

就是希望中国能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平流层飞艇的国家。

可是,无情死神还是带走了他,

2017年12月19日,

童志鹏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壮志未酬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的离去,

是中国电科的重大损失,

也是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界的重大损失!

生前他曾说:在现代化信息战争中,

电子系统,

就是武器系统背后的无名英雄!

他,又何尝不是“无名的英雄”!

英雄离世那天,举国无声,

网络上悼念信息寥寥,

直到今天,百度检索他的名字,

相关报道也只有几条……

可他是大国脊梁啊!

不该就这样被埋没,

不该就这样被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沥血风雨归子心,

霹雳军威尽躬为;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成荫。

生前,他的名字不为人知。

身后,他的成就功在千秋。

童老先生一生高义,

他为祖国立下的赫赫功绩,

必将永远闪耀苍穹!

志存高远,鹏程万里,

今天,请让我们一起缅怀,

铭记他的名字:

童志鹏!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华人星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侵权必究